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UE 28:
NO WORK, NO ART?
藝術家會失業嗎?
September, 2016 策劃: 詹育杰 刊頭: 侯怡亭 協力: 林怡秀 駐站策展: 黃博志
Sep
2016

The factory then is not waiting to be represented at all, (in order to reinstate the worker within the symbolic), but, rather, in a more properly transformative and emancipatory way waiting waiting to be dismantled. (John Roberts)

(本期刊頭為侯怡亭作品《Neither of Us》)尚盧.高達(Jean-Luc Godard)在1975年與梅維爾(Anne-Marie Miéville)合作的電影《Numéro deux》將「片場」與「工廠」做了某種聯想,宣稱他既是自己的勞工也是自己的雇主,拍電影變成像在工廠工作一樣。這樣的類比或許不會令藝術家感到陌生。然而,如果觀眾將高達或其他作者的政治宣言或道德關懷,直接等同於他們的創作內涵,那他們早晚會在尋找勞動階級的影像時遭遇到「呈現的僵局」(representational impassse),也就是說,政治上的代表(對象)及作為藝術上的呈/再現(主體),兩者存在本質上的衝突(編按)。然而,「若果電影仍是對立於工廠的想像,是一種將觀眾從有薪勞動中解放的機制,它也必然是『呈現』之生產堵塞的空間」(John Roberts, “The Missing Factory”)。就好比另一部高達作品《Tout Ba Bien》所展示的勞動關係陳述:唯有工廠裡的勞動停止時,觀眾才能看見工廠的「呈現」展開(無論是1970年代的「社會工廠」觀點或此處作為文化消費之重要「生產基地」的美術館舍,「工廠」作為文化關係無法充份進入的場域,在其缺席的象徵位階裡皆指向一個中產階級文化瓦解的最終場所)。

關於藝術家的生產、他們的非物質勞動/時間與收入嚴重不符的現象,就算在備受法律保障的先進國家也屢見不鮮。近幾年來,某些媒體與組織展開針對藝術家勞動權益的調查,例如《典藏今藝術》林怡秀、曾芷荺等編輯的專題調查。同時,我們也看到這樣的報導亦涉及(作為「文化生產工廠」的)大型藝文機構,在「新自由主義」的全球化浪潮下所凸顯的勞工衝突問題。然而,我們也注意到許多探討往往是從古典的勞動或「生產關係」著手,似未能充分關注藝文工作者與其他勞動身份之間的內部差異性。因此接下來,我們或許要問的是,藝文工作者「自願受剝削」的不穩定就業狀態,難道是新自由主義才出現的問題嗎?並且在「藝術家」的身份逐漸從一種具有自我奉獻情操的「天職」轉為一般職業認定時,越來越多藝文工作者—乃至於其他生產類型的「非典型」就業者—又將如何調適「游動化」的新常態?

本月專題最早收錄的文章是「表演藝術評論台」黃佩蔚備受討論的文章〈表演藝術的勞動市場異形化〉。與此同時,作者詹育杰(本次專題的共同策劃者)主張一種「後工作」的切入角度,提到即使在法國,藝文工作者的勞動處境也日趨緊迫,更使得越來越多藝術家投入自我組織的替代實踐,包括他曾去過的「表演藝術論壇」(Performing Arts Forum)這個少數不靠政府補助、且不同於「佔屋」的「共享產權」藝術進駐機構案例。只是不管從「不穩定」成為慣例的大環境中越來越常見的短期僱傭工作型態,必須成為爭取勞動市場彈性化的關鍵戰場—這樣的「權益」角度切入,或者從再生能源、機器人等自動化科技勢必逐漸取代人力的「未來」觀點著眼,一成不變的工作模式勢必不再可行。而人們也得提早因應和面對收入、工作、時間與身份的重新分配,面對新的未來勞動型態。

伊莎貝爾.珞蕾(Isabell Lorey)在〈治理術與自我游動化〉一文裡從文化生產者對於工作和自由的兩難角度展開全面論述。她指出,認為自己應該不需被迫去接受不夠週全的生產條件,並應該隨時尋找更能夠讓自己發揮創造性的自由接案機會,有這樣想法其實是立基於「自己可以相對自由與自主地安排自己選擇的生活與工作環境」的信念。然而,經由作者對於此種「自我選擇的遊動化(precarization)」之分析,我們也可發現「自由」與「自主」其實是與西方資本主義社會中的「主體化」(subjectivation)霸權模式息息相關—更有甚者,藉由透過傅柯的「治理術」與「生命政治」分析(以西方馬首是瞻的)現代中產階級主體化力量的歷史路線系譜,作者也讓我們看見這些交織的治理技術部署,如何誘使我們做出自我選擇的游動選擇—更重要的是,我們要如何在這個世界、或在所謂的異議份子實踐中自處?而在「自我選擇」、「自我治理」或「自我剝削」的新常態裡,又要如何取得生活與工作的新關係模式?

