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ARCHIVE
ARTICLE
Filter By translation , 總計47篇
FILTER BY
在疫情封鎖期間觀看尚.雷諾瓦的《遊戲規則》(La Règle du Jeu,1939)令人有種苦樂參半的快感。在第二次世界大戰的午夜,片中的角色歡樂地慶祝,僅管有一股似乎是自身發散的陰沈蒼白和厄運氛圍籠罩在整個過程中—對於今日的觀眾而言,這是最近過去裡熟悉的感受。真正逢難的人在一場以悲劇收場的毀滅性混亂派對中穿過屏幕,是即將到來的社會崩潰的預兆。另一方面,有什麼能更好地提醒人們歡悅生活的壞處、孤獨...
隨著世界各地的現場展覽因COVID-19疫情而關閉大門,許多機構與藝術家突然之間迫切的面臨製作線上展的各式問題。這個課題乍看之下相當簡白:提供普羅大眾一個除了親身體驗之外,接觸展示計畫與相關資訊的途徑。 對於躲避於空間中面對無奈、困苦、感傷或三者同時襲來的觀眾,線上展作為「真實」的替身,以藝廊為中心的藝術經驗僅僅提醒我們被擱置的生活、觸發與「真實」物的直接比較,也引發我們關注那些經驗中所遺缺的部分...
凝視空缺:海洋中的所有陸地 Lim Sheau YunOng Kar Jin鄭文琦 (中譯)
Translation
November 4th, 2021
夢想之門半掩半開,蜿蜒成徑。在門的那一邊,勇者對抗著怪物,因恐懼而戰慄著,我會發現什麼?真空? —亨利.列斐伏爾(Henri Lefebvre)(註1) 這個計劃試圖解決空缺(absence)的問題。 在許多方面,東南亞歷史學家—尤其是那些處理前殖民時代,或者試圖講述邊緣者故事的歷史學家—長期以來,在使用權威性的記錄來描繪過去時一直有所掙扎。   ...
遺忘歷史的人無法創造歷史。 —阿姆倍伽爾博士(Dr. Babasaheb Ambedkar) 藝術被視為一種普世性語言,但在藝術中是否存在著差異?哪些人用藝術實踐差異?為何他們認為特定論述應付諸實行?在南亞,大多數人仍然被排除在(那些排除他們的階層對)美的觀念之外,因而否認了前者的存在。根據婆羅門教,我們都是被排除者。我們都不夠美,我們的色相、外觀、歌聲、器樂、食飲、姓名、氣力、教育或資財微不足...
自從2018年初,由瑞安.庫格勒(Ryan Coogler)指導的賣座電影《黑豹》(Black Panther)上映以來已超過一年了,而其所施展的魔咒依舊餘音繞樑。幾乎所有關於非洲意識重塑的對話,於虛構的瓦干達(Wakanda)開始與結束,並點燃了非洲文藝復興的概念;但這同時也幾乎是個不協調的觀念。在魔幻寫實主義的描述下,有一座先進及神話般的非洲社會,藏身於文明世界的目光之外;科技與儀式於此融合,...
Syaheedah Iskandar選譯—為Ghaib(不可見)創造空間 Syaheedah Iskandar林易萱 (中譯)
Translation
December 1st, 2020
在圖像主導的世界中,人類永遠都從事可見與有形的事物。那什麼是無形(invisible)?什麼是隱蔽(hidden)?而什麼又是不可見(unseen)?在思考東南亞典範中那些「不可見」之物時,我們常以超自然領域作為思考的概念核心:上帝、神靈、天使、精靈/惡靈(djinn)、超自然現象、神話、神秘主義、迷信、預兆、鬼魂、食屍鬼(ghoul)、靈魂(spirit),諸如此類。在大多數東南亞文化中,那些關...
誰還能繼續用「病毒式傳播」(gone viral)這個用語而不打個寒戰?誰還能在看到任何東西時—門的把手、紙板盒、一包青菜—不去想像它可能附著著那些看不到的,不死卻沒有生命的,帶著吸盤的斑點,隨時等待著吸附到我們的肺部? 誰還能想像不帶恐懼地親吻一個陌生人,跳上一輛公交車,或是把孩子送到學校?誰還能想像享受那些普通的樂子而不去評估其風險?我們當中的誰在現在沒變成一個侃侃而談的流行病學家、病毒學家、...
《印尼華人回教徒》(2007~2009) 在東南亞立足已久的華人社群始終讓筆者深感興趣,這也促使我進一步研究印尼華裔穆斯林。若回顧家族歷史,我的祖先來自斯里蘭卡、印尼望加麗島(Bengkalis)、福建泉州和廣東增城等地。就某種程度而言,我也是跨區域多元華人社群的一份子。 在此歷史關鍵點從事攝影工作,筆者最主要的目的在於記錄現今華裔穆斯林的故事,進而瞭解他們選擇成為伊斯蘭教徒的原因,以及這份信仰如...
內在性平面和無器官的身體 倒帶:什麽是無器官的身體?德勒茲所有的哲學理論都在努力建立一個後神學、自然學本體論—以事件(events)和生成(becoming)重新構想存在(being),以虛擬潛在性(virtual potentialities)重新構想實際的存在,以移動的粒子和流體代替固定的形式,以異質的聚合體和聯結體代替同質的結構,以一個平滑的水平面(上面僅僅佈滿動態的特異體〔singular...