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ARCHIVE
ARTICLE
總計552篇
FILTER BY
「問題與其說是關於『物對一個特定社會是什麼』,毋寧說是以物的名義對你的注意力和你的行動提出什麼要求。」 —比爾.布朗(Bill Brown),〈物論〉(孟悅、羅剛主編,《物質文化讀本》,2008,北京:北京大學出版社,頁82) 雨天撐傘、炎夏吹冷氣、滑手機上網、坐捷運上班、搭飛機旅行…生活中幾乎所有的行動都憑藉著各種物,以及植基於物性(thingness)的技術協作體系。但儘管我們的生活是由物與...
動畫 杜珮詩過去最擅長的風格,是結合手繪與現成物拼貼的定格(frame-by-frame)動畫,這次在數位藝術中心的個展《抽象系列》首次嘗試以實時影像製作動畫。在這裡,你可以讀到關於其作品的提示。首先,她是一位仍保留手工技法的動畫創作者。再者,創作者暗示一種與現實同步的動畫時間—可以在所謂的錄像時間裡找到對照關係,即杜珮詩想強調沒經過刻意延長、縮時、扭曲或其他改變時間感知的作用,因此和那些藉由改變...
線上進駐—黃博志、黃千瑜 鄭文琦 黃千瑜黃博志
Residency
July 26th, 2016
一、工廠   黃博志:現在除了種檸檬樹之外,另外就是想把靠近觀音的檸檬田的老家,改成檸檬酒的加工廠,也就是這個計劃進行的第二個大階段。因為五百顆檸檬樹現在都種完了,今年夏天會陸續收成,應該明年會比較大量。我希望把一樓整個變成工廠,就是它符合安檢規定,可以讓我拿來製作檸檬酒的小型加工廠。它的面積大概⋯有50坪嗎?我不確定。 黃千瑜:應該沒有,那裡很狹長。大概就是這個磨石子地板的大小,有四塊...
前言 本文首次於今年四月發表於表演藝術評論台,趁著轉載的機會再次回頭檢視書寫當下的語言匱乏,仍然數度面臨無法重新交稿的困境。在首次發表中,我以2011年耗資兩億的百年國慶搖滾音樂劇《夢想家》的人力運用為例,提出文化勞動關係中普遍存在的現象,亦即資源分配的比例不正義,以及資訊不對等、甲方優勢的合約關係。有回應者指出該案中的人力實際運用,牽涉到與教育單位的合作計劃及培訓機制的銜接,不能全以單純的勞動關...
亞洲的真實性:馬來西亞的魔幻寫實場景 王柏偉 Cliff Chang (translator)
Meeting NML
July 11th, 2016
本篇文章主要起於「數位荒原」平台規劃的一場座談:「生產(中)的藝術2:姚立群+區秀詒」,座談邀請牯嶺街小劇場的姚立群館長擔任馬來西亞藝術家區秀詒的引言和與談人,來談亞洲的「真實性(real)」問題。(註1) 這個看似奇怪的問題意識,來自馬來西亞觀光局推廣的官方口號「Malaysia Truly Asia」(馬來西亞,真正的亞洲)的啟發。觀光局的影片強調馬來西亞多族裔共存的特色與多樣的空間形態是亞洲...
當幽靈來找藝術家時,它幾乎無形無跡,拖著從遠處傳來、浩大而不為察覺的聲響,然後,藝術家找到它,輕觸勾勒其表面的足跡,現在它將持續被人看見,即使它已隱遁,歸復于一。(註1) 在〈肖維洞窟〉(The Chauvet Cave)這篇短文裡,約翰.伯格(John Berger)談到那座擁有三萬年歷史的洞窟壁畫被發現後,除了研究者之外,法國政府從未讓該地對外開放,這些描繪著遠古動物形態的畫作至今仍深埋在黑暗...
阿比查邦(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6分40秒的錄像〈煙火〉(Firefires)所拍攝的地點是位於伊森地區,位於湄公河畔的一座寺廟。這個寺廟是著名的香昆寺(Sala Kaew Kuu),其來由是一名流亡寮國後來回到泰寮邊境的修行者兼藝術家本勒蘇里拉(Luang Pu Bunleua Sulilat)所促成的。當本勒蘇里拉返回泰國作為信仰導師,這座在1958年就存在的廟,...
猶如一座圓形迷宮,透過一圈又一圈不斷地迴旋、環繞,才能逐漸地、逐漸地,朝向一群三〇年代文藝青年的心靈,更加趨近、更加趨近一點。然而,這樣的不斷環繞與趨近,卻好似始終存有清醒的自覺,自覺於永遠無法到達那歷史的內面與精神的內核之事實。這是我初看《日曜日式散步者》所留下的強烈印象。 這部電影以1933年台灣文壇一支標誌現代主義與超現實主義風格的詩人團體—「風車詩社」為題材,用長達兩小時又40分鐘的時間,...
正是勞動身體的無所不在和再現使得它對於藝術來說尤為有趣,即使我們當代人基本的自然之軀並不相同,但次要的勞動之軀卻是可以交換的。正是這種可交換性使得藝術家和觀眾統一起來。[…] 成為一名藝術家不再意味著成為某一種獨有命運的人,相反,這在其最為私密、日常的和身體的層面上已成為作為一個整體的社會之特徵。在這裡,藝術家找到了另一種推進普世主義訴求的機會:洞察藝術家自身擁有的兩種身體的二重性和歧異性。 —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