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ISSUE 53 : WRITING COLLECTIVES / COLLECTIVISM
Archived and Alive: Interview with Kin Ko on Writing NFT
無大台出版與共識初成—專訪LikeCoin創辦人高重建
October 1st, 2022類型: Art Production
作者: 李佳霖 (訪談, 整理), 高重建 編輯: 鄭文琦
在本文中,我們與《區塊鏈社會學》作者高重建討論LikeCoin區塊鏈社群近日推動的Writing NFT功能與「去中心出版」(用香港的話語來說是「無大台出版」)結合Creative Commons的應用場景。他以自己出版過的紙本書籍轉為限量NFT發行為例,再談到今年八月甫推出的書寫NFT來描述其願景:Writing NFT如何支援所有具有網址的靜態數位內容,在發布(publish)的同時將網頁內容自動上傳至分布式檔案儲存IPFS與Arweave,並同步註冊ISCN(也就是該數位內容獨一無二的「指紋」)。倘若此願景普及成真,它是否可能改變現有的線上出版與其他儲存機制,進一步成為重塑整個出版/書寫文化的新基礎建設?而這樣的基礎建設,又能提供現實中的作者或社群(民族)何種不一樣的「共同體」書寫想像與未來?
The automatic pricing mechanism of the Writing NFT; source: LikeCoin - Decentralize Publishing@twitter

我們越洋採訪高重建(以下簡稱「Kin」)時,他才參加完網際網路檔案館(Internet Archive)在加州海岸的紅杉林裡主辦的DWeb Camp,這是一個自2016年起,組織眾人討論如何打造去中心化網路(decentralized web)的活動。Kin將他在DWeb Camp的見聞,以書寫Writing NFT(可直譯為書寫NFT)的形式發行,作為寄給朋友和讀者們的明信片

熟悉加密貨幣與數位寫作生態的人,想必對高重建的名字不陌生,他是LikeCoin與DHK dao的發起人,也是《區塊鏈社會學》這本入門經典的作者。或許是受益太多於他推廣區塊鏈和去中心化出版的文字,我們總將他與LikeCoin創辦人的身份緊繫在一起,但其實在2021年底,原註冊於香港的LikeCoin基金會已解散,Kin也在當時離職,LikeCoin由基金會轉型為DAO,並且持續無大台運作至今。

在採訪過程中Kin幾次提醒我們,他現在只是LikeCoin生態中的一名作者、志工與核心用戶,有時提交報告給開發團隊、寫寫文件或協助回覆其他用戶問題。儘管他說自己「完成了LikeCoin的歷史使命」,但他仍不遺餘力推廣透過區塊鏈實現出版自由、財務自由與民主自由,在社群中走跳。Kin即將出版新書《所謂「我不投資」,即是all in在法定貨幣》(暫名),我們向他請教這次如何搭配LikeCoin Button、Writing NFT、書封NFT等載體,又比起兩年前他對整體環境與社群變化的觀察,書寫集體(collective)及支撐集體的基礎建設又是什麼。

 

「無大台」出版(Decentralized Publishing,DePub)實驗

時間倒轉回一年多前,《區塊鏈社會學》出版後Kin將該書電子書封鑄造成10個NFT,在Raible上競拍,「那個時候產業我覺得也是有點早,不但是我自己或是說LikeCoin技術上可能也還不ready,整個社會尤其是我能說文化圈嗎?就是讀書的人,可能對這個東西不是很了解,所以就這樣做了。」Kin回憶當時希望透過這樣的嘗試,讓大家練習看看發行、收藏書封NFT的感覺,並未精密設計各種出版載體之間的關聯。

2022年8月1日LikeCoin推出Writing NFT (註1),讓LikeCoin的應用除了原本的「化讚為賞」外,增加一個更有機的選項,在外掛介面上也可同時顯示LikeCoin Button與Writing NFT。現階段Writing NFT基本上支援所有具有網址的靜態數位內容,在發布(publish)的同時會將網頁內容自動上傳至分布式檔案儲存IPFS與Arweave,並在LikeCoin Chain註冊ISCN,也就是這筆數位內容獨一無二的「指紋」。(註2)