與其以他人之名義,我們應該以自己的名義發聲。」或許高達的電影論述已為藝術生產的勞動討論暗示一個契機,那就是從個人的生產條件與「自我組織」做出立即的行動與反思,唯有如此,任何形式的「文化生產」才不至於流於廉價的道德關懷或宣言—當然,這也包括了廣大沈默的編輯、文字書寫與相關從業者。在專題最後,詹育杰給讀者的建議是:「藝術家的創造能力在此並非只創造新的視覺形式,而是創造新的工作和組織方式:新的自我,創造藝術家自己新的生活模式和主體性。」如此一來,藝術作者的「生產」也為上述藝術圈的生產部門示範如何介入一種新的工作與生活情境—進而,從中建構一種新的主體性。

編按:「代表」與「呈現」英文皆為:representation。可見Spivak對於德勒茲「沒有代表了,唯有行動」主張的批評,此一宣稱混淆「政治上的代言」與「哲學和藝術上的呈現」兩種意義,更重要的是這兩種意義之間有著無可彌補的斷裂,亦即代理(Proxy)與描寫(Portrait)之間的對立—其不只是概念上的,更是牽涉到其所呈現的對象性質—他們的客觀處境足以構成一個共同利益的「階級」嗎?按照張君玫的詮釋,被代言者在被代言的同時「必然或多或少簡化了內部的複雜,才能進行集體化的發言行動」,而在表現意義的層次上卻要「盡可能地呈現出其中越多的複雜」。此中關鍵即從屬者不可化約的異質性(Spivak)

See Also
See Also
1990年代歐陸頗為知名的荷蘭劇場導演楊.利策馬(Jan Ritsema,1945b)視劇場為集結演員與觀眾共同思考的場域。他從50歲開始跳舞,並自1995年在比利時編舞家姬爾美可(Anne Teresa De Keersmaeker)創立的舞蹈學校、著名的表演藝術研究與訓練工作室(Performing Arts Research and Training Studios,簡稱P.A.R.T.S....

在近年來國內外藝術圈對知識密集、創新密集的後福特主義生產大環境,對非物質性勞動的諸多出版和廣泛討論,以及直接針對文化藝術工作勞動的各式「抗爭性」生產後,本文試將藝文勞動與間歇性短期僱傭的日趨普遍及「游動性」(precarity)(註1) 生活做連結,並試圖尋找藝術家在其中的位置以及他與大環境新工作(即生活)型態之間的可能新...

(原標題為:Governmentality and Self-Precarization On the Normalization of Cultural Producers。中文副標為:論文化生產者的返常 (註1)) 在某些組織機構內博取一份長期飯票、固定的為某個機關團體效力,並不在一些文化生產者 (註2) 的考慮之中,我們最多只會待個幾年之後便想要有所改變。這樣的想法不就是源於不讓自己被迫從事...
非物質實踐與收入的矛盾 去年初,藝評人瓊斯(Susan Jones)於《衛報》(The Guardian)發表〈藝術家的低收入與地位是國際問題〉(Artists’ Low Income and Status Are International Issues)一文,談及即便在有完善收費制度的國家,藝術家的低工資仍是無解的問題,如研究組織「Paying Artists」在2014年的數據所示,多數當代...

前言

本文首次於今年四月發表於表演藝術評論台,趁著轉載的機會再次回頭檢視書寫當下的語言匱乏,仍然數度面臨無法重新交稿的困境。在首次發表中,我以2011年耗資兩億的百年國慶搖滾音樂劇《夢想家》的人力運用為例,提出文化勞動關係中普遍存在的現象,亦即資源分配的比例不正義,以及資訊不對等、甲方優勢的合約關係。有回應者指出該案中的人力實際運用,牽涉到與教...

一、工廠   黃博志:現在除了種檸檬樹之外,另外就是想把靠近觀音的檸檬田的老家,改成檸檬酒的加工廠,也就是這個計劃進行的第二個大階段。因為五百顆檸檬樹現在都種完了,今年夏天會陸續收成,應該明年會比較大量。我希望把一樓整個變成工廠,就是它符合安檢規定,可以讓我拿來製作檸檬酒的小型加工廠。它的面積大概⋯有50坪嗎?我不確定。 黃千瑜:應該沒有,那裡很狹長。大概就是這個磨石子地板的大小,有四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