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們越洋採訪高重建(以下簡稱「Kin」)時,他才參加完網際網路檔案館(Internet Archive)在加州海岸的紅杉林裡主辦的DWeb Camp,這是一個自2016年起,組織眾人討論如何打造去中心化網路(decentralized web)的活動。Kin將他在DWeb Camp的見聞,以書寫Writing NFT(可直譯為書寫NFT)的形式發行,作為寄給朋友和讀者們的明信片。
熟悉加密貨幣與數位寫作生態的人,想必對高重建的名字不陌生,他是LikeCoin與DHK dao的發起人,也是《區塊鏈社會學》這本入門經典的作者。或許是受益太多於他推廣區塊鏈和去中心化出版的文字,我們總將他與LikeCoin創辦人的身份緊繫在一起,但其實在2021年底,原註冊於香港的LikeCoin基金會已解散,Kin也在當時離職,LikeCoin由基金會轉型為DAO,並且持續無大台運作至今。
在採訪過程中Kin幾次提醒我們,他現在只是LikeCoin生態中的一名作者、志工與核心用戶,有時提交報告給開發團隊、寫寫文件或協助回覆其他用戶問題。儘管他說自己「完成了LikeCoin的歷史使命」,但他仍不遺餘力推廣透過區塊鏈實現出版自由、財務自由與民主自由,在社群中走跳。Kin即將出版新書《所謂「我不投資」,即是all in在法定貨幣》(暫名),我們向他請教這次如何搭配LikeCoin Button、Writing NFT、書封NFT等載體,又比起兩年前他對整體環境與社群變化的觀察,書寫集體(collective)及支撐集體的基礎建設又是什麼。
「無大台」出版(Decentralized Publishing,DePub)實驗
時間倒轉回一年多前,《區塊鏈社會學》出版後Kin將該書電子書封鑄造成10個NFT,在Raible上競拍,「那個時候產業我覺得也是有點早,不但是我自己或是說LikeCoin技術上可能也還不ready,整個社會尤其是我能說文化圈嗎?就是讀書的人,可能對這個東西不是很了解,所以就這樣做了。」Kin回憶當時希望透過這樣的嘗試,讓大家練習看看發行、收藏書封NFT的感覺,並未精密設計各種出版載體之間的關聯。
2022年8月1日LikeCoin推出Writing NFT (註1),讓LikeCoin的應用除了原本的「化讚為賞」外,增加一個更有機的選項,在外掛介面上也可同時顯示LikeCoin Button與Writing NFT。現階段Writing NFT基本上支援所有具有網址的靜態數位內容,在發布(publish)的同時會將網頁內容自動上傳至分布式檔案儲存IPFS與Arweave,並在LikeCoin Chain註冊ISCN,也就是這筆數位內容獨一無二的「指紋」。(註2)
從用戶體驗而言,它們是對於作者兩種不同層次的支持。LikeCoin Button的拍手在這按讚時代人人都會用,每次拍手都會從LikeCoin基金中分配一定額度給作者,屬於純粹的支持,「這種方式錢可能很少,可是你的互動產生了,連結產生了。」Kin進一步描述對於Writing NFT的看法,「當然有些人也覺得不需要回報,拿了NFT是一些『很虛』的東西。但現在剛開始沒有很久,慢慢積累下來,會看到更多的事情。」他總結為一種「創作圈的功德」,社群共同見證誰支持了哪些作者,也許有天會有一些回報來到支持者的身上,只是不知道會是怎樣的形式。
當然Writing NFT也在某種程度上展示一個人的品味與養成,像把自己房間的書架赤裸裸地搬到大街上,不僅「人如其所讀」而且「昭然若揭」;另一方面它也可以當成創作者的作品集,透過liker.land頁面就能看到同一位作者所發行過的Writing NFT。不論哪一種用法,我們所面對的都是一個愈來愈沒人「看書」的環境,但是「閱讀」行為並未消失。
書寫NFT:擁有與流動
Kin還透露新書《所謂「我不投資」,即是all in在法定貨幣》可能採用的幾種出版策略,首先是將整本書各篇文章分別發行Writing NFT,像是音樂人發單曲;此外搭配動態封面—不是GIF動圖,而是以銷售量作參數,書賣出愈多封面完成度就愈高—發行整本書的NFT,像是一張完整的專輯。既做Writing NFT也做書NFT,當然不是為了一稿多賣,目的是回應閱讀行為的轉變,「現在節奏很快,如果只在完成一本書以後才跟讀者互動、發表,就少了很多互動、調整和改良的機會。」
