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ISSUE 49 : The Asian Quadrant: South Asia
One Day Walk in Patan, Nepal
在尼泊爾帕坦走了一天
April 19th, 2021類型: Art Production
作者: 鄭惠文 , aanoif, Y. S. Lim (copyeditor) 編輯: 鄭文琦
在疫情封鎖期間,aanoif走在尼泊爾帕坦的街頭,在一切停擺的城市看到一點藝文活動。本文寫作有賴於Amurtariti、Dalit Lives matter Bridhika Senchury、Kaalo.101、Binaya Humagain、Jenney Ghale、Surbhi Darnal接受訪談或提供資料,特此鳴謝。
Selfie on the Ring Road, Kathmandu ©Jenney Ghale

跟孟加拉一樣,尼泊爾趕在疫情爆發前就先封了城。當偏遠鄉區的人們連新冠病毒都還沒聽說過的時候,當局便全國實施預防性封鎖,始於3月24日,離公告不到一天的時間,村村城城就得進入禁錮狀態。

封鎖政策嚴格實施。警察站在主要道路上嚴密把守,所有觀光活動中止,展覽取消、空間關閉,演出跟眾集解散。街道安靜得跟多數西方觀光客回家團聚的新年夜一樣。

封鎖政策曾在七月解封,但因為鬆綁後的病例暴增,加薩滿都谷地再度回到封城狀態一個月。前前後後斷斷續續的封城就耗上了半年,至少6個月沒有任何收入的藝術家痛苦至極。年輕藝術家Binaya說:「我們的空間已經倒了,我原本的教學工作全部停擺。朋友們與我都為了生存努力掙扎,但還是盡可能互相幫忙,共享食物、有時幫忙一點錢。」他和朋友一起努力找案子,最終撐過去了,還學了些新技術─如何跟普羅大眾商討藝術的技巧。

封鎖期間,無數的跨國線上展覽、線上研討會在網路上發生,多少讓藝術家感覺自己的存在,確認自己仍在藝術世界中。但可怕的社交距離殘害眾人的精神健康,實在是不上街不行,人需要用肌膚感覺實體的空間,用感官而非想像體察周遭世界。抓一件外套、掛上口罩,必須上街,必須見到實際的人。

 

混亂散策

封城後,沒有空氣汙染、沒有觀光客的加薩滿都變得更加可愛,擁塞交通與紛擾噪音全都暫停,只需一小時就能從塔米爾(Thamel)走到帕坦(Patan),還能首次瞭望兩百公里遠的珠穆朗瑪峰(Mt. Everest),夢幻極了。

帕坦(或稱勒利德布爾 Lalitpur)位於加薩滿都南方,通常被認為比加薩滿都更具有藝術氣息和寧靜氛圍。

一個警察就站在街角盤查每個用路人…但沒關係,整座城市是一個大迷宮,由bahas(廟院)跟老街區組成,再讓狹小的巷弄串連。趁警察發楞,走去對巷穿過那塊房舍的院子,到另一條小路,再從小巷走上另一條老街。當作個小冒險,輕鬆躲避訊問。

有時,散策期間會遇上一些抗爭,一開始大多是抗議政府的防疫對策。都怪政府政策曖昧不明、反覆猶豫,沒有配套措施,把自己公民擋在國界之外,只能在印度疆界上搭棚裸居。除了政治之外,也曾碰上一些對性侵案飆升的抗議、對低種姓不公不義的發聲。這一年來,警察為這些抗爭動用過幾次催淚瓦斯和水車。

 

五幅壁畫

對很多人來說,加薩滿都是一塊魔幻之地,眾多世界遺產散落在尋常小道上,北面覆雪的聖山聳立俯望山城,還有歷史的嬉皮文化鑿下的痕跡,更別說國際登山客、背包客、NGO工作者帶來的東西南北文化交融的生活風格。作為一個女人,你仍可在此城穿牛仔短褲,露出臂膀親吻微風,在街上玩滑板,沒有人因為你的性別而盯著你不放。而你那蒙古人種的臉龐,則可以在表面層次上融入當地,避免被視為行走錢包的疏離。最棒的是,在這裡,藝術家可以在公共場合繪製人物形象,要畫多少就畫多少,不用擔心連傳統繪畫都會遭到基本教義派攻擊的恐懼。

