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History, Loop and Restructuring: Interview With Vandy Rattana
與萬迪拉塔那對談:歷史、迴圈與重組
March 31st, 2016類型: Interview
作者: 區秀詒 , Vandy Rattana 編輯: 區秀詒
出處: Interviewed by Au Sow Yee
《透工—萬迪拉塔那與他所捨棄的影像》是文化研究者許芳慈為立方計畫空間客座策劃的柬埔寨藝術家萬迪拉塔那在台個展。在本採訪中,作者區秀詒從「1978」這組代表特定事件的數字與自身的連結為始,回溯其影像創作和文字創作背後的思考及其重組,進而從「哲學」、「知識」、「歷史」等不同概念開展對談,最終這段談話也反映了萬迪創作終極的關注。

1978年在此處揭示自身 (註1)

這是柬埔寨藝術家萬迪拉塔那(Vandy Rattana)於立方計劃空間的個展《透工—萬迪拉塔那與他所捨棄的影像》,一打開門迎來牆面上的一句話。「1978」這個年份,看起來像一組神秘的數字。這組數字究竟揭示了什麼?或其本身所承載和驅動的,是怎樣的力量?

“透工: 萬迪拉塔那與他所捨棄的影像" 展場照

1978,是柬埔寨紅色高棉執政時期的第四年,一年以後將隨著越南的入侵而結束,卻結束不了柬埔寨自冷戰以來多舛的命運,其遺緒存留至今。1978,也是馬來西亞舉行全國選舉的一年,毫無懸念地,執政的陣線再度取得勝利,如在同一個節點盤旋自轉,到今天都沒有改變過。1978更是一組死亡數字,從萬迪拉塔那「獨白」三部曲中的〈獨白〉(Monologue),我們從展覽的介紹知道,是他年幼的姐姐因饑荒過世的那一年。然而,1978對我而言,更是一組生命數字,是世界和我自己產生關係的起點。

或許,這是一個試圖從死亡、誕生與歷史的迴圈中鬆脫,指向一些什麼的談話過程。

 

2016年3月7日,台北

"透工: 萬迪拉塔那與他所捨棄的影像" 展場照

區秀詒:讓我們先從〈獨白〉談起吧。〈獨白〉更像是一件攸關「語言」的作品,從語言出發,然後才開始思考影像。你是如何看待作品中的視覺影像部分?又如何看待自己既是藝術家、也是詩人的身份?

萬迪拉塔那:我一直對於該如何處理文字與影像有著許多的困擾。從文字開始隨後尋找影像是相當困難的事。不像畫家,可以從影像開始,之後再思考想法。過去我曾經是以「畫家」的姿態工作,但〈獨白〉讓我不得不重新思考自己的工作方式。如果不想把藝術創作視為一件「產品」(product),那我該如何以更具意義的方式工作?這是我的挑戰,沒有答案。書寫就像是一個重組(rearrangement)的過程,不斷地擦拭重來。有時候你會有美麗的文字,配搭的只要是簡單的影像就可以了,一種可以呈現「無」的狀態(nothingness)的影像。〈獨白〉裡的影像很簡單,沒有環境音,也沒有複雜的剪接。要在詩裡面呈現「無」很容易,但在影像中就相對困難。

 

Vandy Rattana, MONOLOGUE, single channel video (2014), courtesy the artist
Vandy Rattana, MONOLOGUE, single channel video (2014), courtesy the artist

區:你說文字書寫是一個重組的過程。但其實影像的剪輯本身也是一種重組,這裡頭文字書寫和影像的書寫不也產生交匯了嗎?

:「重組」幫助你尋找真相。影像的剪輯當然創造了某些結構。真相藏匿在世界的某處。透過重組,某些事情可能會發生。我們必須在這個過程中意識到,要如何驅動思考,我們在理解人性時是如何裝配自己,我們必須時常提問,以閱讀來啓動思考。從思考當中我們把自己放在某一個位子上。然而,這一切都需要以理解和質問人性開始。為什麼我們要活下去,而不是如齊澤克(Slavoj Žižek)所言,乾脆把自己殺了。為何我們一直活在迴圈之中,戰爭不斷地繼續。我們不停地問自己一些簡單的問題。快樂在哪裡?我們為何而戰?為何我們需要自由?我們現處的民主,是政治性的民主(political democracy)。為了達到真正的民主,民眾必需具備知識,民眾必需變成哲學家,才能開始理解我們的內在。

 

