硫磺氣味和人行道孔冒出的白煙,是很多人來北投的印象,關於和火山一起生活這件事,居住在北投的各個族群應該很有心得,這裡的凱達格蘭人曾經挖硫磺與漢人交換物資,漢人也曾在磺水流過、不利種稻的土壤上種植藺草(鹹草),直到日本人帶來了泡湯的習慣,櫛比鱗次的溫泉旅館帶來了商機,也帶來了酒家菜和陪酒業,北投的地貌就隨著這些生活習慣起起伏伏地變化著。然而北投仍有世代務農的家族,他們在山上種桶柑、採筍子,平時也少量多樣地種些蔬菜。
身為日常與火山相伴的在地人,北投社大青菜社的成員們多半採用對環境友善的方式耕種,也認同與其他生物一起在這片土地生存的理念,不過,因為空氣中的硫磺沾附在葉菜上,硫化物的殘留讓作物在送檢時不容易通過有機認證,因此他們多半不會以有機蔬菜的名稱來進行販售,這也讓這些蔬菜不容易推廣,因此主要是在地消費者如我,偶而會在北投市場外圍的地攤、北投社大的市集,找尋他們的蹤跡,試著買到地產地銷的蔬菜。
潮濕食譜:滑滑脆脆菇菇流(兩人份)
材料A:滑滑
材料B:脆脆
材料C:菇菇流
隨著時間經過,脆脆會軟化,成為滑滑菇菇粥,又是一種不同的吃法,敬請多方嘗試,也歡迎提供您的吃法與我分享喔!
後記:在這次的讀書會裡我們一起讀了很多跟水相關的事,這些討論大到如水是生命的起源,不管植物、動物、蕈類、原始生物和原核生物都依賴水存在,又小到我們每一次呼吸把氧氣送到肺泡裡的瞬間,關於大和小的尺度不斷在每次的討論裡翻攪我的腦海,讓我想從自己的生活出發去尋找這些濕濕的經驗。
不能否認這些年在北投工作的過程,我所遇見的圍繞火山生活的人們給我很多啟發,每次造訪在地小農與他們的農場,都覺得作物和我認識地躺在超市包裝裡同名同姓的東西不太一樣,或許就是火山熔岩常年累月被風化之後累積的微量礦物質們的威力?如果潮濕象徵一種滋養,或許食譜會是一個從個人身體經過,一種回應潮濕的呈現方式,選擇菇則是因為在許多閱讀中,各種真菌/黏菌/蕈類作為不需要光合作用、沒有葉綠素的存在、在地表上橫行無阻的霸氣太令人景仰(這次也讀到Anna Tsing的篇章,想到末日松茸的影響力,忍不住如法炮製一番),如果物質性可以對應到口感的想像,我們體內的潮濕也會被這些黏滑的液體滋養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