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ISSUE 1:
Folding Memories
摺疊記憶
January, 2012 策劃: 鄭文琦 刊頭: 黃文浩
Jan
2012

城市裡,到處都是摺疊的記憶。

德.塞托(Michel de Certeau)的論文〈行走於城市之中〉(Walking in the City)指出,全景式的城市(以鳥瞰鏡頭呈現高樓櫛次鱗比的電影開場畫面)不過是一種「理論式的擬像」(theoretical simulacrum),甚至只是一個畫面而已,不值得人們沉緬其中,或誤信那代表了城市的相貌。德•塞托認為要瞭解一座城市就必須行走於其中、以自己的步伐去體驗都會空間。

城市裡的大街小巷,同時也成為漢格(Oliver Hangl)對媒介的隱喻。街道一方面是引領人們前往目的地的媒介,另一方面也常誘使路人流連而暫緩了原本的行程;而在網路的漫遊裡,各大入口網站就像城市,其中所提供的各類連結就像街道,人們必須通過街道才能到達目的地,卻又常因為被其他影音連結的吸引而在這些蛛巢小徑串連起來的迷陣中流連忘返。

江凌青在〈漫步,或是情節的歸位-從漢格〈游擊漫步〉思考數位藝術中的敘事〉文章裡如是說。

如同卡爾維諾(Italo Calvino)筆下的蛛巢小徑蔓延分歧,城市在不同旅人的眼裡,開始有了不同形貌。然而,作為文字隱喻的記憶蹊徑,又是怎樣地迂迴曲折,並隨著不同人們的選取或遺忘,形成不同的回憶皺摺與現實紋理?而當我們在看到漢格的〈台北游擊漫步〉,或者像創作團體「里米尼會議記錄」(Rimini Protokoll)〈新加坡-吉隆坡貨櫃〉(Cargo Singapore-Kuala Lumpur)這樣的移動劇場時(見〈在新加坡藝術節飲一杯老城白咖啡〉),徒步或搭車乃至於其他各種城市的移動方式,又如何讓人們的視線深入現實的紋理,重現那些摺疊記憶的不同方式以及敘事呢?

與城市集合場景的外在空間呼應的,則是作為內在休憩場所的私人空間(例如:家居生活),同樣是記憶形成摺皺並與當下匯聚之處而顯現。在藝術家「無人稱」(impersonnel)的影像筆觸中(袁廣鳴:退行的鏡頭與黯滅的影像),某座荒廢或失格的城市、某種婚姻生活的現實即景、某段生成或消逝之中的時光殘影,種種影像現實被作者以高速逼近或遠離的鏡頭重新組裝。其中,某種令人「揣揣不安」(unheimlich)的心思,朝向即將到來或退往已然離去的小徑彼端延伸——鏡頭之下,觀眾看到的是藉獨特的媒體操作,實現了過去與現前、或者未來與現前摺疊於時間彼端的獨特記憶摺皺。

是的。關於回憶此時,還有關於過去如何共生,我們沒有一套絕對超然的視域解讀,只有對於事件如何形成此種集合的想像。

在一當代舞團的作品〈W. A. V. E.〉裡,我們也看到一種關於城市空間的感知框架。創作者先是透過文本,指出從洞穴、城市建築到虛擬空間的轉移,隨後在黑盒子裡以光的互動裝置(或電子聲音)包覆下,形成一種向外延伸的,如王柏偉指出的「藉指向外界(環境與他者)來創造自身開放性的機制」(生成-動物、視域與動機:一當代舞團舞作〈W. A. V. E.〉中的「激情」模式) 。這種全新的表演型態(讓我們)在觀看舞蹈或表演不只是一種視覺再現方案的同時,彷彿也指向一個更不受身體或內在的回憶所干擾的身體——相較於其他以媒體藝術提供解決方案的跨域表演組合。

摺疊的記憶影響人們觀看的路徑,在記憶的空間隨著城市的步伐/機械運動而開展時,也映照出媒體藝術如何實現人們對於城市移動的想像。這是一個城市裡,化身為旅者的人們在旅途上各自前進的寓言。

See Also
See Also
戴上耳機,尋常的街景就忽然變得不太一樣,面貌平凡的人們也忽然像是電影裡的角色,戴著耳機的自己也終於感覺到了一股戲劇張力的蔓延—這不是催眠術,也不是任何化學物質造成的幻象,而是說故事的技巧被當代媒體混音後的成果。活躍於諸多媒體藝術節的奧地利藝術家漢格(Oliver Hangl),向來注意戲劇、電影與新媒體之間的跨域可能,他這次在數位藝術節展出的作品〈游擊漫步〉,就以一個看似簡單的耳機裝置,讓參與者以...
因為袁廣鳴,影像成為一種空間與時間的偉大幻術。站在他的作品前,我們彷彿被植入神的視覺,以高度精密的電子眼澄澈地洞見殘存、剝離或篩洗後的空間記憶,藝術成為獨一無二的「時間-影像」,而創作則等同於時間在虛擬空間中的光影銘刻;在有些作品中,影像是一種分子層次的精密算計與挪移,僅管畫面狂亂,整個世界晃盪旋轉幾近傾覆,鳥籠正高速地自轉騰空或小船遽烈地搖擺浮沉,袁廣鳴的鏡頭卻穩固不動地釘著於關鍵的視點上,整個...
6月初新加坡的週日早晨,成群膚色黝黑的印度人搭地鐵來到小印度站,置身於街頭摩肩擦踵的休假勞工之中,很容易會讓像我這樣的旅客感到迷惑,忘了自己身在高度經濟開發的第一世界國家。事實上星國耀眼的經濟奇蹟本就是仰賴大量低廉的勞動人口,其中許多又是來自東南亞鄰國,尤其是非技術性的勞動力需求,構成普遍存在卻為本地人所忽視的景觀。 拜網路之賜,我得以有機會預訂2010年新加坡藝術節裡最早售罄的節目《吉隆坡—新加...
一個(集合-)域對於從屬於它的某個數的集合來說具有優先性。 —德勒茲(Gilles Deleuze)   或許我們該在身心二元論的背景下開啟關於《W. A. V. E.》的討論。   身體與生成–動物 17世紀,在伽利略的影響下,宗教的神聖世界失去它在因果說明上的效度,轉而讓位給「自然」,就像牛頓所設想的,連上帝都變成了鐘錶匠一般的數學家與工程師。與此同時,哲學家們開始嘗試將...
2006年6月,歐洲「不跳舞」(non-danse)的先驅,法國舞蹈家貝爾(Jérôme Bel)(註1)帶著十年前發表的同名全裸舞作《傑宏.貝爾》來台首演,打著全裸和舞台上便溺的宣傳重點,吸引不少好奇的觀眾入場。這是台灣首度接觸這種當代舞蹈,據報導不少人看了頗為失望,不知道「好看」在哪裡。用這個往事當作本文開場,我們可以發現一些矛盾的現象,首先是台灣對所謂前衛表演的接受度似乎很高,在國外引發爭議...
Q、無論實驗聲音、Audio-Visual、聲音裝置的分類,即時性的現場表演或裝置,聽覺在你作品裡的重要性都不下於視覺,甚至是先決條件。這樣的意識追溯至何處? 張永達:2005年北美館舉辦的國巨「異響聲音藝術展」(註1)對我有滿大的影響,看到各個不同面向的聲音作品,包括:Carsten Nicolai(Alva Noto)和坂本龍一的Audio-Visual作品;聲音和光的組合如保羅•迪馬利尼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