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ARCHIVE
ARTICLE
Filter By opinion , 總計120篇
FILTER BY
藝術的節慶 將「藝術」與「節慶」加以連結的實踐在東南亞顯然是種常態,儘管此舉並非當代藝術能獲得更佳發展的保證。在台北當代藝術中心TCAC策劃的2015年「週末講堂:展覽製作中的七組關係」講座上,鄭大衛(David Teh)提到: 許多處於當代藝術初次浮現於此區域(東南亞)⋯脈絡中,也或許在這之中的大部份可能皆具有節慶特質。因此,它們被視為慶典與消費的脈絡更甚於作品與累積的脈絡。更甚之,可將節慶性視...
每當我們抵達新的境地,就會重新評估過去。這也可以說是我們和死者的關係改變了。但這種時候,死者其實並沒有改變,改變的是我們;更可以說,這種時候死者才首次現身我們眼前。過去受到忽視、壓抑的「他者」,開始存在。 —柄谷行人,〈「已死的他者」和我們的關係〉,2000(註1)   將死者視為如同生前一般的個體,很容易模糊死者的本質。試著用我們認為死者可能採取的方式來想像死者:以集體的方式想像他...
91 91 92 96 2005-5-16,我在西貢騰龍臺的巴士站見到幾個巴士號碼:91 91M 92 96R,看上去像電話號碼:9191-9296。我站在巴士站下試圖打出,另一邊有一個陌生的男人接聽,他和我談了1分31秒的電話。2005-6-19,我把電話的對話內容筆錄下來,連同一張巴士站的照片刊登在星期日《明報》。 〈熟悉的數字,陌生的電話〉這件刊載於星期日《明報》上的作品開始於2005年,或...
亞洲是一體的。 —岡倉天心(Kakuzo Okakura),《東洋的理想》,1903   當我們質疑亞洲一體性時,我們在要求什麼?當我們試圖取消亞洲範疇正當性時,我們在警惕什麼? —孫歌,《亞洲現代思想第一輯:重新講述蒙元史》,2016   對於「亞洲」作為知識癥候進行對話的學術工作不在少數,以《亞際文化研究期刊》(Inter-Asia Cultural Studies)...
在近年來國內外藝術圈對知識密集、創新密集的後福特主義生產大環境,對非物質性勞動的諸多出版和廣泛討論,以及直接針對文化藝術工作勞動的各式「抗爭性」生產後,本文試將藝文勞動與間歇性短期僱傭的日趨普遍及「游動性」(precarity)(註1) 生活做連結,並試圖尋找藝術家在其中的位置以及他與大環境新工作(即生活)型態之間的可能新關係。   自我實現的幻覺 在符號資本主義加後福特主義的當下,「新...
非物質實踐與收入的矛盾 去年初,藝評人瓊斯(Susan Jones)於《衛報》(The Guardian)發表〈藝術家的低收入與地位是國際問題〉(Artists’ Low Income and Status Are International Issues)一文,談及即便在有完善收費制度的國家,藝術家的低工資仍是無解的問題,如研究組織「Paying Artists」在2014年的數據所示,多數當代...
在民主社會裡,集體利益與個人利益的衝突、資源分配的評判,是一個重要課題,而這個衝突,在藝術創作領域清晰地被突顯出來。 藝術創作彷彿是與大眾最不相干的領域,沒有經濟產值、無法創造廣大的就業機會、更沒有娛樂性,也常常被批評為「看不懂」、「不知道作品要表達什麼」,被說成少數藝術家與愛好者的興趣,彷彿離民眾的生活很遙遠。也因為藝術創作沒有明確的經濟產值,無法在商業或娛樂市場中流通,藝文機構與藝術家常常需要...
2015年,台灣數位藝術的發展可以從兩個不同的面向來觀察:一是展示數位藝術在歷史進程中所創造的積累,及其對當代數位藝術的影響;二是凸顯在科技不斷創新實驗的歷程中,如何藉由新進技術創造數位藝術新的可能。在此兩個特殊面向上,國立台灣美術館的年度大展:《形.動─國際文字影像藝術展》、「科技融藝」跨界創作補助計畫的徵選、第10屆台北數位藝術節《創・世紀》以及《潮:2015台灣科技藝術展示會》可謂最顯著的四...
2014年,太陽花學運、自造者文化(Maker Culture)的萌芽到今年台北市長的選舉,我們確實且清晰地看到由網路與數位科技所開展的新媒介世界,持續地擴張其邊界與能量,不斷地開拓社會溝通、行動與創造力的實踐空間與形式。而身在其中的我們,在一次又一次被實現的新可能性中感到驚奇與期待,即使現在我們似乎尚難以想像數位世界最終的風景會是什麼樣貌。 正是因為如此,科技物與人的關係仍然是數位藝術或媒體藝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