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ARTICLE
Filter By sound-scene , 總計66篇
FILTER BY
1. 柴可夫斯基1880年的作品《1812序曲》表現了一種複雜的音樂主題,當樂曲發展至代表法國軍隊入侵,再次轉到俄國人武裝抵抗侵略的進行曲,音樂激昂地描繪戰況,後來俄國人贏得勝利,聽眾的情緒也隨著俄國的國歌旋律,在堆疊的砲聲、鐘聲中達到高潮。雖然作曲家自己在寫給贊助人的信裡表示對作品的藝術價值不滿意,卻不料後來它被評為「人民性的音樂」,而那關於戰爭的段落更成為他歷年來最受普羅大眾歡迎的樂曲之一(參...
電視在某一時刻被指責為電影的兇手。一如錄影帶在某個時刻也被冠以電視殺手的名號!難道自從家用錄影帶VHS發明以來,我們真的越來越少看電影嗎?我不這麼認為。恰恰相反,VHS讓我們不必上電影院就能看更多電影。如果沒有錄影帶,我可能永遠沒有機會看到黑澤明、伯格曼、溝口健二、成賴已喜男,還有許多其他導演的電影。因此我們應該把問題具體化,到底目前面對的威脅是,電影的未來。還是電影發行商的未來。(註1) &nb...
在台灣的聆聽故事,2007~2012 澎葉生 (Yannick Dauby)
Sound Scene
December 19th, 2012
1. 前言 以下不是一篇學術文章,我僅是希望分享幾則跟耳朵有關的故事,從我個人的聆聽經驗中汲取出來的特殊時刻或省思。不過在此之前,需要給予這些聆聽分享一個比較明晰的背景範疇:我從事聲音藝術工作,有著歪斜的學習過程,一開始是從具象音樂(musique concrète)出發,接著經歷了藝術學院的教學工作、即地(in-situ)即興創作、電子原聲編曲、(團體合作)聲音裝置…。而後又重回校園,在數位藝術...
不少人都表示,黃大旺是個「存在感」極強的人。所謂存在感,不僅指某一對象在特定時空中「吸睛」的程度,它還包括該對象不在場時被意識到的程度,好比在回憶中或與朋友交談中該對象成為主題的可能性。的確,不管是大旺的表演,還是有他出席的展覽、座談或演出現場,我們很難不注意到這個人正以獨特的眼神、表情和肢體動作與我們共處一室,而與他熟識的朋友和欣賞過他表演的觀眾,私底下也常無法自拔地談起他或希望與他聊聊。為什麼...
從2004年作為「黑狼那卡西」的路過型樂迷開始,這個奇怪組合及其中那個奇怪傢伙,就一直在我心中某個角落不定期排洩著,其臭、其酸,讓我久久無法忘懷。2010年春,終於遇到黃大旺本尊,因緣際會下我成了他演出和發片的主要推手,遂得以近距離研究這隻獸。 我把這兩年的考察視作一種「蹲點」,這意味著從此後我喪失了一個純粹聆聽者──有興緻、時間、金錢就聽,沒有就不聽──的輕盈身份;我的考察對象的各種討人厭、爛到...
鄭文琦:你2003年入選「BIAS異響」聲音藝術展,又在2004年的「台北聲納」、2008年的失聲祭演出,在資料上看到你從1999年就開始錄製專輯。不過我是在2006年到台灣數位藝術知識與創作流通平台訪談「異響」才知道,透過入選第一屆數位藝術評論獎的文章〈尋找新限制:數位資訊時代的藝術作品〉(2007)更認識你。 謝仲其:之前我們在微型樂園聊過,但我也不記得當時和你說了什麼。如果要用「BIAS 異...
我 記憶中 所發生 的事 並非如此 發生過 同樣地,我所闡述的約翰.凱吉也不是真的凱吉,只是我自己對他的詮釋。 約翰.凱吉自己所講的話(特別是在訪談當中)再明白清晰不過,反而他人寫作的凱吉論述很可能出現誤解與故作神秘。很多時候人們只是在自己的藝術音樂史當中設法為凱吉擺一個位置,用自己的看法來解釋他的巨大影響力,而不是真的想瞭解他的思想。建議你,如果真正對他起了興趣,連這篇文章也別看,直接聆聽閱讀他...
Interview , Sound Scene
June 28th, 2012
陳寬育 (註1):Miku妳好,很歡迎妳來到台灣。為了採訪妳,我期待了好幾天,也在網路上看了許多妳的作品。最近我密集上台灣PTT實業坊瀏覽跟初音未來有關的討論版,大致觀察兩個面向;一方面,初音未來的VOCALOID軟體討論版主要是作品分享與技術討論者的聚集,他們代表的是妳的忠實粉絲;另外在其他版面,以八卦版為例,迷戀初音者主要被歸為阿宅族群。在那裡初音未來被視為只是個軟體,而迷戀軟體唱歌並將之當作...
傑瑞米.戴勒(Jeremy Deller)近日在倫敦海沃藝廊(Hayward Gallery)展出生平第一次回顧展《樂在大眾》(Joy in People),在台灣比較讓人熟悉的創作是曾在2004年台北雙年展展出的「歐格里夫抗爭事件」。戴勒作品充斥著人類學式的場景,每個入鏡的個人或物件都裝載著複雜社會文化脈絡。即便戴勒的作品形式很直白明瞭:標語海報、紀錄影片、遊行、文件,但其佈及的可能是1970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