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位荒原》駐站暨群島資料庫計劃」涵蓋了「《數位荒原》駐站交流」、「藝術家見面會」和「《群島資料庫》出版系列」三個向度,它是以《數位荒原》網路期刊作為基礎,透過藝術進駐、翻譯、協作生產等模式所延伸的資料庫應用計劃。
在2017年5月~2018年4月的第一期程後,駐站藝術家和《數位荒原》與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OCAC)合作的《邊境旅行》(PETAMU Project)展覽首先觸及了「馬來群島」(Nusantara)的地緣機體(geo-body)、地理繪測(mapping)、文化轉譯等作用;於此階段性展覽中,「外南洋」的用詞也可視為銜接整個區域(東南亞)與本地歷史的去殖民工程起點。(參見第34期「『群島』詮釋學」、第35期「群島:能指及其所限」及 《邊境旅行》策展論述。)
2018年10月~2019年9月的第二期程,我們將延伸先前駐站的研究,邀請印尼的 Nuraini Juliastuti(KUNCI文化研究中心創辦人之一)、 Ismal Muntaha,馬來西亞的林猶進 Jeffrey J C Lim,和台灣的丁昶文、吳庭寬、陳飛豪、Posak Jodian等協同駐站/出訪、研究或書寫,第二期觀察團成員名單包含符芳俊、柯念璞、鄭惠文、林怡君與王柏偉等。同時《數位荒原》也將不定期於在地實驗(Et@t)和台灣數位藝術中心(DAC.tw)舉辦相關的見面會或發表成果。(本期計劃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贊助,數位藝術基金會/《數位荒原》主辦,在地實驗協辦;特別感謝謝鎮逸與亞答屋84號圖書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