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22年在印尼日惹成立的Taman Siswa(學生樂園),是一個有別於西方殖民教育的學校,以 「Among」(爪哇語「教育」)為方法,培養學生掌握身體和靈魂的自由、和諧和規律。學生樂園除了教授一般語言、科學、經濟等科目以外,也注重爪哇傳統音樂和藝術教學。學生樂園不以追求知識和啟蒙為終極目標,而同時強調感受、思考和體驗,並以發展民族主義、個性和文化為根基。學生樂園創辦人Ki Hadjar Dewantara出身王室,曾是激進的獨立運動領袖。他被流放到荷蘭後開始關注教育,並受到蒙特梭利和泰戈爾的啟發,返國後建立學生樂園。在這個提倡像家人一樣共處的自發(而非強迫的)學習模式中,他結合東西方系統,自創出獨立於殖民系統的替代教育體制,使學生樂園聚集了多位傑出藝術家和民族主義者。同時,學生樂園也是印尼第一所給予女性同等教育權利的學校。然而,1950至60年代的學生樂園在「傳統教育」和「國家教育」之間辯論拉扯。具有強烈反殖和民族主義精神的替代教育系統「學生樂園」,要如何在後殖民社會的現代教育體制中,維持其獨特性?當代印尼日惹的替代文化和藝術空間眾多,或多或少都因不滿國家教育體制而另尋獨立自主的空間。Kunci文化研究中心在2016年建立「不當教育學校」(School of Improper Education,印尼語原名為Sekolah Salah Didik,直譯為「錯誤教育學校」),以共同學習「如何學習」這回事。學校的學習方法便以「學生樂園」為鑑,實驗後殖民替代教育的可能。
講者 | SPEAKER
蘇穎欣,1988年生。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學文學博士,亞際書院(新馬)助理,吉隆坡獨立空間「亞答屋84號圖書館」和青年知識團體「業餘者」共同創辦人。主要關注文學與文化理論、亞洲歷史、思想和文學,特別是新馬兩地的知識生產。2018年1月至2月在《數位荒原》駐站暨群島資料庫計劃下,駐站印尼日惹Kunci文化研究中心。
主持人
許芳慈,新加坡國立大學社會科學所亞洲文化研究博士候選人, 研究興趣為冷戰美學的現代性視覺考研,以及記憶政治之於動態影像的關聯性。
《數位荒原》駐站暨群島資料庫計劃(第一年):http://www.facebook.com/NusantaraArchive/
主辦單位:數位荒原(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
協辦單位:在地實驗、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觀察團成員:陳湘汶、侯昱寬、賴英泰(本計劃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