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ARCHIVE
ARTICLE
Filter By interview , 總計64篇
FILTER BY
電子抒情方式 她單獨在平地上奮力地隨意彈跳,隱隱中猶傳來急促的鼓聲。忽而,錄像中的她克隆出一個相似的人,緊接著再克隆出另外一個相似的人,然後她們仨繼續奮力彈跳著,或原地跳或繞圈跳,視感明快,恰似一幅「運動中的人物素描」。這是〈Leap〉(2005/4:55分)的鏡頭片斷,創作者郭小慧,一位用新媒體技術來諧擬實際存在的錄像藝術工作者。   蔡長璜:我看過你留美時期的部份作品,大概了解生活中...
彩瓷裡的祝禱圖式 一個理想化的生活榮景,時空交錯、圖像稀奇、表現寫實,看在砂拉越人以外的觀眾眼裡,畫家謝薏穎早期的「Homage to Ordinary Life」系列架上繪畫尚且富含「文化賣點」。然而赴一趟澳洲遊學後,就視覺結構來講,她的作品顯然簡潔、明快了,畫語卻傾向強調「女性」與家庭倫理和文化規範等問題方面的探索表現。   蔡長璜:我記得比較清楚的是那些描繪了在傳統華人思想中的女性...
釣愚人生 這個題目下得稍微虛誕了。事實上,林國榮(大家都習慣喚他「Wing」)旅居英國期間的創作實踐讓人有一見如故的親切感,從召喚結構到言語行為,滲透力和侵蝕力俱厲。親切,不外是他挪借了日常生活來充當其作品的審美底蘊;可是他的心思很深,直逼觀眾在意識記憶裡打了一個鬱結,令人莫可奈何。   蔡長璜:簡要地說,你的作品所要顯示些什麽? 林國榮:早期的作品傾向表達單純的存在意識;它們都是一些生...
一、敘事藝術 ISE(丹州友族對名字帶有「isham」發音的男生的暱稱)有兩個非常趣緻的「圖畫故事」:其一為〈My lecturer Mr. Ramlan said if you can survive 5 years time after graduate, you will become artist〉,其次是〈Lord of the key〉,後者是他到新德里參與工作坊時所發表的繪畫/裝置作...
雄辯事實、懷疑主張 陳維錚,日本京都精華大學院藝術研究科博士後美術(Fine Arts)領域。2004年聖誕節前夕,維錚在台灣高雄豆皮文藝咖啡館,偕同新生代藝術家林俊宇完成了一項合作展;頗具挑戰性的是:從作品的構想到落實僅有四個工作日;而在這個過程中,便有好奇者陸續前來,和創作者發生維妙的互動關係。在稍後交流中,我們一面聆聽維錚講述自己的成長故事、留學生涯和藝術情思,一面透過電腦屏幕,感知他所進行...
Q:感謝您接受我們的採訪,請您先簡單的自我介紹吧。 黃海昌:我生命的前17年是在檳城喬治城(Georgetown),即馬來西亞半島旁的一個小島上長大。我就讀於印度以東最早的英語學校(1816 年成立),並且受到一種相當精英式的,新殖民主義的教育。但,就培養人格的手段而言,我倒是擁有非常盡忠職守,而且作風逐步開明的教師。然後我前往美國,花了將近十年研讀美國文學與批評理論、教育及最終視覺藝術。當時,在...
數位荒原:對於這次你們和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的合作,你們最初的想像是什麼?例如:是否要達到怎樣的目標?是否期待獲得怎樣的回應? JI:首先,這計畫的發生是很有機的。甚至可以說是最初我並沒有預期規模會像現在這麼大。因為當我們和他們開始接觸時,隨著每件事情從無到有、持續發生,進展越來越順利,我們開始學習如何彼此合作。我們也學著投入更多精力去解決困難,盡力尋找各種可以操作的解決方案。 YIN:我想這樣的...
數位荒原:從實際進駐曼谷的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到策展和交流,這群人需要一些分工,讓我們從被分派的不同角色談起。羅仕東和許家維都是現任站長,從這個身份出發,你對於泰台交流計畫的期待是什麼? 羅仕東:如果你是問關於交流的期待,我不覺得有什麼特定模式或規劃。反而是如果真有什麼方法,就是我們把成員和空間搬到曼谷這件事。其他的可能像泰國策展組合Jiandyin在你訪問裡說的,是一種有機的過程,不知道會發生什...
吳權倫:台灣的藝術觀眾對你的創作養成算是比較陌生的,能不能請斐公慶先簡述學習和成長的背景。 裴公慶(Bui Cong Khanh ):我在越南唸的是胡志明藝術大學的油畫系,學院教教授的是俄羅斯式的寫實傳統。在基本的八年學制之間,我們要練就扎實的油畫基本功,還有對人體解剖的透徹了解,完全是古典的技術思維,沒有任何屬於當代藝術的新式媒材和觀念的訓練課程。 而我是一直到接近畢業之際才有機會接觸當代的創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