那麼身為讀者,我們可以怎麼理解擁有Writing NFT這件事?Kin曾寫文章分析八種不同類型的「擁有」,Writing NFT最直覺對應到的是「炫耀、轉贈、蒐集、抖內」這幾種類型。近日布特林(Vitalik Buterin)用靈魂綁定代幣(SBT)發行新書Proof of Stake(中譯《權益證明》),SBT是永遠無法轉移的,意即不能像一般NFT那樣燒毀,將其轉至一個空地址。Writing NFT沒有這樣的設計,你完全可以交易或轉贈,即使驅動它的流動性不是出於套利的需求。
不同載體若運用得當,提供給讀者的會是不同體驗,但無論如何搭配,這些NFT的metadata都指向這本書儲存於IPFS與Arweave上的EPUB與PDF檔案,「中國大陸可能不太會有『禁書』,因為禁的東西根本都出不來,可是香港越來越多禁書,」除了閱讀習慣改變外,無大台出版核心仍是透過區塊鏈做內容保存,「最近統計是有28本,不過這統計可能不完整,因為政府不會列一個禁書名錄,而是以前圖書館有這本書,現在沒有了你就知道這本書或這作者被禁了。」無大台出版可說在沒有出版社願意出版、沒有印刷廠敢印製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做出版的方式,這也對應到在Kin分類的八種「擁有」中最基本的「隨時隨地,無限使用」。
更進一步論,Writing NFT還有許多組合的方式,可以想見當鏈上的開放數據愈來愈多,就愈有機會「跨讀者、跨出版社、跨領域」做內容策展,但Kin認為這樣的願景距離真正實現可能還有很長一段路,Wiring NFT與Pocket等網頁書籤插件很不一樣的地方在於:「Pocket或Bookmark是讀者主導的,不需要作者同意。而Writing NFT是,至少到現在,雖然技術上很簡單,但需要作者先主動把它變成一個NFT。」
LikeCoin生態系:共識VS共同體
建在以太坊上的內容創作平台Mirror,也在今年推出Writing NFT功能,讓作者在網站上直接 發行某篇文章的NFT讓讀者收藏。「我們會說以太坊是『萬能的』、做什麼都可以,至於 LikeCoin鏈或有些鏈是針對特定的應用場景或產業去設計的,所以它可能特別適合去處理某一種問題。」Kin認為雖然Mirror與LikeCoin的Writing NFT在技術上差不多,但鏈的基礎建設的不同造就了兩者各自的優劣勢。以太坊生態更成熟,交易所多,很容易買到以太幣,支援錢包如Metamask使用者也很多,但同時也需要與其他類型的應用爭奪資源。
以太坊上面可能最多的是DeFi(Decentralized Finance,去中心化金融),做一筆交易牽涉很多錢,給多一點Gas Fee沒關係。可是放在其他的應用場景,比如說微型支付,就支持作者一點點錢—像是LikeCoin Button的拍手—等於要跟鏈上其他金額規模完全不同的應用一樣,付出相同的資源。
如果用國家來比喻不同的區塊鏈,以太坊像是大帝國,裡面什麼樣的應用都有;LikeCoin則是特色突出的小國,聚合了關心無大台出版的作者與讀者。「共同體就是大家有共同的點,有共同點,就可能可以凝聚出足夠的共識。」進一步共同處理各種的問題,包括假訊息、內容策展或是平台管理。
萬一有人發了一個不合適的Writing NFT,社群應該怎麼處理?Kin說自己看似是個非常開放的人,但他並不覺得什麼內容都適合發表出來,然而:
Censorship(審查)與 Moderation(合理控制)是一線之差,如果有一個中央機關說得算,它要屏蔽你的帳號、粉專就停掉,這就Censorship。
LikeCoin區塊鏈有清晰的定位,加上LikeCoin Button、ISCN、Writing NFT等不同功能構築的生態系,使得基於共識發展的共同體,具有良善且有機運作的可能。
Archived and Alive!區塊鏈的原生內容
香港媒體《蘋果日報》與《立場新聞》在2021年相繼停止運作並關站後,聞庫與網際網路檔案館皆備份了這兩家媒體的報導和網頁,開放所有人查詢。區塊鏈紀錄不可竄改、分散保存的特性,也成為許多機構典藏數位內容的手法,像是《南華早報》將1997年至2022年的報紙頭條製成NFT「ARTIFACTs by SCMP」發行,在已有的紙本檔案之外,多一個鏈上備份。
儘管用Web2方法備份或區塊鏈方式重新出版歷史內容,都是功德無量的善舉,但Kin認為這些都還不夠好,「哪怕它不消失,我們也沒有解決一個問題:如果政府說這些資料都是假的,是海外勢力做的『假新聞』,我們其實完全沒有辦法證明當年《蘋果》真的有過這個報導。」抑或以「ARTIFACTs by SCMP」來說,1997年的報紙2022年才上鏈,這中間的25年是否曾有過什麼更動也是無從證明的。
我們想要把這個上鏈的時間往前推,上鏈跟發表的時間愈短愈好,最短是多短?就是同時!
