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ARCHIVE
ARTICLE
總計552篇
FILTER BY
聲音與媒介 〈Re: Second Body〉從一段長長的、人的身體所發出的聲音開始,置身於黑暗空間中的觀眾在幾乎無法看到舞者的狀況下被呼吸聲跑步聲所環繞著。可以非常確定,編舞家不願意我們先看到某個身體,所以他在舞作開始的幾分鐘內,給我們的是一個只有聲音沒有視覺的黑暗空間。在一齣舞蹈作品開始的不短時間內,只有黑暗中的聆聽效應而無法視覺性地「看到」身體,就舞蹈而言這絕不是一件普通的事情,讓我們不禁要...
2014年,太陽花學運、自造者文化(Maker Culture)的萌芽到今年台北市長的選舉,我們確實且清晰地看到由網路與數位科技所開展的新媒介世界,持續地擴張其邊界與能量,不斷地開拓社會溝通、行動與創造力的實踐空間與形式。而身在其中的我們,在一次又一次被實現的新可能性中感到驚奇與期待,即使現在我們似乎尚難以想像數位世界最終的風景會是什麼樣貌。 正是因為如此,科技物與人的關係仍然是數位藝術或媒體藝術...
近期在國際間掀起了不少關於動態影像與檔案的討論,例如今年亞洲文獻資料庫(Asia Art Archive)和MOMA合作舉辦一場名為「檔案衝動:收集與保存動態影像在亞洲」的研討會。   可見的與可書寫的 在研討會的介紹裡,指出了一個廣泛的事實;從1950年代開始,在亞洲有著活躍的實驗電影、動畫與錄像藝術的生產,在缺乏檔案機構進行作品的修復與傳播的狀況下,許多作品無法被保存,更別說開放資源...
藝術家史戴爾在她的文集《猥瑣的螢幕》(The Wretched of the Screen)中以美學上影像的「再現」危機,數位影像和社群媒體的文化現象來切入政治上「再現」—也就是「代議」的危機。   後再現,反再現 史戴爾從自己的背景,記錄片論述中核心的「拍」與「被拍」,「再現」與「被再現」,詮釋權和權力關係的討論出發,引入思辨唯實論、物的能動性的觀點,跳脫此現代主義二元的權力關係。更引...
周郁齡:LUX有令人羨慕的動態影像資料庫,可不可以談談你們的收藏是如何形成? 瑪莉亞.克魯斯(Maria Palacios Cruz):LUX的自我定位為發行(distribution)藝術家動態影像的代理者。與藝術家們協定過後,機構內就能收藏藝術家不同格式的作品,目前協助1500位藝術家處理發行如展覽或影展。但如果你講到這個組織如何跟這麼多藝術家連結,這就跟它的歷史相關。它來自London F...
VHS到.flv 一個特寫鏡頭,展現一名在黑板前的女子。她轉身講話。可她的嘴部位處畫面之外。顯而易見,這幅畫像的兩邊都給剪去了。但為什麼呢?還有,是誰做的?   將影像譯成文字 本文處理與兩部電影的來生(afterlife)有關的一些問題。兩片皆攝於南斯拉夫、皆為著名的黨部電影:《瓦爾特保衛薩拉熱窩(又譯塞拉耶佛)》(Valter brani Sarajevo,1972)以及《涅列特瓦之...
在進入主題前先讓我們快速建構一下時空背景:2014台北雙年展從兩年前的泛靈論升級到全球火紅的「加速主義」加「人類世」加「思辨唯實論」的主題,點燃介於生態系、物的網路、「我」和「物」之間的「類主/客體」和後網路時代再也沒有絕對的體制外等討論。剛在主流藝術圈完全浮出水面的「後網路藝術」除了閃亮吸睛(金)的視覺樣式外,如「革命2.0」把戰場延伸到訊息流動,大量挪用早開始投資生態資源的超(Hyper)資本...
近年來不論是從策展或電影觀點出發的討論,都重新發現了展覽與影片集成不同藝術形式、媒材、類型的這個全藝術共通點,兩者皆在時空延展的、敘事與論述的可能空間之中,將集結的異質元素重組搭配。本文探討2013年威尼斯雙年展銀獅獎得主法國藝術家卡蜜兒.亨羅特(Camille Henrot, 1978)在雙年展中得獎的影片〈極度疲勞〉(Grosse Fatigue)與她去年由法德丹麥幾個機構聯合製作,由博物館文...
2014年一月,我坐著客運,從新柔長堤(Johor-Singapore Causeway)越過柔佛海峽,在兩天內匆匆看完散佈於不同展場的新加坡雙年展。新加坡常年如夏,環海,頂著大太陽從一個場館步行到另一個場館,身體黏稠。那一次新加坡雙年展的主題是《如果世界改變》(If the World Changed),很有野心地集結了27位東南亞策展人和上百名藝術家(大部分來自東南亞區域),試圖「建構一個與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