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ISSUE 44 : Non-Intentional Sound
Liu Chih-Hung: Three Notes from Sound Geography IV
劉致宏:《聲音地誌IV:達沃與亞庇》三則
March 4th, 2020類型: Sound Scene
作者: 劉致宏 編輯: 鄭文琦
出處: 《聲音地誌IV:達沃與亞庇》
劉致宏的創作計劃《聲音地誌》是一份刊物,內容收錄逐漸累積的「聲音紋理資料庫」,透過將「身體」開發成感受眾多聲響的聽覺器官,並輔以口述、訪查、影像捕捉、抽象/具象素描線條的連結與轉化。藝術家針對在地人、物、故事進行書寫,蒐集相關資料與聲響素材,每個在地環境豐富的文化底蘊,經由記錄/檔案的方式連結「聽覺與視覺」的經驗於不同城市、地域之間的對照樣本。
Liu Chih-Hung, "The Twilight Zone", 2016; photo courtesy of artist

虛實之地(汶萊)

從海上晃著踏入這個靠近赤道、國土一分為二、出產石油、全球第四富裕、仍保有皇室政權的伊斯蘭教國家開始,就感覺少了什麼鮮活的成份,宛如金凱瑞《楚門的世界》(The Truman Show) 現場。路上汽車不按喇叭、嚴禁酒精與慾望、貨架排列乾淨整齊、大街小巷一塵不染、社會一片祥和井然有序,似乎萬物都照著蘇丹王安排好的劇本走,早安午安晚安,只差沒摸到海洋的佈景或路上一顆天狼星掉落,無時無刻不想起電影最後的對白 :

什麼都是假的, 你才是真的。

下午三點空中的雲朵凝固得像壁紙圖案,烈日曬得人發暈,圓形湖面上如世界奇觀般存在的「奧馬爾 · 阿里 · 賽義夫丁清真寺」(Masjid Omar ‘Ali Saifuddin)開始聚集人潮,宣禮塔(又稱叫拜樓,阿拉伯語「ةنذئم是燈塔的意思)的廣播系統傳來喚拜員的聲音,為了讓虔誠穆斯林盡可能在禮拜時間內到達,除了向四面八方播送外,喚拜詞更是拉得又長又遠,時而綿延時而停頓,在這個像攝影棚的世界裡,幾分鐘的喚拜聲彷彿餘音繞樑般地持續迴盪在分不清眼前是真是假的迷幻當中。

 

Liu Chih-Hung, "Amiel with the White Hat", 2016; photo courtesy of artist

白色帽子的阿米爾(亞庇)

1977年落成啟用的「沙巴州立清真寺」(Masjid Negeri Sabah)位於亞庇市中心南部,另與水上清真寺、粉紅清真寺並列為沙巴三大清真寺,交通便利鄰近機場和博物館。經過白色綿延的雕花鐵柵欄可以找到幾個入口,不遠處就是蜂巢狀大圓頂和宣禮塔,往北還有安葬了數位過去州長的陵墓;黃金鍍上去的16個小穹頂和大殿外牆寫滿可蘭經文,以及充滿每個細節、綿延無盡的六角形紋理,都是典型伊斯蘭建築裝飾風格,在鴿灰色主體建物的襯托之下, 閃爍著金黃溫暖的夕陽光芒。

今年七歲的小穆斯林叫阿米爾(Amiel),有印度血緣,在走廊的不遠處偷看我,回頭見他帶著白色的禮拜帽缺一顆牙、笑得靦腆,下樓遇到他的母親,和藹地說他剛從讀經班放學要來接他回家,於是阿米爾非常禮貌地向我伸出雙手,小聲地唸一串禱告詞,額頭在我手上輕輕點了一下。

 

Liu Chih-Hung, "Jerome and Tamparuli", 2016; photo courtesy of artist

傑洛米與丹波羅利(斗阿蘭)

這天早上10點我們從亞庇市區出發,準備前往北邊的小鎮「丹波羅利」(Tamparuli)與當地生活藝術中心的社區藝術團體會面。亞庇的市郊公車很有趣,大多都是白底藍黑色字的10人座小巴,向司機確認目的地之後上車坐定位10分鐘、20分鐘甚至快一小時都不見司機發車,甚至有乘客索性下車不搭了,和司機比手劃腳之間似乎想等坐滿乘客才發動,就這樣在烈日下的車廂內烤了好長一段時間。

搖搖晃晃經過水上清真寺、聯外公路接著兩旁越來越茂密的樹林和荒野景致,半多小時的路程之後,經過一座當地非常有名、逢下雨必淹沒無法通行的鐵橋,終於到達這個小鎮。午飯後順著地圖來到了社區生活藝術中心,同時也是版畫工作團體「Pangrop Sulap」的活動據點之一。幾棟簡單雙層樓建築物,就座落在竹林、樟木、雞蛋花還有楊桃、山竹等果樹環繞如度假莊園般的地方。已經聽不太到馬路上的人車來往,反倒是竹林後方潺潺流過的「斗亞蘭河」(Sungai Tuaran),四周滿佈婆羅洲的氣息;負責人傑洛米(Jerome Manjat)很年輕,看起來不到30歲,熱情地帶大家介紹過環境之後,轉往室內分享他們當地的藝術工作團體如何以社區營造、工作坊課程、抗爭文宣等,將木刻版畫由藝術創作提升到在地環境與人的連結關係,更將環境保護(野生動物保育)、地理(水壩興建抗爭)、 時事政治(政治人物符號、新聞事件)、遊戲(蛇棋)等元素加入他們的創作裡,作品非常具有原生力量,也因為農村偏鄉的關係,許多材料如大型紙張、印刷機具等取得不易,所以製作木刻版畫時透過居民活動的參與,以腳踏方式拓印在布料上;他們現在也得到政府重視與支援,正熱切投入當地香蕉樹造紙的技術研究,希望達到自然資源再造及社區永續發展的理想。

在這期間我們彼此分享了許多臺灣、日本、東南亞等地不同的版畫創作、造紙文化和特色,無論我們討論什麼問題,傑洛米總是非常誠懇且熱情地給予回應,談笑間,發現那是一種真誠的共鳴狀態,身為創作人保有的初衷情懷,非常非常動人。最後他撕了一塊正在實驗中的蕉葉紙給我,並說希望有一天能到臺灣來看看(造紙業與藝文環境),是真情流露對於世界廣袤的想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