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ARCHIVE
ARTICLE
Filter By sound-scene , 總計66篇
FILTER BY
人類計算時間的方式很多,並非只有某年某月到某年某月才算一段時間。「一炷香」是一段時間,「月事」是一段時間,外甥小學畢業也是一段時間。很久以前,我們是什麼樣的人、做什麼樣的事,就有怎麼樣的時間;時間跟著事物的成長和事件的興衰拉長、縮短,也隨著所在各地多線發展。即便我們習慣了時鐘和月曆,古老的計時方式還是會不時湧現,好比:「咦,失聲祭又來啦,一個月過得好快!」   ...
關鍵字:顏峻(註1)、中國、田野錄音   a:鋪墊    a1:本文和現實有關 一般而言,現實就是人們不喜歡的那部分,不得不的那部分。然而也是自身的一部分,或與自身相連的環境的一部分。 這個詞常和「藝術」、「理想」、「精神世界」、「享樂主義」相對照。說一個人不關心現實,可能是指他,或者她,從不乘坐公共汽車,也不知道白菜多少錢一斤。但是,說一個人關心現實,並不等於說他了解白菜,...
City Sonic 2015 九月初,邁入第13屆的「城市之音:國際聲音藝術節」(City Sonic: International Sound Art(s) Festival,以下簡稱「城市之音」藝術節)再次於比利時蒙斯(Mons)展開。半個月的展期間,素有「高地古城」之稱的蒙斯吸納超過70組的聲音作品/表演,鳴響於城廓各處:文藝復興時期的鐘樓草地邊、哥德式教堂內、新落成的表演廳廊道間、以Fa...
各文化界定空間的方式不盡相同,但必然都會這樣做。最起碼的安全條件是為空間畫出邊界,這邊界可以是物質性的或概念性的…哪些空間需要邊界,各文化的見解不同,但幾乎所有文化莫不認為,有三種邊界是必須設置的:社群的邊界、房屋的邊界和身體的邊界。 —段義孚,《恐懼》(註1)   邊界 邊界、或者界線的設定意味著與他者區隔,原因往往來自於恐懼,因為恐懼所以推使人們透過邊界的劃定來表明自身與他者的不同...
致聽者:如何聽尚-克勞德.艾洛瓦的音樂 Jean-Claude Éloy謝仲其 (翻譯)李岳凌 (翻譯)
Sound Scene , Translation
July 9th, 2015
(致羅潤庭) 聲音,質地,能量 音樂的根本就在於聲音。廣義來說,音樂就是一個聲音、聲響體,它可以極度複雜,超越「音符」這個單純的概念。當聲音帶有複雜的頻譜與音色(經過電子原音技術處理的聲響往往如此)時,它便成了一種「質地(texture)」。它變成某種材質,像是一匹鮮艷的織布,或是天然的物質—如沙礫、石頭、紅寶石、大海、雲霧…接著,它便成了「詩意」的導引。因此我認為,電子原音音樂就根本上來說是一種...
或許可以說艾洛瓦的生涯就是持續追求音樂之道的歷程。 事實上,艾洛瓦原是鋼琴演奏家出身。他在年輕時曾獲得巴黎音樂學院的鋼琴與室內樂演奏獎,但也感受到在鋼琴演奏者的圈子裡很難有真正深入音樂的可能,因此他在18歲時轉攻作曲。艾洛瓦的老師、法國當代作曲家米堯(Darius Milhaud)察覺到他對探究音樂的熱誠,鼓勵他前往當時最火紅的布列茲(Pierre Boulez)門下學習。布列茲緊密運用嚴格序列方...
174個單詞組成的綿延長句,開啟通往匈牙利小說家克拉茨納荷加《反抗的憂鬱》(László Krasznahorkai, The Melancholy of Resistance)一書中那座岌岌不安的小鎮入口;根據這段幾乎無法被其他語文所翻譯、如時間之河般的句子,貝拉.塔爾(Béla Tarr)以緩慢滑移於小酒館、微醺酒客與幾張長桌、矮凳,以及由他們的身體所臨時組裝而成、描述宇宙星體之間日蝕如何運動...
《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必定是2014年台灣最為重要的幾個大展之一,在策展人鄭慧華、羅悅全、何東洪及數位協同策展人的努力之下,這個展覽延續並推進了鄭慧華長久以來對於「聲音」的關注,以音樂作為威權時代的逃逸方式(控管與隙縫)、音樂作為認同追尋的媒介(聲響翻土)、族群意識與聲音認同的再思考(另翼造音)、不同的社會性噪音形式(另逸造音)、藝術圈的聲音實踐(另藝造音)等五大類型台灣聲音實踐的發...
是在世上唯一光和聲音相互作用之處,並且超越科技和形體的限制:就在人的感知中。也就是聲響和視線之通感(synaesthesia)得以存在之處。 —迪特(Daniels Dieter)(註1)   Audio Visual:新的藝術型態? 自Laptop Music這種以電腦作為表演核心的形式以來,Audiovisual一詞就被大量引用來指稱那些透過軟體來串連聲音和影像的表演型態,而台灣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