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裔人口大約佔了新加坡74%的人口,與馬來裔、印度裔或其他族裔組成了「CMIO」這個沿用自殖民時期的種族分類,至今仍維持著新加坡獨立建國前的比例,「多元CMIO文化」系統的穩定,也暗示著國家的秩序與其維繫。由吳庭寬所策劃的「速寫新加坡(Sketching Singapore)文學交流與書寫計劃」,除了收錄在Google鍵入「新加坡文學」時,不易搜尋到的華文資料以外,也試圖探索在這套秩序以外的內在世界。
本期專題之一「閱讀新加坡」(Legible Singapore)為《數位荒原—群島資料庫》與「速寫新加坡文學交流與書寫計劃」合作的三篇,分別介紹新加坡少數族裔文學的專文:馬來文學(由Faris Joraimi撰稿)、坦米爾文學(由K. Kangalatha撰稿)、酷兒文學(由黃毅聖Ng Yi-Sheng撰稿),反思並回應新加坡殖民與社會變遷背後的記憶與創傷。文學是透過文字再現的視野,正如星國地景上那些櫛比鱗次的組屋下消失的甘榜,或是那些得避開秩序才會現身的幽靈,將疊合進讀者眼前的世界,給予讀者見證非主流論述之歷史的機會。每一篇都非常有份量,喜歡(東南亞)文學的朋友絕不能錯過。
2020年是全球藝術生態巨變的一年。而在這場巨變後第一年的2021年,既是《數位荒原》線上期刊成立滿十週年,也是我們發起「群島資料庫」計劃的第五個年頭。為此,我們特在這個延後一個月出刊的第47期,以「雙專題」的形式包裹慶祝—除了由吳庭寬策劃的子專題「閱讀新加坡」,第二子專題「未來群島」(Nusantara in Future Tense)蒐羅了「群島資料庫」計劃在2020年防疫期間,以線上的形式與新加坡團體soft/WALL/studs合作工作坊計劃所產出的文字,包含新加坡藝術家ila、Syaheedah Iskandar的書信往來,以及馬來西亞學者陳子豪關於複合生物的研究提案〈生物性的揣想〉。
值得一提的是本期還收錄了Syaheedah為新加坡大學的《Southeast of Now:亞洲現當代藝術》(Southeast of Now: Directions in Contemporary and Modern Art in Asia)撰寫的專文〈 為Ghaib(不可見)創造空間〉,深入剖析新加坡馬來社群的視覺創造性脈絡。透過文學與視覺藝術的兩相辯證,本期互為佐證的雙專題希望能讓本地讀者對新加坡的社會脈絡有更深入的理解—特別是新加坡多元國族神話的一致性,如何壓抑了內部差異的聲音—就像陳子豪提案的複合生物所帶給讀者的啟發。未來在打造新國族的集體道路上,我們又該如何看見這種多元形象的曖昧陷阱?
刊頭創作:劉玗,〈假使敘述是一場洪水〉(202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