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ARCHIVE
ARTICLE
Filter By opinion , 總計120篇
FILTER BY
在進入主題前先讓我們快速建構一下時空背景:2014台北雙年展從兩年前的泛靈論升級到全球火紅的「加速主義」加「人類世」加「思辨唯實論」的主題,點燃介於生態系、物的網路、「我」和「物」之間的「類主/客體」和後網路時代再也沒有絕對的體制外等討論。剛在主流藝術圈完全浮出水面的「後網路藝術」除了閃亮吸睛(金)的視覺樣式外,如「革命2.0」把戰場延伸到訊息流動,大量挪用早開始投資生態資源的超(Hyper)資本...
近年來不論是從策展或電影觀點出發的討論,都重新發現了展覽與影片集成不同藝術形式、媒材、類型的這個全藝術共通點,兩者皆在時空延展的、敘事與論述的可能空間之中,將集結的異質元素重組搭配。本文探討2013年威尼斯雙年展銀獅獎得主法國藝術家卡蜜兒.亨羅特(Camille Henrot, 1978)在雙年展中得獎的影片〈極度疲勞〉(Grosse Fatigue)與她去年由法德丹麥幾個機構聯合製作,由博物館文...
說你是獅吧 你卻無腿,無腿你就不能 縱橫千山萬嶺之上 說你是魚吧 你卻無腮,無腮你就不能 遨遊四海三洋之下 甚至,你也不是一隻蛙 不能兩棲水陸之間 前面是海,後面是陸 你呆立在柵欄裏 什麼也不是 什麼都不像 不論天真的人們如何 讚賞你,如何美化你 終究,你是荒謬的組合 魚獅交配的怪胎 —節錄新加坡詩人梁鉞〈魚尾獅〉,《茶如是說》,1984   在歷史嘲弄...
Despite unequal ways, 即便循著不同的道路, Together they mutate, 他們一起改變, Explore the edges of harmony, 探索和諧的邊界, Search for a centre; 尋找單一的中心; Have changed their gods, 置換了他們的神祇, Kept some memory of their r...
從2010到2014年,在全球不同城市巡迴的「萬物有靈」(Animism)展覽計劃,命題看來平平常常,實際上,策展人安塞姆.弗蘭克(Anselm Franke)是著眼於標準化、系統化的現代理性觀提出大哉問;而其操作方式則是借助諸多當代感性生産,連同各種泛靈思想的討論、研究成果置入具體社會空間中,使之產生波動或共振效應。類似展演活動不啻為試探可能世界與未來生活的實驗室。 身為第10屆上海雙年展總策展...
策展人的「主觀意志」發揮了主導作用。這並非意味著他/她擁有絕對自由的權利,一如衆人設想般可以為所欲為,而是指他/她已盡一切所能地在某個特定時空内將相關動機或概念具體化罷了。 當代藝術的場域構造常被描述成兼具包容、開放及動態等特質,藝術博物館也越來越多地為新類型的策展項目提供機會與空間。然而,即便是這個平臺可以涵納、展演諸多類別、屬性和傾向的創意想象,卻免不了仍處處面對刁難;尤其像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我們去雙/三年展看什麽?這種兩/三年一度的大型藝術展覽活動,早已寫入許多當代視覺文化觀察者的參訪日程表中了,惟它不太容易吸引藝術品收藏家—如今在某些評論人筆下逐漸流變成藝術投資者(art investor)—大駕光臨,即便是愛死了諸如畢加索、達利、夏卡爾、米羅、沃霍爾等大師小品或複製之作,抑或大風景、大笑臉、大眼睛等具象繪畫的超級粉絲們大概也同樣興趣缺缺,畢竟這裡不是大賣場:它沒有遵循講求利潤的商...
1879年,一位在柏林唸生物學的美國人哈爾(Granville Stanley Hall)在家鄉的雜誌《國家》(The Nation)裡發表了一篇介紹歐洲發軔中科學革命的文章。他寫到: 圖表法(graphic method)正迅速成為國際通用的科學語言。它不僅能掌握住細微的變化,也可以同時適用於研究與教學。…在德國,它已經以特殊地邏輯方法徹底改變了某些科學,而且在至少一、兩個例子中更讓演講廳轉變成...
裝置藝術如今是一個無需特別理解的字眼,類似佈展的概念。你不會對一個展覽需要佈展這件事費思量,所以你也不會對某作品說明上頭標示「OO裝置」感到疑惑。因此當我們討論到當代藝術的展示,我們幾乎是有意無意的忽略「裝置藝術」這個字眼,大眾一面通俗地認為它是一種藝術門類,一面又帶著「還有什麼不是裝置藝術?」的心情交代過這個難題。 事實上,倘若不要太考慮它的調侃,人們確實可以一個最操作型的定義說:在美術館空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