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ISSUE 26:
“Don’t Panic”
給未來讀者的線上指南
May, 2016 策劃: 鄭文琦 刊頭: 吳宜曄 協力: 李彥儀
May
2016

NOTE: To see exhibition from a “guide to getting lost”, the “site” may have become a real issue (reference: “What does art have to do with the public? The dilemma of the art institutions”). As of this year, we live broadcast “(Meeting No Man’s Land) Art in Production” on ETAT Lab, and the first “(Meeting No Man’s Land) Art in Production” has been edited into two posts: “Art in Production 1: Media Artist Ku, Kuang-Yi / Chen, Bo-Wu aka Watboy”. By doing so, we hope to focus on the artists, and hence propel the production circulation between online writing and the “community”. At last, NML is going to upgrade its features and interface, aiming to improve better performance and its online reading experience.

《銀河便車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是一本電子化的銀河旅遊指南,由Ursa Minor Beta裡面最大的出版社Megadodo Publications發行。它提供了宇宙的各種知識,而最重要的是,它詳細介紹毛巾的重要性和使用方法。(wikipedia

 

The Guide

1978年首度以廣播劇問世的《銀河便車指南》是英國作家道格拉斯.亞當斯(Douglas Adams)寫的一系列科幻小說,對於許多懷舊的科幻小說迷來說,這一系列的廣播劇、動漫文本也連結著一系列串跟電腦問世後的世代有關的戲謔生活態度,更被廣泛譯成30種語言,影響透過大銀幕而遍及不同的種族與文化。由於作者數度重寫並延伸,讀者很難掌握了解最終的「正確」版本及其精確意圖。但無論怎樣改,故事都圍繞著一個正在寫「如何在宇宙中搭便車旅行」的作家,以及主角的住處/地球因為地方政府/外星政府徵收而同步毀滅,在千鈞一髮之際搭上飛碟,與外星作家、憂鬱機器人、最後一個人類女性共同展開追尋「終極答案之問」(Question to the Ultimate Answer)的旅程。(編按:1. 作者自己不但是一位廣播劇作家,生前也喜歡麥金塔電腦和許多先進技術,是一位擁抱新科技的先行者,因此對這樣的文化社群也影響廣泛;2. 若想瞭解銀河便車指南中的哲學或是亞當斯對科技的影響,請見Glenn Yeffeth編輯、2005年發行的《The Anthology at the End of the Universe》。2005年Michael Hanlon出版了《The Science of The Hitchhiker’s Guide to the Galaxy》一書,內容談到了太空觀光、平行宇宙、即時翻譯設備與有感情的電腦。 )

《銀河便車指南》的英文有時被縮寫成「便車指南」(The Hitchhiker’s Guide)或「指南」(The Guide)。而據說印在《銀河便車指南》封底那一行文字:「Don’t Panic(別慌)」更是膾炙人口的一句諺語(或廢話)。事實上,這句話更常指向某種(說了等於沒說的)尷尬處境,像企圖告訴你怎樣找到「正確的出路」的指南(Guide),告訴讀者不要慌,等等。之所以令人尷尬,是因為你往往不會在真正迷路時讀到它,但是當你「真正」需要指引的時候,手邊就看不到任何指南了。於是,我們應該建議讀者永遠得從「後設」情境來閱讀任何「指南」式的文本,也總是要把現實當成一種緊急狀況的預演:無論是你在野外迷路,或者因為地球毀滅而要在宇宙裡迷航。

 

The Lost

本期策展人李彥儀為她在數位藝術中心的展覽《實地迷路指南》(A Field Guide To Getting Lost)進行線上導覽,並穿插展覽同名書作者索爾尼特(Robecca Solnit)和藝術家伯奎斯特(Josephine Bergqvist)、丹羽陽太郎、葛勞(Max Grau)、SUPPER ADD、伊香老、YEN TECH及林子桓等人的話語來自我描述。她的意圖不在於取代真實的展覽,而是模擬網路影像後製、混搭、相遇隨機成為「物」(thing)的過程。她也指出,這些「物」可能以不同性質,在某一個瞬間「與未來的使用者相遇」觸發未知反應。它們是不斷重複的gif檔案,不斷生成的獨立敘事,或累積在相同時空的大量過往影像或文字訊息。而大量暴露在這些資訊當中在其中的人們,究竟要如何看待這些「物」(或完全不需理會它們)?網路發展如何構成未來的認同形式,而這個問題不正是「數位荒原」在2011年底首次出刊後,就不斷面對的定位挑戰嗎?

