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為一個在印尼首都雅加達雙年展進駐的藝術行政,首要面臨的問題並非工作內容是否能勝任,也並非英文能力是否為首要困境,而是如何在不同的文化與語言之間,確認彼此的需求與理解程度。除此之外,不同於藝術家的駐村形式是針對自己個人的創作,藝術行政的位置等同於展覽助理的實習角色,要如何在融入展覽規畫及文化差異的過渡之際,將自己視為策展團隊的一部份並協助照顧藝術家,對於身心適應環境的能力是一項極大的挑戰。這樣的心情也呼應了2017年雅加達雙年展的主題「JIWA」—譯為靈魂或精神—(展題)並非單指鬼魂之意,而是個人內心的思想矛盾與成長,可能會受到外部的影響,例如身體感受、歷史政治、社會規範或其他環境因素。
雅加達雙年展相較於其他印尼城市如日惹、萬隆或望加錫的資源、規模與策展結構都不同,甚至被視為相對優渥。策展團隊如何在前期製作過程中,不仰賴政府資金而向外尋找更支持的方案,在展覽中又可以與政府的博物館合作,同時透過作品批判印尼的策展機制?是一種視藝術為對抗社會機制的精神性。除此之外,雙年展也吸引許多國際媒體與策展人主動參與、報導;在這個印尼熱浪或熱帶藝術的潮流之下,我想趁這次見面會談談身為一個來自台灣的藝術行政,如何透過雅加達雙年展思考台灣藝術與印尼藝術的交織。(*本駐村計劃為竹圍工作室國際藝術進駐交換計劃徵件 PART III「雅加達雙年展」)
講者介紹
陳沛妤,畢業於台南藝術大學動畫與影像美學研究所影像美學組,畢業論文探討數位藝術與表演藝術的結合,成為當代數位藝術與劇場表演的全新語彙。兩度獲得台北數位藝術節數位藝術評論獎,曾任《藝術觀點》與「台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交流平台」(現「台灣數位藝術」)執行主編。關注影像藝術、電影藝術、跨文化藝術、數位藝術、動植物藝術、靈魂與自然等主題。曾於澳洲打工度假二年,期間參訪各畫廊、美術館與工作室並訪問多位國際藝術家,對國際文化交流有濃厚興趣。文章主要發表於《藝術家》雜誌與「台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交流平台」。
《數位荒原》駐站暨群島資料庫計劃(第一年):http://www.facebook.com/NusantaraArchive/
主辦單位:數位荒原(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
協辦單位:在地實驗、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觀察團成員:陳湘汶、侯昱寬、賴英泰(本計劃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