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ARCHIVE
ARTICLE
總計552篇
FILTER BY
各文化界定空間的方式不盡相同,但必然都會這樣做。最起碼的安全條件是為空間畫出邊界,這邊界可以是物質性的或概念性的…哪些空間需要邊界,各文化的見解不同,但幾乎所有文化莫不認為,有三種邊界是必須設置的:社群的邊界、房屋的邊界和身體的邊界。 —段義孚,《恐懼》(註1)   邊界 邊界、或者界線的設定意味著與他者區隔,原因往往來自於恐懼,因為恐懼所以推使人們透過邊界的劃定來表明自身與他者的不同...
一場新書發表會 一個初夏的午後,我走出大橋頭地鐵站,沿著涼州街前往「台北當代藝術中心」(Taipei Contemporary Art Center;TCAC)參加《臺北當代藝術策展20年》的新書發表會。經過一處廟口前,樹蔭濃密的榕樹下都是「佛跳牆」、「黑白切」、「米粉湯」等台式小吃的招牌,座上的人們喝著啤酒,天南地北無所不談。此情此景不免讓人感受到老台北的庶民情調;是的,TCAC新址正是在台北城...
「在地」來自時代,「實驗」則來自否定 2015年適逢「在地實驗」(Etat)20週年,幾個月以來,順勢兜起對週年事件的規劃數度在討論中翻盤:無論是事件型式、過往要事揀選,或者「在地實驗」新舊參與者共議的模組,至今仍持續變異、一再擴增。這段看似反覆「歸零」的討論事實上並非徒勞,反而,它是一段回望「在地實驗」軌跡的必經旅途,也是任何試圖啟動「在地實驗」的必要功夫—創作必要之創作。 因應週年事件,如何再...
Q、Lostgens’最早的成員有哪些人? 楊兩興:最早有我、藍氏君、Joseph Teo(張俊景)、Analiza binti Mohammed。2003年我和藝術學院的學姊找到閒置多年的獨棟洋房,便籌措一筆錢租下來。後來我們找一些藝術家、設計師住進來。剛開始是華人,接著馬來人和外國藝術家、行動分子也搬進來。起初是住家兼工作室,2004年通過葉紹斌介紹認識兩位剛畢業的馬來藝術工作者I...
說你是獅吧 你卻無腿,無腿你就不能 縱橫千山萬嶺之上 說你是魚吧 你卻無腮,無腮你就不能 遨遊四海三洋之下 甚至,你也不是一隻蛙 不能兩棲水陸之間 前面是海,後面是陸 你呆立在柵欄裏 什麼也不是 什麼都不像 不論天真的人們如何 讚賞你,如何美化你 終究,你是荒謬的組合 魚獅交配的怪胎 —節錄新加坡詩人梁鉞〈魚尾獅〉,《茶如是說》,1984   在歷史嘲弄...
Despite unequal ways, 即便循著不同的道路, Together they mutate, 他們一起改變, Explore the edges of harmony, 探索和諧的邊界, Search for a centre; 尋找單一的中心; Have changed their gods, 置換了他們的神祇, Kept some memory of their r...
這些發瘋的,失去了理智瘋癲的行為讓人無法理解 真的是失去了理智嗎?又或者是太過於理智了?(W.D.y.) Overture 我必須半眯著眼才看得清楚陽光照得晃亮的白紙上,略帶書卷氣的筆跡所描述的地點,還有信裡那張潦草示意圖。寫這封信的人似乎不像一名浪跡天涯的船員,從信本身看起來也相當講究質地和形式。儘管如此,「他」卻邀我到一艘「船」上一遊—令人疑惑的是這個署名「W」的邀請者,(從「他」極其禮貌的...
致聽者:如何聽尚-克勞德.艾洛瓦的音樂 Jean-Claude Éloy謝仲其 (翻譯)李岳凌 (翻譯)
Sound Scene , Translation
July 9th, 2015
(致羅潤庭) 聲音,質地,能量 音樂的根本就在於聲音。廣義來說,音樂就是一個聲音、聲響體,它可以極度複雜,超越「音符」這個單純的概念。當聲音帶有複雜的頻譜與音色(經過電子原音技術處理的聲響往往如此)時,它便成了一種「質地(texture)」。它變成某種材質,像是一匹鮮艷的織布,或是天然的物質—如沙礫、石頭、紅寶石、大海、雲霧…接著,它便成了「詩意」的導引。因此我認為,電子原音音樂就根本上來說是一種...
或許可以說艾洛瓦的生涯就是持續追求音樂之道的歷程。 事實上,艾洛瓦原是鋼琴演奏家出身。他在年輕時曾獲得巴黎音樂學院的鋼琴與室內樂演奏獎,但也感受到在鋼琴演奏者的圈子裡很難有真正深入音樂的可能,因此他在18歲時轉攻作曲。艾洛瓦的老師、法國當代作曲家米堯(Darius Milhaud)察覺到他對探究音樂的熱誠,鼓勵他前往當時最火紅的布列茲(Pierre Boulez)門下學習。布列茲緊密運用嚴格序列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