加薩滿都谷地的牆上,街頭藝術隨處可見,街頭藝術也是藝術家在前進入畫廊前的一種策略,或者棲居之處,甚至發展出另一支有力的表現形式與社群,(註1) 成為一種公共畫廊。儘管尼泊爾11世紀就有宗教壁畫的歷史,1990年代共產毛派勢力盛大之際也有很多政治壁畫,(註2) 但現今城市裡的街頭藝術,主要還是受到西方的影響,2008年Space Invader的塗鴉可能是西方意義的街頭藝術濫觴之一,(註3) 後也有個別知名塗鴉藝術家來尼泊爾,與在地藝術家合作製圖。2011年Artudio辦了「We make the nation」,2012年多個組織共辦了第一次「Kolor Kathmandu」,為城市引入海內外街頭藝術家,一年內在城裡繪製了75幅街頭壁畫(至今有多數仍存),2012年起Artlab進行的Prasad Project,在尼泊爾各都牆上為地方著名人物留下畫像的認同計畫,也為街頭藝術注入了在地影響力。當然,這得力於當局尚未對街頭繪畫制定什麼可怕的法規。

 

受壓迫者站起來(Dalit Lives Matter Nepal)!

Lalitpur, Nepal; photo courtesy of Kaalo.101

仲夏之際,走近Lalitpur工程學院,一些藝術家聚集在馬路旁邊製作幾幅壁畫。最大的一幅是由八個人物畫像組成,他們身上的黑色衣著重複寫著「Not Forgetten」及尼泊爾語,中間三個大拳頭下有一個對抗警察的達利特女人被摘了半身衣服,兩邊角落有達利特領導人Mithai Devi Bishwakarma、一個小女孩手持標語「राष्ट्रका सम्पूर्ण दलित एक हौ」(全國達利特〔種姓制度裡的「賤民」階層〕團結起來!),取自近期的抗爭影像,而底部全是來自檔案庫的人手與標語剪影。這八個人物全是近期遭受種姓仇恨謀殺的受難者,(註4) 肅穆如墓誌銘的矗立,要人們不要忘記他們的死,他們的正義仍在等候。

封城期間的五月天,尼泊爾發生了一系列令人震驚的殺害事件,一名12歲的達利特女孩Angira Pasi被迫與強姦她的男人成婚後被吊死;另一個男孩Nabaraj BK因為與較高種姓的女孩戀愛成婚,和其他五個朋友被殘酷毆死後棄屍於河。這些事件幾乎與美國George Floyd之死同期發生,駭人的殺戮引發眾人開始推動「Dalit Lives Matter」(DLM)運動,在印度教興盛的南亞、部份東南亞地區揭竿而起。尼泊爾DLM運動另外與藝文社群Kaalo.101合作「Paint the Revolution」,在封城期間透過壁畫,在社群媒體上成功引起話題,向當局施壓。

尼泊爾DLM運動籌劃主力之一的Bridhika Senchury說:「我們思考的是,如何在封城期間發聲、引發關注?尤其當時很多運動同時發生,我們怎麼運用媒體展開對話?藝術有很強的溝通能力,可以把我們的抗爭革命化、發聲,教育大眾。

但要根除盛行數百年甚至千年的種姓制度何其困難,種姓歧視和仇恨暴力仍發生在日常生活的方方面面,包括教育、就業、住房、婚姻、性自主權、法治、醫療權、移動自由⋯。Bridhika也說:「我們的目標是透過這個革命,去除達利特的污名,要讓他們對社會的貢獻被看到。

呼喚眾藝術家詮釋達利特運動的Kaalo.101(註5) 創辦人之一、本身是學者及社運者的Helena Asha Knox則在社群媒體上寫道:

厭倦了老是把「Dalit」描繪為種姓制度受害者的悲慘故事,我們用壁畫對抗種姓歧視、賤民、暴力和系統性壓迫。受尼泊爾DLM的啟發,我們想以反敘事去描繪—增權達利特,描繪他們的力量、抵抗、復原力—下一場達利特運動的革命。

Jwagal, Chakupat; photo courtesy of Kaalo.101

因此,另幾幅壁畫主題則以達利特的職業認同為主題。因為在尼泊爾,對種姓的歧視也來自於職業歧視。為了讓被視為低種姓的工作被看到、產生認可,藝術家在牆上繪製了一雙縫紉的手,還有彈奏傳統樂器的樂師。壁畫上一句巨大的問句:「जातको मिटर के?」(規定種姓的尺度為何?),質問來往者種姓到底憑什麼。

