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ISSUE 47:
Legible Singapore / Nusantara in Future Tense
速寫新加坡/未來群島
January, 2021 策劃: Rikey Tenn 刊頭: 劉玗 協力: 吳庭寬
Jan
2021

華裔人口大約佔了新加坡74%的人口,與馬來裔、印度裔或其他族裔組成了「CMIO」這個沿用自殖民時期的種族分類,至今仍維持著新加坡獨立建國前的比例,「多元CMIO文化」系統的穩定,也暗示著國家的秩序與其維繫。由吳庭寬所策劃的「速寫新加坡(Sketching Singapore)文學交流與書寫計劃」,除了收錄在Google鍵入「新加坡文學」時,不易搜尋到的華文資料以外,也試圖探索在這套秩序以外的內在世界。

本期專題之一「閱讀新加坡」(Legible Singapore)為《數位荒原—群島資料庫》與「速寫新加坡文學交流與書寫計劃」合作的三篇,分別介紹新加坡少數族裔文學的專文:馬來文學(由Faris Joraimi撰稿)、坦米爾文學(由K. Kangalatha撰稿)、酷兒文學(由黃毅聖Ng Yi-Sheng撰稿),反思並回應新加坡殖民與社會變遷背後的記憶與創傷。文學是透過文字再現的視野,正如星國地景上那些櫛比鱗次的組屋下消失的甘榜,或是那些得避開秩序才會現身的幽靈,將疊合進讀者眼前的世界,給予讀者見證非主流論述之歷史的機會。每一篇都非常有份量,喜歡(東南亞)文學的朋友絕不能錯過。

2020年是全球藝術生態巨變的一年。而在這場巨變後第一年的2021年,既是《數位荒原》線上期刊成立滿十週年,也是我們發起「群島資料庫」計劃的第五個年頭。為此,我們特在這個延後一個月出刊的第47期,以「雙專題」的形式包裹慶祝—除了由吳庭寬策劃的子專題「閱讀新加坡」,第二子專題「未來群島」(Nusantara in Future Tense)蒐羅了「群島資料庫」計劃在2020年防疫期間,以線上的形式與新加坡團體soft/WALL/studs合作工作坊計劃所產出的文字,包含新加坡藝術家ila、Syaheedah Iskandar的書信往來,以及馬來西亞學者陳子豪關於複合生物的研究提案〈生物性的揣想〉。

值得一提的是本期還收錄了Syaheedah為新加坡大學的《Southeast of Now:亞洲現當代藝術》(Southeast of Now: Directions in Contemporary and Modern Art in Asia)撰寫的專文〈 為Ghaib(不可見)創造空間〉,深入剖析新加坡馬來社群的視覺創造性脈絡。透過文學與視覺藝術的兩相辯證,本期互為佐證的雙專題希望能讓本地讀者對新加坡的社會脈絡有更深入的理解—特別是新加坡多元國族神話的一致性,如何壓抑了內部差異的聲音—就像陳子豪提案的複合生物所帶給讀者的啟發。未來在打造新國族的集體道路上,我們又該如何看見這種多元形象的曖昧陷阱?

 


刊頭創作:劉玗,〈假使敘述是一場洪水〉(2020)

See Also
See Also
1841年,一名叫阿布杜拉.賓.阿布杜勒.卡迪爾(Abdullah Bin Abdul Kadir)的新加坡馬來人抄寫員寫下參訪塞索斯特利斯(Sesostris)號的遊記:一艘在港口等待出航到中國的英國船隻。在他的散記中,阿布杜拉使用馬來人的測量單位來測量其構造,並對於在鍋爐房笨拙的奴隸嘖嘖稱奇。他寫道,船員都有紀律的為甲板和機器掃地、拖地、上油及拋光,「每一片鐵器、銅器都閃閃發光,像極了鏡子」(...
新加坡酷兒文學概論 Ng Yi-Sheng, 盧明威Sebastian Susilo (中譯)
January 6th, 2021

2020年8月27日,Marylyn Tan(陳瑞琳)成為新加坡文學獎首位獲獎的女詩人。獲獎一小時內,她的成就被該國最先鋒的英文報紙─《海峽時報》(The Straits Times)報導。報導中引用了評審說的─「《回望》(Gaze Back,2018)不像今年其他詩,它響...

從新加坡地景釋放的文學 K. Kangalatha, 盧明威Sebastian Susilo (中譯)
January 6th, 2021

坦米爾的文學、文化和生活方式一直都被家園的地景影響。唯獨在新加坡,坦米爾人的文學靈感脫離了地景。這種古典坦米爾文學詩歌的概念,在坦米爾語中稱之為:Thinai,將特定的地貌對應到特定心理層面的文字,猶如在桑家姆(Sangam)文學中可見到的。Thinai結合了不只是土地的生理層面,也完整地包含整個土地所孕育的生態系統,再用一個裝飾性的語詞和系統般的方式呈現...

在圖像主導的世界中,人類永遠都從事可見與有形的事物。那什麼是無形(invisible)?什麼是隱蔽(hidden)?而什麼又是不可見(unseen)?在思考東南亞典範中那些「不可見」之物時,我們常以超自然領域作為思考的概念核心:上帝、神靈、天使、精靈/惡靈(djinn)、超自然現象、神話、神秘主義、迷信、預兆、鬼魂、食屍鬼(ghoul)、靈魂(spirit),諸如此類。在大多數東南亞文化中,那些關...
陳子豪:生物性的揣想 Tan Zi Hao, 鍾宜庭 (中譯)
November 20th, 2020
生物性的 東南亞日常生活的面向裡,無一不觸及到有關生物性的預言與比喻。在峇里島,傳說世界是誕生於宇宙之龜Bedawang Nala (註1);在松巴島,男人被形容為公牛,女人則為蟹 (註2);在泰國部份地區及華裔離散族群之中,替孩子們取上不體面的動物名稱可以確保他們未來的日子吉祥順遂 (註3)。從超越日常生活的關懷,到最枝微末節的平凡瑣事,生物性的思維著實地鑲嵌與編碼於文化與民德(mores)的結...
到了2032年,拜我們對於銀幕作為表達自我的中介之賜,所有集體的實存姿勢都將在以令人警覺的速率在消失中。為了保存這些快速滅絕的事物,我們邀請你貢獻一則具有個人特殊意義的姿勢。想一想你可以用什麼方法,按部就班地教導別人表達這些姿勢,它如何使你具體化,它對你又有何種特殊的意義。 “phantom limb(((o))): Unpacking gestures through personal sh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