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ARCHIVE
ARTICLE
Filter By performance , 總計56篇
FILTER BY
能使人理解「時間」的,不是把「人」和「自然」看成兩件分離的事實,而是「自然中的人」這個基本想法。如此一來才能省卻一些功夫,即在探討關於時間的事理時較易了解到:把世界切分成「自然」和人類社會,即自然科學的研究領域和社會科學或人的科學的研究領域,而偽造世界的割裂,乃是科學錯誤發展下的人為產物。 —Norbert Elias (註1)   《懶繡停針》是2018年由周伶芝策劃的松菸Lab實...
《無時鐘特區》(2018年6月22日~7月15日)是台北市松菸文創園區邀請周伶芝策劃的2018年Lab實驗室啟動計劃主題,而啟動計劃則是松菸從2014年起,每年邀請策展人針對表演藝術領域進行跨界呈現,於Lab創意實驗室空間(原捲菸工廠二樓)設計作品,使之與空間緊密連結的展演實驗。策展概念回應「松菸」這個台灣第一個現代化捲菸工廠所觸發的身體勞動、標準時間乃至機械理性的聯想,策展人周伶芝表示: 台灣從...
《人類黑區》是蘇文琪在「科學與藝術」軸線上新的嘗試,希望不同於(自然)科學對於世界秩序的文字與數學性說明,改以在有限的表演時間內,透過不同於文字、概念及命題的其他感知媒介,找出另一種敘事的方式,甚至展現不同於科學的對象。藉由與視覺藝術家廖祈羽、張暉明與聲音藝術家賴宗昀、Esteban Fernandez的合作,蘇文琪的確在不大舞台上拓展了觀眾的視線,拉開了空間與時間的跨度,以「長時段」與「星球表...
歷史的建構不會落在同質、空洞的時間,而是形成於滿是此刻時間的所在。 —班雅明,〈歷史的概念〉(註1) 在蔡明亮的電影裡,臉,尤其是特寫,是相當搶眼的影,例如《臉》(2009,羅浮宮典藏)。姑且不論他有如法國新浪潮漂泊遠東的遺腹子,以此部影片憑弔其宏偉影視的世界遺產,溢滿了返鄉面見異邦親族的孺慕之情,我們在他早年的成名作《愛情萬歲》(1994)便可見到經典的一幕:片尾,楊貴媚(飾演售屋小姐)來到大...
據《南史》記載:「南齊東陽女子婁逞,變服詐為丈夫。粗會棋博,解文義。游公卿門。仕至揚州從事而事泄。明帝令東還,始作婦人服。嘆曰:『有如此伎,還為老嫗,豈不惜哉。』史臣曰:『此人妖也。陰為陽,事不可。』後崔惠景舉事不成應之。」 這段歷史有幾種值得現代反思的觀念:最早的「人妖」一詞為女扮男或男扮女的形象以追求社會認同之目的,但性別轉移被誤解為不符合社會期待,做了當時只允許男人做的事,才會被稱為「妖」。...
以現代媒體為批判素材的作品,時常刻意忽略—長期以來僅用同一套智識系統詮釋訊息的再現,甚至高度強調性別的議題也反而模糊資訊中「人格」與「性別」語言能被架構的格局。除非你對流行語很敏銳,否則很難一眼辨識對方隱藏在屏幕後方的真實樣貌。或者說、任何年齡、體態、性別的差異者,一旦進到這些由電腦程序安排的「社交系統」後,所先呈現的都是同一種狀態相似的「身體想像」。本文將從平庸者的社群世界、到實名消費下的金融場...
難道人生不就是一系列隨著自我重複而不斷變化的圖象嗎? —安迪.沃荷,《沃荷對上基里珂》 編舞家孫尚綺在12月初於臺中國家歌劇院帶來〈攝影師〉這齣多媒體劇場表演。(註1) 這場表演以快速攝影先驅愛德華.邁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的軼事為藍本,描寫他的妻子芙蘿拉(Flora)因其過於專注在攝影技術的開發而被冷落,另結新歡不小心產子後被邁布里奇發現,導致情夫哈利.拉金斯(Har...
1980年代是台灣社運和小劇場運動崛起的春醒期,第一個公開出櫃的同志祁家威,第一個公開的同志劇場作者田啟元,都在1980年後期躍上歷史舞台,本文藉由爬梳這段歷史脈絡,從中搜索運動和藝術實踐的辯證可能。 1986年3月7日,解嚴前一年,AIDS(後天免疫不全症候群)被視為無法治癒的境外絕症,不久前才出現本土死例 (註1),不由分說地與同性戀視同人人避諱如隱疾。28歲的祁家威召開了出櫃記者會,既不蒙面...
若梳理台灣劇場史,我們能否從畫類區辨同志劇場,甚而建構出一部同志劇場史?當紀大偉在《同志文學史:台灣的發明》中分析「發明」與「現代性」為理解台灣同志文學的關鍵字,我們該從何種向度分析繁複多樣的同志劇場? 謝肇禎於博士論文〈台灣現代戲劇之同志劇本研究(1988-2010)〉試圖分析15個同志劇本,從政治衝撞、美學變革、古典新詮、性別多樣、同志流放分類詮釋,認為「1980、1990年代現代戲劇的同志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