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CONTRIBUTOR
總計8篇
Wu, Chi-yu
吳其育

Concerned with the varied connections between history, politics, the individual, and the collective in contemporary society. His practice revolves around the moving image, looking for contemporary narratives in lost memory through the reproducing of oral history and myths.

長期關注現代化社會中各種關於歷史與政治、個人與集體間的聯結,創作主要以動態影像為主,透過口述歷史與傳說的紀錄進行文本的再製,在逝去的記憶中尋找當代敘事的語言型態。

思考白浪徵狀:與蔡林縉對話 吳其育、陳璽安 (訪談)陳璽安 (整理)
December 31st, 2022
本次與學者蔡林縉的對話中考慮了定居殖民結構的概念。試想,若定居殖民仍是進行式,那麼,當前應該也有一部隱而不顯的「定居殖民宣傳片」,並且將比歷史上的殖民宣傳更難識別。本次訪談圍繞著這部虛構的宣傳片展開,希望透過與蔡林縉的對談,了解這部未來宣傳片的內容。究竟,這部勾勒出臺灣當下徵狀的定居殖民宣傳片,其樣...
閱讀歷史的邊緣:與陳偉智對話 吳其育、鄭文琦、許修豪 (訪談)吳其育 (整理)
December 31st, 2022
本次與歷史學者陳偉智的對話聚焦在殖民史料應如何再現歷史現場。日治時期的博物學家透過攝影作為田野方法,在當時,影像技術如同治理工具,研究則多以有用性作為目標。假設在一個架空時空中,存在著一份不代表著治理者觀點的檔案,以不同的方式記錄著當下的人種、物種及其生活環境,那麼,我們該如何閱讀史料與歷史現場的關...
和自然—文化重新相遇:與謝一誼對話 徐詩雨、吳其育、鄭文琦 (整理)徐詩雨 (整理)
December 20th, 2022
我們希望以推想的方式問答討論「潮濕環境作為物物相關的連結」的概念。謝一誼在〈吃冰〉這篇文章中 (註1),簡述了近年的實踐,並以「潮濕」作為介質特性去連結物物相關的世界。我們很感興趣於她提到花鳥蟲魚市場的交易活動,與其所處的人類中心與去人類中心間的邊界,所以希望從物(或生物)的交換機制討論,來想像是否...
初識林益仁的名字是看到他的〈從生態靈性觀點看食物〉(註1),林老師寫到他到尖石鄉行走紀錄泰雅族小米播種的和解儀式(Sbalay)以及他的反思,隨後才又看到他的更多文章。在深入理解他的背景以前,光是閱讀網路上的文字,實在很難想像林老師不只是倫敦大學的地理學博士,更是一位長期浸淫於原住民田野知識裡的生態...
兩眼所見的南中國海 ...
世界地圖 在鏡頭下的世界地圖似乎有點變形,亞洲、非洲特別是在赤道附近的地區不如印象中的拉長許多。在訪談對象黑白書坊(Kedai Hitam Putih)老闆薩伊迪(Zaidi Musa)的介紹下,我們下榻的哥打峇魯(Kota Bahru;吉蘭丹州首府)民宿牆上貼著許多旅遊資訊與地圖;有熱浪島(Pul...
Kitartb是我從2016年5月13日起在哥打峇魯(Kota Bharu)營業的一家非主流書店,我用「非主流」一詞是因為吉蘭丹已有很多書店,但他們賣書的對象幾乎都是學生。這讓我開始思考哥打峇魯現在還缺什麼。而在書和讀者、書和大眾之間的關係,應該比那樣更親密才對。非主流是表示,我們隨著更多活動一起移...
跨海 當代藝術作為一門貫穿各領域的實踐科目,它著重的從來都不是某類知識的長成。沈浮於那些龐大而嚴謹的社會科學研究之海,藝術創作劃開了一塊渺小且形狀不規則的多維空間,讓不同洋流得以在此交會融合,人類重新反思現代性的可能應運而生。在一首臺灣老歌曲的研究項目中,我們注意到了一位充滿悲劇性格女孩的故事,相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