從用戶體驗而言,它們是對於作者兩種不同層次的支持。LikeCoin Button的拍手在這按讚時代人人都會用,每次拍手都會從LikeCoin基金中分配一定額度給作者,屬於純粹的支持,「這種方式錢可能很少,可是你的互動產生了,連結產生了。」Kin進一步描述對於Writing NFT的看法,「當然有些人也覺得不需要回報,拿了NFT是一些『很虛』的東西。但現在剛開始沒有很久,慢慢積累下來,會看到更多的事情。」他總結為一種「創作圈的功德」,社群共同見證誰支持了哪些作者,也許有天會有一些回報來到支持者的身上,只是不知道會是怎樣的形式。

高重建, 區塊鏈社會學 (Limited NFT on Rarible)

當然Writing NFT也在某種程度上展示一個人的品味與養成,像把自己房間的書架赤裸裸地搬到大街上,不僅「人如其所讀」而且「昭然若揭」;另一方面它也可以當成創作者的作品集,透過liker.land頁面就能看到同一位作者所發行過的Writing NFT。不論哪一種用法,我們所面對的都是一個愈來愈沒人「看書」的環境,但是「閱讀」行為並未消失。

 

書寫NFT:擁有與流動

Kin還透露新書《所謂「我不投資」,即是all in在法定貨幣》可能採用的幾種出版策略,首先是將整本書各篇文章分別發行Writing NFT,像是音樂人發單曲;此外搭配動態封面—不是GIF動圖,而是以銷售量作參數,書賣出愈多封面完成度就愈高—發行整本書的NFT,像是一張完整的專輯。既做Writing NFT也做書NFT,當然不是為了一稿多賣,目的是回應閱讀行為的轉變,「現在節奏很快,如果只在完成一本書以後才跟讀者互動、發表,就少了很多互動、調整和改良的機會。

那麼身為讀者,我們可以怎麼理解擁有Writing NFT這件事?Kin曾寫文章分析八種不同類型的「擁有」,Writing NFT最直覺對應到的是「炫耀、轉贈、蒐集、抖內」這幾種類型。近日布特林(Vitalik Buterin)用靈魂綁定代幣(SBT)發行新書Proof of Stake(中譯《權益證明》),SBT是永遠無法轉移的,意即不能像一般NFT那樣燒毀,將其轉至一個空地址。Writing NFT沒有這樣的設計,你完全可以交易或轉贈,即使驅動它的流動性不是出於套利的需求。

不同載體若運用得當,提供給讀者的會是不同體驗,但無論如何搭配,這些NFT的metadata都指向這本書儲存於IPFS與Arweave上的EPUB與PDF檔案,「中國大陸可能不太會有『禁書』,因為禁的東西根本都出不來,可是香港越來越多禁書,」除了閱讀習慣改變外,無大台出版核心仍是透過區塊鏈做內容保存,「最近統計是有28本,不過這統計可能不完整,因為政府不會列一個禁書名錄,而是以前圖書館有這本書,現在沒有了你就知道這本書或這作者被禁了。」無大台出版可說在沒有出版社願意出版、沒有印刷廠敢印製的情況下,依然能夠做出版的方式,這也對應到在Kin分類的八種「擁有」中最基本的「隨時隨地,無限使用」。

更進一步論,Writing NFT還有許多組合的方式,可以想見當鏈上的開放數據愈來愈多,就愈有機會「跨讀者、跨出版社、跨領域」做內容策展,但Kin認為這樣的願景距離真正實現可能還有很長一段路,Wiring NFT與Pocket等網頁書籤插件很不一樣的地方在於:「Pocket或Bookmark是讀者主導的,不需要作者同意。而Writing NFT是,至少到現在,雖然技術上很簡單,但需要作者先主動把它變成一個NFT。

