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ARCHIVE
ARTICLE
總計552篇
FILTER BY
約莫在1990年代中期,「多媒體」(multimedia)一詞就在欣欣向榮的裝置操作之間,被引進印尼藝術發展的相關論述裡。自那時候起,此間人們就常常把它和另一個名詞混合媒體(mixed-media;複合媒材)的用法混為一談,後者所指的是超過一種素材(material)製作,通常為二度空間的作品。但這種多媒體藝術的實踐可以追溯到更早的1970年代,當時藝術家開始對結合視覺(物件)與非視覺實體(如聲響...
不知道中文有沒有這個說法:被歷史的幽靈所纏繞(haunted by history),它是一個具體形象的比喻,像被什麼追著跑。我認為很有意思,既然它是這麼實質的比喻,我們是不是有什麼其他比喻?當我們改變這些比喻時,又會怎樣閱讀歷史? 藝術家鄧兆旻在北美館咖附設啡廳裡談起他對於通過比喻想像歷史的看法。在約定碰面之前,正在籌備台北雙年展(現代怪獸/想像的死而復生)的台北美術館封閉了原本的大門,改為必須...
吳權倫:台灣的藝術觀眾對你的創作養成算是比較陌生的,能不能請斐公慶先簡述學習和成長的背景。 裴公慶(Bui Cong Khanh ):我在越南唸的是胡志明藝術大學的油畫系,學院教教授的是俄羅斯式的寫實傳統。在基本的八年學制之間,我們要練就扎實的油畫基本功,還有對人體解剖的透徹了解,完全是古典的技術思維,沒有任何屬於當代藝術的新式媒材和觀念的訓練課程。 而我是一直到接近畢業之際才有機會接觸當代的創作...
在台灣的聆聽故事,2007~2012 澎葉生 (Yannick Dauby)
Sound Scene
December 19th, 2012
1. 前言 以下不是一篇學術文章,我僅是希望分享幾則跟耳朵有關的故事,從我個人的聆聽經驗中汲取出來的特殊時刻或省思。不過在此之前,需要給予這些聆聽分享一個比較明晰的背景範疇:我從事聲音藝術工作,有著歪斜的學習過程,一開始是從具象音樂(musique concrète)出發,接著經歷了藝術學院的教學工作、即地(in-situ)即興創作、電子原聲編曲、(團體合作)聲音裝置…。而後又重回校園,在數位藝術...
區分是一條道路,這一條道路無論在何時何地,在一切行為和態度中,都把我們從存有者引向存有,從存有引向存有者。 —海德格(Martin Heidegger)(註1)   首先映入我們眼簾的,並不是作為存有者的「人」,而是一個軀體,一個我們未能得見其臉龐、無法猜測其整體形象為何的軀體。我們甚至不知道這個軀體是否有著臉龐,無法猜測這個軀體它在整體形象上是否有著與常人相異而不被認為是「人」的部份...
不少人都表示,黃大旺是個「存在感」極強的人。所謂存在感,不僅指某一對象在特定時空中「吸睛」的程度,它還包括該對象不在場時被意識到的程度,好比在回憶中或與朋友交談中該對象成為主題的可能性。的確,不管是大旺的表演,還是有他出席的展覽、座談或演出現場,我們很難不注意到這個人正以獨特的眼神、表情和肢體動作與我們共處一室,而與他熟識的朋友和欣賞過他表演的觀眾,私底下也常無法自拔地談起他或希望與他聊聊。為什麼...
雙生與自然:專訪葛拉漢.魏克費爾德與池日 魏克費爾德(Graham Wakefield)池日(Haru Ji)
Interview
November 27th, 2012
數位荒原:讓我們先從作品〈Time of Doubles〉(2011)和「人工自然」研究計畫談起吧,我注意到你們在論壇裡使用複數的型態(Artificial Natures)。 池日(以下簡稱J):其實我們進行的「人工自然」(Artificial Nature)這個研究計畫是指某個特定的創作,但我認為這個詞彙可以包含一種全新的藝術型態(art form),也就是說可以有很多種不同的人工自然,因此有...
2012光州雙年展「圓桌」(Roundtable)在九月初浩浩蕩蕩開幕了,六個「亞洲」女性策展人的策展模式跟其成果,跟前幾屆如同明星般的「國際級」策展人相比,自然在各界引起了正負兩極差異極大的評論。本文的目的並非介紹本屆(第九屆)光州雙年展的策展理念跟作品,(註1) 也不是要對其獨特的策展工作方法進行批判,而是透過六位策展人公開的對談記錄,(註2) 來討論這六個人各自因為其個人成長背景、國籍、文化...
弱影像(poor image)是一群動態的拷貝。它的品質孱弱,解析度不符合規格,影像隨生成而惡化。它是自由傳布的影像幽靈、預覽、縮圖,是不定的意念、游蕩的影像,透過緩慢數位連線而扭曲失真,影像壓縮、複製、裂解、再混合,也複製和張貼在其他流通管道裡。 弱影像是碎屑或渣滓,是AVI影像檔或JPEG圖檔格式,是外顯視覺階級社會裡的游離分子,地位與價值取決於解析度。弱影像被上傳、下載、分享、轉換格式和重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