"透工:萬迪拉塔那與他所捨棄的影像" 展場照

區:「民眾必需變成哲學家」這個說法很有意思。如果我們把「重組」擴大其意義,重組也可以是突破現有體制的重組,或者說是一種「重建」。你和柬埔寨學者萬迪卡翁 (Vandy Kaonn)的出版計劃,是一個頗為明顯的姿態(gesture),幾乎是以一種較為柔軟的身段,企圖重組或重建柬埔寨的民眾教育,讓民眾有可能從非官方的管道獲取知識。這讓我想起馬來西亞導演和作家阿米爾.穆罕默德(Amir Muhammad)成立的出版社FIXI。FIXI大量地將英文文本翻譯成馬來語並出版。這個翻譯很重要,已經不僅僅是一種語言置換的翻譯,而是試圖打開讀者或許不曾面對的事,揭示世界的另一個切片、另一種面貌。出版社在這裡變成一種為民眾鋪路的行動,讓民眾有機會去重新思考。它或許無法看見立即的成效,需要更長的時間,但結果也有可能是最深遠的。

:人類不斷地被自己所魅惑,對自身的存在充滿疑問。文明終有一天會自我毀滅。我們必需自己去搜尋資源。學校某層面也是政治活動的一部分。當今的政治與體系無法讓民眾理解人類的本質。那是一個破壞人性的體系。有錢人的政治往往將民眾拋諸腦後。我們都是不平等的。作為一個人一點都不容易,我們必需時常反抗。如今的紛亂,充滿了恐懼、國族主義、法西斯思想等。但我們必需真正去思考,其實我們的內部是一樣的,而我們又可以如何將內部分享出去。在柬埔寨,民眾的選擇被政府所吞噬。學校只告訴你要讀甚麼書,然後發給你一張證書,但那不是真正的閱讀。知識攸關拯救人性。

 

區:「知識」本身也是某種提醒,提醒我們要不斷地提出問題。

:知識或哲學提醒我們,生命是抽象而神秘的。好的生活不是有一台好的車子、一間美麗的房子。如果我們這麼想的話,那就是無知。

 

Vandy Rattana, Bomb Ponds, single channel video, photography, document (2009), courtesy the artist

區:你不只一次重覆了「無有」(nothingness)的狀態,能否請你談談,「無」在你作品中的重要性,以及其所延伸的層面?

:在〈炸彈池塘〉、〈獨白〉中,人是缺席的。形體缺席卻又無所不在。這呼應了民眾所經歷的歷史與創傷。人們常常覺得揭示有創傷性的影像才是最有力量的,但事實並非如此。「無」才真正的殘酷。當你看見有人開了槍,之後你必定會遺忘。但「無」的狀態會不斷籠罩著你。正如把你關在一個黑暗的房間般,你必定會永生難忘。從「無」的狀態其實你可以看見一些什麼。但是,你不會從暴力的影像裡看見任何事情。真相往往也是最殘酷的。鬼魅無所不在。

 

區:「歷史」不也是一波又一波洶湧來襲的鬼魅?

:我們被困在歷史的迴圈之中。這是我一直試圖想要去理解的事情。但要如何擴展或衝破這個迴圈,是整個社會必得齊心協力的事。我們必需意識到自己的存在。如今,大部份的民眾不是在生活,而是倖存。我也嘗試去瞭解「屠殺」和「發展」。我們常常在討論戰爭的諸種數據,以及戰爭發生的原因,但我們從來不去討論如何停止戰爭。戰爭的損耗將帶來和平。

 

Vandy Rattana

我竭盡所能地感知這個世界,以及其中人類的活動與姿勢。如今世界是自以為是的成果。這其實是可悲而無知的。如果我們繼續如此,則將會永遠陷在一個很小的迴圈之中。如果我們持續屠殺彼此,則屠殺會逐漸被正當化。正如某個時間點一樣,殺人是正常不過的事。那僅僅是兩個人之間的生命契約。我們都在死亡之下,那裡是人類的殘骸。我試著去探索人類社會的不同面貌。柬埔寨從遠古時候到今天,經歷了許多的事情。柬埔寨曾經是非常開放的,你甚至可以在街上做愛。而後戰爭來了,國王被驅逐。1970年共和國到來,緊接著就是紅色高棉,然後越南又來了,隨後國王又再度復位。你看,我們花了40年的時間,不過是完整一個迴圈,回到原點。我們並沒有前進,像是不斷地重訪一樣。我們不理解究竟發生了甚麼事,有一天我們會意識到為何迴圈存在。但有時候,民眾視一切為理所當然。我不禁想問,到底是誰創造了迴圈?

Footnote
註1. 為藝術家詩作〈獨白〉其中一句,以高棉文書寫於展場的入口顯眼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