 

LikeCoin生態系:共識VS共同體

建在以太坊上的內容創作平台Mirror,也在今年推出Writing NFT功能,讓作者在網站上直接 發行某篇文章的NFT讓讀者收藏。「我們會說以太坊是『萬能的』、做什麼都可以,至於 LikeCoin鏈或有些鏈是針對特定的應用場景或產業去設計的,所以它可能特別適合去處理某一種問題。」Kin認為雖然Mirror與LikeCoin的Writing NFT在技術上差不多,但鏈的基礎建設的不同造就了兩者各自的優劣勢。以太坊生態更成熟,交易所多,很容易買到以太幣,支援錢包如Metamask使用者也很多,但同時也需要與其他類型的應用爭奪資源。

以太坊上面可能最多的是DeFi(Decentralized Finance,去中心化金融),做一筆交易牽涉很多錢,給多一點Gas Fee沒關係。可是放在其他的應用場景,比如說微型支付,就支持作者一點點錢—像是LikeCoin Button的拍手—等於要跟鏈上其他金額規模完全不同的應用一樣,付出相同的資源。

如果用國家來比喻不同的區塊鏈,以太坊像是大帝國,裡面什麼樣的應用都有;LikeCoin則是特色突出的小國,聚合了關心無大台出版的作者與讀者。「共同體就是大家有共同的點,有共同點,就可能可以凝聚出足夠的共識。」進一步共同處理各種的問題,包括假訊息、內容策展或是平台管理。

萬一有人發了一個不合適的Writing NFT,社群應該怎麼處理?Kin說自己看似是個非常開放的人,但他並不覺得什麼內容都適合發表出來,然而:

Censorship(審查)與 Moderation(合理控制)是一線之差,如果有一個中央機關說得算,它要屏蔽你的帳號、粉專就停掉,這就Censorship。

LikeCoin區塊鏈有清晰的定位,加上LikeCoin Button、ISCN、Writing NFT等不同功能構築的生態系,使得基於共識發展的共同體,具有良善且有機運作的可能。

 

Archived and Alive!區塊鏈的原生內容

香港媒體《蘋果日報》與《立場新聞》在2021年相繼停止運作並關站後,聞庫與網際網路檔案館皆備份了這兩家媒體的報導和網頁,開放所有人查詢。區塊鏈紀錄不可竄改、分散保存的特性,也成為許多機構典藏數位內容的手法,像是《南華早報》將1997年至2022年的報紙頭條製成NFT「ARTIFACTs by SCMP」發行,在已有的紙本檔案之外,多一個鏈上備份。

儘管用Web2方法備份或區塊鏈方式重新出版歷史內容,都是功德無量的善舉,但Kin認為這些都還不夠好,「哪怕它不消失,我們也沒有解決一個問題:如果政府說這些資料都是假的,是海外勢力做的『假新聞』,我們其實完全沒有辦法證明當年《蘋果》真的有過這個報導。」抑或以「ARTIFACTs by SCMP」來說,1997年的報紙2022年才上鏈,這中間的25年是否曾有過什麼更動也是無從證明的。

我們想要把這個上鏈的時間往前推,上鏈跟發表的時間愈短愈好,最短是多短?就是同時!