LikeCoin的Writing NFT讓文章在發布同時就將metadata與網頁內容上鏈,儘管使用者的出發點未必是認為自己的文章會被審查、刪除,但選擇以這樣的方式發表便能輕鬆達到零時差保存的效果。奠基在出版區塊鏈原生內容的DePub,顛覆了我們想像數位典藏的方式:如果這些內容根本不會消失,哪還需要煩惱典藏。
但有人或許會問,典藏了然後呢?這些Writing NFT會是永遠「活著的檔案」嗎?他的回答是:
這裡的「活」至少有兩種理解,一種是它還能被找到,一種是它有生命力、有人看。去中心出版保證了前者,而且從數學上證明了這個東西什麼時候發表的,從發表那天到現在重新翻出來中間沒有被修改過。
試想香港愈來愈多的禁書,或者你曾經被臉書封掉的帳號。Writing NFT作為「活著的檔案」,需要的是更好的策劃或展示介面,甚至如何把事情變得好玩有趣、酷炫潮流的想像力。Kin謙虛地說他自己在這方面做得一點都不好,一直將這些理論和倡議作為主要的賣點,大家總是沒有很深的體會,也許應該製造一些「炒作」的空間,「背後的意義將它埋得深一點就好了。」是啊!詩人不朽,只要我們還讀他的詩。
把手弄髒:邁向集體書寫的未來
《區塊鏈社會學》出版時,Kin曾感嘆「人的慣性」是最大問題,願意「get hands dirty」練習開錢包、買幣、發NFT的人還是少數,問起來近來的觀察,他說完全沒有改變這個想法,「臺灣可能因為很安逸,不會想改變習慣,或是做出一些部署也好。」他說自己處在相對比較動盪的社會裡,所以有這樣的危機感。但另一方面還是有部分往好的發展,在和幾個臺灣的社群持續互動的過程中,有像FAB DAO這樣與LikeCoin理念非常接近的組織,或非常支持LikeCoin也嘗試用LikeCoin接受捐款的單位,如開放文化基金會(OCF)。
有一點令他感到安慰的是,幾年前在g0v會議上介紹LikeCoin和decentralized HK,當時沒什麼反應,大家甚至有點對於加密幣或者區塊鏈的負面印象,認為這是個炒作的東西,
最近幾個月前再去,大家對區塊鏈的理解已經不一樣,認為它可以做很多有用的事情。這個過程也算是走了滿遠,現在年輕的一輩來提新的坑、來介紹、敲代碼等等,這是我很高興的變化。
Kin的網站上已累積了將近1000篇普及區塊鏈知識與應用的文章,都使用「CC-BY」授權,所有人皆可自由散佈、修改,包括商業使用。除了原有的LikeCoin Button或是付費訂閱方式可以支持外,他也嘗試以Writing NFT方式持續發布《區塊鏈社會學週報》。訪談將至尾聲,我們問他Writing NFT如果結合CC0授權 (註3),是否更有利於文章的流通,像最近愈來愈多的NFT專案採取完全放棄著作財產權的CC0方式發表?他說:
用CC0的前提是作者需要知道他用了以後,還有其他機制證明這是他做的,另外是他還有別的方式去賺錢。
證明是不是某人寫的並不成問題,但在寫作文化裡,除了「文責自負」的署名需求,尚且缺乏如圖像二創(derivative)、音樂重混(remix)、程式碼分岔(fork)這樣的風氣。但這並不代表以文字為媒介的創作不存在這樣的可能性。或許隨著Writing NFT與日後更多應用方案的出現,會發展出開放的、「集體書寫」的重混文化,推倒既有的付費牆,甩開掉惱人的彈窗式廣告,鼓勵優質的內容廣為流通。
那麼,我們何不從現在起一起把手弄髒呢?