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ARCHIVE
ARTICLE
總計552篇
FILTER BY
從2010到2014年,在全球不同城市巡迴的「萬物有靈」(Animism)展覽計劃,命題看來平平常常,實際上,策展人安塞姆.弗蘭克(Anselm Franke)是著眼於標準化、系統化的現代理性觀提出大哉問;而其操作方式則是借助諸多當代感性生産,連同各種泛靈思想的討論、研究成果置入具體社會空間中,使之產生波動或共振效應。類似展演活動不啻為試探可能世界與未來生活的實驗室。 身為第10屆上海雙年展總策展...
策展人的「主觀意志」發揮了主導作用。這並非意味著他/她擁有絕對自由的權利,一如衆人設想般可以為所欲為,而是指他/她已盡一切所能地在某個特定時空内將相關動機或概念具體化罷了。 當代藝術的場域構造常被描述成兼具包容、開放及動態等特質,藝術博物館也越來越多地為新類型的策展項目提供機會與空間。然而,即便是這個平臺可以涵納、展演諸多類別、屬性和傾向的創意想象,卻免不了仍處處面對刁難;尤其像上海當代藝術博物館...
我們去雙/三年展看什麽?這種兩/三年一度的大型藝術展覽活動,早已寫入許多當代視覺文化觀察者的參訪日程表中了,惟它不太容易吸引藝術品收藏家—如今在某些評論人筆下逐漸流變成藝術投資者(art investor)—大駕光臨,即便是愛死了諸如畢加索、達利、夏卡爾、米羅、沃霍爾等大師小品或複製之作,抑或大風景、大笑臉、大眼睛等具象繪畫的超級粉絲們大概也同樣興趣缺缺,畢竟這裡不是大賣場:它沒有遵循講求利潤的商...
Jan Verwoert選譯—動物主義綜論 Jan Verwoert王聖智翻譯
Translation
June 11th, 2015
一、動畫藝術與蛇舞 欲理解他人感受已相當困難,為何我們還想推測動物的情緒?原因很簡單,因為動物能觸及我們的情感深處。牠們能夠引起最強烈的反應,包括極度疼愛、愛慕、關懷、大笑、悲傷、憎惡、全然的恐慌等等。但你永遠不知道這是否僅為自己的想像,以及你所經歷的,是否只是你的情緒的迴響,而在此種真實的相互作用中,你只能用你所知的一切來填補這個心理空缺,且這項事實超乎比例地放大你的情緒。那些真正整日圍繞動物打...
174個單詞組成的綿延長句,開啟通往匈牙利小說家克拉茨納荷加《反抗的憂鬱》(László Krasznahorkai, The Melancholy of Resistance)一書中那座岌岌不安的小鎮入口;根據這段幾乎無法被其他語文所翻譯、如時間之河般的句子,貝拉.塔爾(Béla Tarr)以緩慢滑移於小酒館、微醺酒客與幾張長桌、矮凳,以及由他們的身體所臨時組裝而成、描述宇宙星體之間日蝕如何運動...
目前正在進行世界巡演的舞作《量子》(Quantum, 2013),正是瑞士中生代當代舞蹈界重量級的編舞家吉爾.裘邦(Jilles Jobin)於世界最大的原子物理學實驗室—歐洲核子研究組織(以下簡稱CERN)駐村期間三個月的創作成果。去年CERN也與台灣文化部締結了藝術家駐村合作計劃(Collide@CERN Genève),邀請台灣藝術家到日內瓦總部進駐,讓台灣藝文界有機會一窺這個科學界梵蒂岡的...
近來西方興起一波波行為表演的熱潮,國際獨立策展人協會ICI甚至在紐約辦起策展人工作坊,導致藝術界在非常快的速度下,「策展」各式各樣、大大小小的行為藝術展演活動。然而,今天美術館裡的行為藝術表演讓許多西方資深藝文人士心中疑問著:廣義的行為藝術發展一世紀之後,站在21世紀的浪頭上,為什麼今天的藝術家還在/還要做行為藝術?什麼是今天藝術家重新再發現行為藝術的原因呢?紀念的?懷古的?失憶的?批判的?我們如...
似是而非的現身 我總是虛構一對男女主角於創作中。對我來說,再現的概念不是回溯事件,而是事件的劇場化。訊息形式上的精確,卻又是訊息的無法辨識,這是一種介面的非理性狀態,功能性的背後,剩下的是介面的感性,一種景觀。 我第一次看到那名icon般的「無姓之人」,是在2010年許哲瑜的個展《尋覓那光暈痕跡》裡,當時我並不認識也不知道畫中反覆出現的人物名字(我想應該也不會有什麼人知道的)。一如許哲瑜向來對作品...
當我拍攝紀錄片的時候,我從每部描述鬼屋的電影開場的最早描述裡,主角被—房屋仲介、或鄰居、或前任屋主—警告不可進入的那個房間獲得一個靈感。你立刻知道,顯然某些關係重大(解讀:血腥之意)的事情,到電影結束時就會在那個房間裡發生了。 同樣的,我也從人們不被鼓勵去知曉的馬來西亞歷史事件裡得到靈感,像是馬共在大戰結束那些年裡的反抗行動,或者更晚近對於我們傳統上像鐵板一塊的政治勢力的挑戰行動。在構想上,我傾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