ARTIFACTs by SCMP

LikeCoin的Writing NFT讓文章在發布同時就將metadata與網頁內容上鏈,儘管使用者的出發點未必是認為自己的文章會被審查、刪除,但選擇以這樣的方式發表便能輕鬆達到零時差保存的效果。奠基在出版區塊鏈原生內容的DePub,顛覆了我們想像數位典藏的方式:如果這些內容根本不會消失,哪還需要煩惱典藏。

但有人或許會問,典藏了然後呢?這些Writing NFT會是永遠「活著的檔案」嗎?他的回答是:

這裡的「活」至少有兩種理解,一種是它還能被找到,一種是它有生命力、有人看。去中心出版保證了前者,而且從數學上證明了這個東西什麼時候發表的,從發表那天到現在重新翻出來中間沒有被修改過。

試想香港愈來愈多的禁書,或者你曾經被臉書封掉的帳號。Writing NFT作為「活著的檔案」,需要的是更好的策劃或展示介面,甚至如何把事情變得好玩有趣、酷炫潮流的想像力。Kin謙虛地說他自己在這方面做得一點都不好,一直將這些理論和倡議作為主要的賣點,大家總是沒有很深的體會,也許應該製造一些「炒作」的空間,「背後的意義將它埋得深一點就好了。」是啊!詩人不朽,只要我們還讀他的詩。

 

把手弄髒:邁向集體書寫的未來

《區塊鏈社會學》出版時,Kin曾感嘆「人的慣性」是最大問題,願意「get hands dirty」練習開錢包、買幣、發NFT的人還是少數,問起來近來的觀察,他說完全沒有改變這個想法,「臺灣可能因為很安逸,不會想改變習慣,或是做出一些部署也好」他說自己處在相對比較動盪的社會裡,所以有這樣的危機感。但另一方面還是有部分往好的發展,在和幾個臺灣的社群持續互動的過程中,有像FAB DAO這樣與LikeCoin理念非常接近的組織,或非常支持LikeCoin也嘗試用LikeCoin接受捐款的單位,如開放文化基金會(OCF)。

有一點令他感到安慰的是,幾年前在g0v會議上介紹LikeCoin和decentralized HK,當時沒什麼反應,大家甚至有點對於加密幣或者區塊鏈的負面印象,認為這是個炒作的東西,

最近幾個月前再去,大家對區塊鏈的理解已經不一樣,認為它可以做很多有用的事情。這個過程也算是走了滿遠,現在年輕的一輩來提新的坑、來介紹、敲代碼等等,這是我很高興的變化。

Kin的網站上已累積了將近1000篇普及區塊鏈知識與應用的文章,都使用「CC-BY」授權,所有人皆可自由散佈、修改,包括商業使用。除了原有的LikeCoin Button或是付費訂閱方式可以支持外,他也嘗試以Writing NFT方式持續發布《區塊鏈社會學週報》。訪談將至尾聲,我們問他Writing NFT如果結合CC0授權 (註3),是否更有利於文章的流通,像最近愈來愈多的NFT專案採取完全放棄著作財產權的CC0方式發表?他說:

用CC0的前提是作者需要知道他用了以後,還有其他機制證明這是他做的,另外是他還有別的方式去賺錢。

證明是不是某人寫的並不成問題,但在寫作文化裡,除了「文責自負」的署名需求,尚且缺乏如圖像二創(derivative)、音樂重混(remix)、程式碼分岔(fork)這樣的風氣。但這並不代表以文字為媒介的創作不存在這樣的可能性。或許隨著Writing NFT與日後更多應用方案的出現,會發展出開放的、「集體書寫」的重混文化,推倒既有的付費牆,甩開掉惱人的彈窗式廣告,鼓勵優質的內容廣為流通。

那麼,我們何不從現在起一起把手弄髒呢?

Footnote
註1. 截至筆者完稿的2022年9月30日與編輯發表之前,該功能仍須先登記白名單(連結)才能使用,尚未完全開放註冊。
註2. 除了LikeCoin的官方文件,《區塊勢》創辦人許明恩的文章〈Writing NFT:不到 1 元,就能以出書的規格發行數位創作〉亦清楚介紹發行Writing NFT的經驗,有興趣的朋友可以參考如何發行,在此篇幅有限,便不詳細針對功能與技術方面展開。
註3. 請參見Flashrekt與Scott Duke Kominers的“Why NFT Creators Are Going cc0”一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