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ARCHIVE
ARTICLE
總計552篇
FILTER BY
潛行者的黃昏 張皓馨
Opinion
July 17th, 2013
石棺(Sarcophagus),原為用於製作石棺的石灰石材質,因為屍體的有機組織在其中能夠快速地腐化,並透過石材的縫隙揮發,而被認為能夠吞噬肉體。 穿梭於灰色的石棺中,景深與空間感消失在無色的階調中,水泥混凝土砌起的高牆蜿蜒著,卻又稱不上是迷宮,然而,若這樣看待這個空間,也許就會成為真正迷失的人。這麼一想,隨之又提高警覺,一一確認鉛纖維防護衣接縫的密封狀況、外骨骼的功率模式,與循環呼吸器剩餘的過濾...
尋找蟹殼人 黃博志
Art Production
July 9th, 2013
「我多數的傷害來自刻板模式。」這句話不是我說的。我不會告訴你誰說了這句話,我反而要將它竊為己用,因為我完完全全沉浸其中。除了我以外沒有人會寫下它。 我們借用。我們偷竊。我們購買需要的,採購不需要的。我們獲取物件、人、地方,而這都在失去自己的一個地方發生。 這是我最近從書中讀到的一段話,我也竊取它作為我的開始。   他戴著帽子,帽簷刻意不壓低,反而大方露出他的臉。他正在尋找不同廠牌,款式類...
第八屆台新獎視覺類入選展覽《軟抗爭》的自我描述是一種日常經驗甚至癖好分享的狀態;衍生於意識型態裡對於各種現代科技衍生監控情境的曖昧矛盾,以及挪用網際網路的開放與分享,成為串聯日常生活經驗與策劃戰術的機動平台。源自這種分享與串聯的「行動」,在實體藝廊進行的「展覽」,則是由藝術家黃博志(軟抗爭發起人)和分別於計畫不同階段加入的施懿珊、葉廷皓、莊牧恩、劉心政、鄒怡平與匿名成員*(代號),共同將動態的抗爭...
一种见微知萌的品质 觀念藝術在馬國藝術的歷史論述中似不多見,堅持這種創作方式的藝術家屈指可數,葉紹斌可謂身體力行者。他的作品多以一種寄生(parasite)的樣態去反轉(reverse)展演場域乃至藝術批評的既定概念和框架。「寄生」無疑有雙重寓意:一是新銳藝術家的生存狀況,二為觀念藝術的當代處境,雖然兩者均遭冷遇,卻無法自外於權威體制各顯其能;而「反轉」則蘊含耍樂、懸念、桿挌激蕩的言說策略,特別是...
電子抒情方式 她單獨在平地上奮力地隨意彈跳,隱隱中猶傳來急促的鼓聲。忽而,錄像中的她克隆出一個相似的人,緊接著再克隆出另外一個相似的人,然後她們仨繼續奮力彈跳著,或原地跳或繞圈跳,視感明快,恰似一幅「運動中的人物素描」。這是〈Leap〉(2005/4:55分)的鏡頭片斷,創作者郭小慧,一位用新媒體技術來諧擬實際存在的錄像藝術工作者。   蔡長璜:我看過你留美時期的部份作品,大概了解生活中...
彩瓷裡的祝禱圖式 一個理想化的生活榮景,時空交錯、圖像稀奇、表現寫實,看在砂拉越人以外的觀眾眼裡,畫家謝薏穎早期的「Homage to Ordinary Life」系列架上繪畫尚且富含「文化賣點」。然而赴一趟澳洲遊學後,就視覺結構來講,她的作品顯然簡潔、明快了,畫語卻傾向強調「女性」與家庭倫理和文化規範等問題方面的探索表現。   蔡長璜:我記得比較清楚的是那些描繪了在傳統華人思想中的女性...
釣愚人生 這個題目下得稍微虛誕了。事實上,林國榮(大家都習慣喚他「Wing」)旅居英國期間的創作實踐讓人有一見如故的親切感,從召喚結構到言語行為,滲透力和侵蝕力俱厲。親切,不外是他挪借了日常生活來充當其作品的審美底蘊;可是他的心思很深,直逼觀眾在意識記憶裡打了一個鬱結,令人莫可奈何。   蔡長璜:簡要地說,你的作品所要顯示些什麽? 林國榮:早期的作品傾向表達單純的存在意識;它們都是一些生...
一、敘事藝術 ISE(丹州友族對名字帶有「isham」發音的男生的暱稱)有兩個非常趣緻的「圖畫故事」:其一為〈My lecturer Mr. Ramlan said if you can survive 5 years time after graduate, you will become artist〉,其次是〈Lord of the key〉,後者是他到新德里參與工作坊時所發表的繪畫/裝置作...
雄辯事實、懷疑主張 陳維錚,日本京都精華大學院藝術研究科博士後美術(Fine Arts)領域。2004年聖誕節前夕,維錚在台灣高雄豆皮文藝咖啡館,偕同新生代藝術家林俊宇完成了一項合作展;頗具挑戰性的是:從作品的構想到落實僅有四個工作日;而在這個過程中,便有好奇者陸續前來,和創作者發生維妙的互動關係。在稍後交流中,我們一面聆聽維錚講述自己的成長故事、留學生涯和藝術情思,一面透過電腦屏幕,感知他所進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