 

The Site

從「迷路指南」反面理解展覽,展覽「場所」如今或許是更為現實也更沒有懸念的議題。作者王冠婷在〈藝術如何與大眾相干?試答藝術館所的兩難〉一文裡首次以藝術生產管線的內部管控者之一身份,揭示在數據量化批判與藝術學理之間,那些難以捉摸又必須面對的平衡過程。她的藝術行政主管身份也使她提出公私衝突的兩難之際,對於現行的藝文生態與公共政策主管來說,毋寧更具可信度。

今年起,我們於「在地實驗」進行直播的「生產(中)的藝術」見面會,本期已將手場整理為兩篇紀錄:〈生產 (中) 的藝術1:媒體藝術家顧廣毅〉與〈生產 (中) 的藝術1:潤滑液男孩陳柏屼〉(與「關鍵評論網」合作刊出)。透過這樣的設計,我們希望以藝術家為核心,推動網站書寫與社群之間的生產循環,同時也希望內容本身有一定相關性;像是:藝術作者如何思考作品的生產條件及再生產?所涉及的其他關係人有哪些,彼此之間如何對話?另一篇文章〈如果聲音長出腿:「青年信物交換」的隨想〉則是首度與《牯嶺街小劇場文化報》交換的專欄,作者為資深音樂研究者羅悅全。最後,有鑒於「數位荒原」營運至今已五年,在此預告新的網站將全面升級功能與使用介面,務求提供更順暢的操作和導覽功能。本期專題的中文標題為「給未來讀者的迷路指南」,既像一則自我預言,也是對彼此的提醒,希望讀者莫忘未來與荒原的約定,繼續支持新改版的網站。

See Also
See Also
The cyborg is our ontology; it gives us our politics. The cyborg is a condensed image of both imagination and material reality, the two joined centers structuring any possibility of historical transfo...
我曾愛過一個像沙漠一般的男人,而在那之前,我曾愛過沙漠。 這不是什麼特別的事物,但談到這其中的空間,那豐富的縹緲,即是沙漠的邀請。 —瑞貝卡.索爾尼特(Robecca Solnit),A Field Guide To Getting Lost   展覽《迷路實地指南》討論將網路影像、後製、混搭、隨機的相遇如何成為「物」。影像在網路上透過不斷的轉載與後製,離開脈絡的影像,被分割成為一個獨...
為純粹的語言本身是非歷史的,而絕對的自然不需要歷史。想像一個人一出生就懂得語言,就能夠說話,對這樣一個沒有幼年的人,語言就不再是已經存在需要挪用的東西了,對他而言,不存在語言與話語間的斷裂,也沒有語言的歷史性。但這樣的人即刻就能與他的自然結合,他的自然也總是先在的,他找不到任何斷裂和差異,因此也就無法產生任何歷史。 —阿岡本(Giorgio Agamben)(註1) 陳哲偉,1986年出生於台灣...
卡爾.所羅門!我跟你在羅克蘭 在那兒你比我更瘋狂 我跟你在羅克蘭 在那兒你一定坐立不安 —艾倫.金斯堡(Allen Ginsburg)   精神病院裡的詩人 寫下《嚎囂》這首「垮世代」(Beat Generation)之聲的艾倫.金斯堡(Allen Ginsburg),1955年10月7日在舊金山的一場朗讀會上,帶著酒意朗讀這首以自己與身邊友人為素材的詩,詩中不但赤裸裸地描述同性性愛與...
在民主社會裡,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衝突、資源分配的評判,是一個重要課題,而這個衝突,在藝術創作領域清晰地被突顯出來。 藝術創作彷彿是與大眾最不相干的領域,沒有經濟產值、無法創造廣大的就業機會、更沒有娛樂性,也常常被批評為「看不懂」、「不知道作品要表達什麼」,被說成少數藝術家與愛好者的興趣,彷彿離民眾的生活很遙遠。也因為藝術創作沒有明確的經濟產值,無法在商業或娛樂市場中流通,藝文機構與藝術家常常需要...
顧廣毅:大家好,我要分享去年得獎的創作計劃。首先我會介紹背景,再來介紹新的計劃。我的創作與背景有很大的關係,因為我是藝術家也是牙醫師,以「TW BioArt」社群從事生物科學藝術的推廣。前陣子我在電腦裡翻到許久前在陽明大學唸牙醫碩士班一年級的報告,當時我做純科學和牙科材料研究,像鈦金屬、樹脂的實驗。做純科學研究時,我發現很多有趣的東西來自科學,但難以用科學做研究。所以我休學去唸設計,開始在實踐大學...
潤滑液男孩/陳柏屼:我這次會分享現在做些什麼,又為何變成現在這樣—我對性和身體的立場,以及我為何認為寫情趣用品的部落格很重要。首先,我叫做陳伯屼,台大社會系畢業後在台灣聯合大學系統唸「文化研究」學程,主攻性別研究。最近決定的碩論題目是「在台灣的外籍移工男同志情慾研究」,如果大家認識這樣的人歡迎介紹。 大家有看過我的部落格嗎?該不會都是衝著顧廣毅來吧?簡單來說,我經營一個部落格,專門書寫身體和情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