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ARTICLE
總計552篇
FILTER BY
進入第五年的「失聲祭」(Lacking Sound Festival)展開「駐祭計劃」:今年起由一位聲音藝術家隔月一次與當月另一位聲音藝術家合作。對於多以個體戶姿態創作與演出的藝術家而言,這肯定是一種挑戰;對於看慣個體戶藝術家的觀眾來說,這麼做也較有新鮮感。在討論這次演出之前,有必要先談談失聲祭和駐祭計劃,畢竟沒有這個平台,大家就不容易聽看到這些演出。   顛倒的駐祭計劃 2007年開始...
Interview
March 28th, 2012
I、臺灣數位藝術發展的脈絡與定位 黃建宏:這場的講者主要是藝術家,我們希望探討在媒體藝術的創作歷程中,藝術追求在台灣,或它的國際經驗有哪些值得分享?提綱中的第一個面向是創作碰到的特殊狀況、可能性及困難。第二個是展演和教育面向可以跟創作產生怎樣正面的關係。第三個是大家最關心也最困難的問題,在新媒體藝術裡,個人跟文化創意產業之間到底維持怎樣的距離與關係?請每位講者第一輪的發言就三個面向,或就台灣媒體藝...
台灣與香港新媒體藝術的契機II:「聽覺」與感知的再思考 邱誌勇 黎肖嫻廖芊喬貢幼穎 (整理)
Interview , Sound Scene
March 17th, 2012
邱誌勇:之前我跟《藝外ARTITUDE》雜誌合作一個低科技(low tech)的專題,重新反思低科技的可能、新媒體藝術中是不是還有低科技的存在。(黎:有的。)事實上,很多藝術家都在做這樣的作品,例如曾偉豪用導電油墨創作,也是新媒體。所以名詞會不斷翻新,包括在學術領域也是。剛剛談到的多媒體其實是很商業應用的概念,在我的觀念創意媒體也是。   黎肖嫻:對,我們不喜歡「creative med...
數位荒原:兩位老師先請各自談談自己的養成背景吧。 黎肖嫻(以下簡稱黎):我的訓練有幾方面,一是媒體理論。我在念博士之前念的是傳播,那時已清楚定位自己在傳播學的位置,也就是不是量化,而是批判的那一派,這跟我對文化的興趣有關。研究傳播其實就是研究媒體文化,後來念電影時我把以媒體做為全盤批判觀點的做法,變成一個比較廣泛的、文化的批判觀點。簡單來說,文化批判容許我們小心地分析媒體表現,也可以讓我們看到媒體...
本文披露的意圖是概述涉及顛覆消費性科技(consumer technology)的特定文化實踐之初步理論性基礎。我說的消費性科技是指,意圖具有最大經濟效益的硬體和軟體生產。「自己動手做」(Do It Yourself)在純粹藝術的領域幾乎是一個同義反複詞,但DIY在消費性電子用品和軟體設計的世界裡肯定不是如此。藝術家涉獵技術圈(technosphere)的積極批判(包括我自己的藝術實踐)的此一蓬勃...
在人和自然之間產生了一個技術地理環境,它之所以可能,完全是由於人類的理智:通過功能的結果來實現某種風格的自我限定,必須以「超前(advancement)」這種發明性的功能為前提。而超前既不存在於自然之中,也不存在於現成的技術物之中。 —Gilbert Simondon,〈The Essence of Technicity〉   藝術家赫曼.科肯(Herman Kolgen)於年初來台參...
門檻就像是個結,將兩個敵對的世界區隔開來。跨過一個門檻就等於是要穿越一個充滿危機的地帶,有許多看不見但確實存在的戰役,正在那裡發生。 —馬塞爾.格里奧爾(Marcel Griaule),Documents 2,1930   當代錄像裝置除了呼應電影美學、反抗類型模式、思考媒介脈絡之外,還能如何在造型性與視覺性上做出更具意義的變化?要回答此問題,美國錄像藝術家道格.阿提肯(Doug Ai...
新媒體藝術的策展人必須隨時隨地「進入狀況」,以便得以隨時辯視出作品的原創性,並透過攝影或錄影的紀實方式搭配詳實的資料,從法律、技術、美學發展及作品結構…等面向來紀錄作品。 ―克莉絲汀.凡雅絮(Christine Van Assche;註1)   當所有博物館、美術館與藝術領域長期以來已經習慣於「物件」(objects),並以提供此種靜態/固定的藝術作品一個展示與保存空間之際,當代藝術實...
電極、夢、死亡 周郁齡
Performance
January 17th, 2012
2011年夏末碧玉在曼徹斯特國際藝術節舉辦了多媒體展演《Biophilia》。Biophilia是一系列對聲音、視覺、科技、音樂教育、實體唱片概念挑戰的聲音計畫,Biophilia最初發想是空間性的,碧玉預想在冰島的某個屋子裡,讓一個房間便是一首歌,後來這個概念便發展成在Biophilia Apps軟體裡的宇宙,銀河裡一個星宿展開便是一首曲子。(註1) 藝術節的展演便是把這種沒有疆界的蔓延晶體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