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專題想要探索的是南亞這個地理區域的藝術創作生態。漫長而嚴峻的疫情也必然給藝術家、策展人以及其他各位同行的工作與生活帶來了很多的改變,有很多讓人措手不及之處。除了希望探究南亞這個在東亞與東南亞之外與我們既近又遠的地區外,美味作者和受訪者的回應都具有深刻的時效性,以及對藝術發揮的凝聚與觀察能力的感懷。
作者aanoif行走尼泊爾的過程不僅僅是身體力行地進行了一場感官的體驗。她的旅程帶著我們深入了帕坦,更體會到每一個人不同的訴求和發聲的願望。另外一篇研究員鄭惠文的寫作是關於疫情中孟加拉的藝術圈生態和其對改變中的新現狀做出的回應,一樣是對人與人之間聯繫的關注。現在來看,作者也從時間上回溯了疫情中的生活。在困難的時候,藝術並非是被束之高閣的無用品,而是能夠從內到外連結人群及其心靈與希望的樞紐。
印度藝術家與策展人Prabhakar Kamble希望以史為鑒,並且以廣義理解藝術和美為源頭的創作為方法,從歷史的角度來探索如何對抗社會中的系統性剝削與不平等。論述的產生也是一種爭取自由的方法,讓藝術家從實務上參與抗爭,畢竟,不參與歷史便是忘卻的一種。另一位印度策展人Sumesh Sharma則是通過文字反思人類近年持續跨國際與全球化的生活,並通關從婚姻關係和南亞文化圈產生關聯的女藝術家們對話來試圖解讀藝術的作用。
換一個側面,策展人朱峯誼與台北丹之寶藝廊的訪談內容展現了本地藝術市場中不丹當代藝術的存在。峯誼在勾勒出這片與眾不同的喜馬拉雅淨土的藝術發展史同時,也指出藝術家與市場在變化的全球環境中共同面對的身份構建與認同的問題。本期另一位受訪對象是亞洲藝術文獻庫印度分部的資深研究者Sneha Ragavan女士。她為我們介紹了新德里亞洲藝術文獻庫的一個重要研究案「南亞現當代藝術寫作書目」。這不是一個簡單的項目,正因為其有機成型的過程反映了南亞區域內藝術發展的多元性,該經驗也深刻影響其後的工作。
南亞藝術特刊的想法從去年就成形,直到今年6月才陸續收到稿子。期間疫情成為常態,進入漫長的第二年。在我們策劃合作的同時,印度與台灣的疫情先後加劇,更加導致參與者輕則經歷生活上的不安與不便,重則經歷至親好友的驟然離開。這使得南亞專題最終的呈現變得更加困難。我們非常感謝各位合作者在這個艱難的時候還願意花費心力協助專題的順利成輯,也希望給其中尚不甚了解對方的諸位帶來更多交流的火花。我們更欣慰於看到各篇內容一致表達出對藝術作為一種變化力量的認可;未來的世界也的確更需要區域內外互相的理解和交融!
刊頭創作:Prabhakar Kamble,〈The Stain〉(2019)