 

屋頂上的Underground

離開圍牆,繼續往中央動物園的方向走,沿街的咖啡廳、書店都沒開,醫院也幾乎空蕩蕩。在這個所有活動規模變小,街道和社群都像孤島一樣被隔離,連結婚儀式也僅限少數親屬的時代,人類似乎都回到了古老的部落生活。活在一個小圈子中,狗皮倒灶的問題可能少一些,彼此的繫絆可能更緊密,但觀點也可能跟著失去多樣性,對立各方不再相見,沒有衝突的可能,也少了對話的機會。

在高牆與花園的夾縫間,有一條通往五樓屋頂的樓梯,飛離加薩滿都的飛機直接從這片天空飛過,遠方有一道樹叢,運氣好的話偶爾會聽到不知是猴子還是獅子在打呵欠的聲音。一個由Amurtariti(Anil Subba)策畫,與老友Ram Maharjan、被困在加薩滿都的比利時人Cinzia,交互合作的地下展演,在半封鎖的12月初冬。展場本來就是藝術家的個人住屋,每日下午四點開放,直到最後一的人離開,收拾睡覺,或要在這裡過夜也行。小小的房間跟頂樓陽台,展示著幾個人在封城期間,利用周遭材料所做的創作與對話,廢棄輪胎、電線、繩索、木工殘料、玩具、一點拼貼,還有很多由隨來隨去的觀眾參與的 jam sessions。

photo courtesy of Amurtariti

由於政府仍禁止劇院藝廊營運,展演幾乎沒有宣傳,只透過個人IG、臉書發限時動態,剩下的都由朋友圈口耳相傳。「我對那些辦展覽的標準流程已經很懶了,我想就讓它維持地下。我也沒有很在乎疫情跟隔離,我只關心家人跟自己的事。」Amurtariti說。「這個房間作為一個流動盒子(Flux Box),規模不大、也不怎麼組織,就是微事件發生的微空間,創造一些漣漪。

意外地,為期一週的事件,觀眾還不少。「第一天一些人來,第二天那些人的更多朋友來。他們好奇跟一般藝廊不一樣的藝術,想知道怎麼用聲音創造藝術。」那些觀眾有時拿起地上的奇怪樂器就彈了起來,聲流就這樣隨場開動。「我發現很多觀眾都在尋找更多另類方法來實踐藝術,年輕觀眾更對噪音感興趣。」Amurtariti說。

加薩滿都的另類場景持續在發生,觀眾也從展演中看到運用這些元素的可能性。在帕坦,Kaalo.101打開了包括地下元素的自由空間與群體力量,Amurtariti的長年關注的概念創作也或此受關注。「尼泊爾有很多可以共鳴的元素,更有趣的是一起創造自己的聲音文化。」未來呢?「我想要結合類似表演的東西,做一個關於詩的計劃。」Amurtariti說。

疫情至此,藝術學院的校園、MQ Gallery、Bikalpa Art Center、Siddhartha Gallery也開始有事情發生。慢慢地,加薩滿都谷地的空間藝廊又回來了。

Video courtesy of Amurtariti (Anil Subba); Jam happened in December, 2020 in Patan, Nepal.
Footnote
註1. 除了個別藝術家之外,加薩滿都支持街頭藝術的社群主要有Artlab、Artudio、Sattya Media Arts Collective、有時候的Kaalo.101等。
註2. 有趣的是,尼泊爾政治政黨找藝術家來繪製政治口號,是從孟加拉學來的。當藝術家接受委託,有了正當理由在街頭作畫,同時也為街頭藝術的發展打下一點基礎,成為藝術家想要對抗的對象。
註3. 同前註釋。
註4. 他們的故事對東亞人來說可能有點令人難以置信,詳細請見:dalitlivesmatter.org。
註5. Kaalo.101是成立於2017年的新社群空間,由Helena Asha Knox和藝術家Aditya Aryal (aka Sadhu-X) 營運。相較於加薩滿都谷地的畫廊多有學院派系的色彩,Kaalo.101以其開放性、具有地下性格的公共意識,為在地藝術社群帶入自由的新血力量。kaalo.101@FB/IG