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RCHIVE
ARTICLE
Filter By image , 總計99篇
FILTER BY
似是而非的現身 我總是虛構一對男女主角於創作中。對我來說,再現的概念不是回溯事件,而是事件的劇場化。訊息形式上的精確,卻又是訊息的無法辨識,這是一種介面的非理性狀態,功能性的背後,剩下的是介面的感性,一種景觀。 我第一次看到那名icon般的「無姓之人」,是在2010年許哲瑜的個展《尋覓那光暈痕跡》裡,當時我並不認識也不知道畫中反覆出現的人物名字(我想應該也不會有什麼人知道的)。一如許哲瑜向來對作品...
另一個世界 1891年,為了推廣自己的發明在物理學和自然科學中的運用,法國醫生、生理學家馬黑(Étienne-Jules Marey)在科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關於「時間攝影」(chronophotographie)的文章。不過,或許因為不能滿足於自己的新發明只運用在科學領域,馬黑在文章裡安插進一整個章節來說明「時間攝影」在視覺藝術中的使用。 馬黑先檢視了從古希臘時代以來藝術作品中呈現的運動姿態,並藉...
Nicolas:所以你覺得形式大於內容不是一個問題啊? 二姊:我不是這個意思。你看我老弟,他就是找到了一個精準的形式,加上了所謂觀念化的內容,才能走到今天「international Asian artist」的地位。 弟弟:觀念化?我覺得你是暗示我沒有實際的內容。 —〈Practicing Live〉第二幕   想像我們身邊有一個這樣的家庭,它的每個成員都是藝術圈裡的代表人物:父親...
藝術家陳瀅如與洪子健在葉偉立工作室的《試駕靈魂》(DEAD SOULS at the TEST DRIVE)(註1) 展覽,從許多方面來看,都具備心理學家容格描述雙魚時代的二元對立特徵。舉例來說:標題裡的「靈魂」彷彿指向一種精神性的存在,「駕駛」又是一種關於物質的操作,但進一步解釋時,「測試駕駛」可說是新手正式上路前的心智訓練,而英文「死靈魂」(與果戈里小說同名)又具有物質貧瘠的暗示。因此「試駕靈...
接在「戰爭的影像、影像的戰爭」這個大標題之後,為了避免誤讀,在一開頭我們就可以挑明地講,這邊的「戰爭」並不是一種「修辭」,而是它字面上的意思—戰爭,「war」,來自於古英文的「wyrre」、「were」,古法文的「were」,原始日耳曼語系的「werz-a-」,意味著「大規模的軍事衝突」。因為字首的「wers-」,所以也暗示著「戰爭」這個字原先「陷入混亂、混淆、不確定性」的意義。語言學家認為,拉丁...
如果說這是影像充斥的年代一點也不為過。從電視、電腦、手機到平板,我們習慣仰賴影像進行詮釋。每個人的眼睛仿佛都變成了攝影機的鏡頭,在運動如洶湧浪潮的今日,「拍照存證」仿佛成了走上街頭最流行的話語之一。 人的瞳孔可以像攝影機鏡頭般放大、縮小,可以從茫茫影像海中揪出這一位就是毆打人民的警官,那一位就是被打的民眾,然後截圖、放大,在社群網絡持續散播。每個人的眼睛也像可迅速運行的蒙太奇製造機,可以把不同影像...
作為我們應對生態問題的方式,生態主義可能是今天我們的主要意識型態場域,在此我講的「意識型態」是傳統意義下的「意識型態」,錯誤地思考與感知現實的方式,原因何在?意識型態並非錯誤的空中樓閣,意識型態應付非常真實的問題,但同時將問題神祕化。意識型態其中一個運作的機制,我稱之為「意義的誘惑」。當發生了某些恐怖災難,我們的自發傾向是搜尋意義。災難必須包含某些意義。 —紀傑克(Slavoj Žižek),〈愛...
如今感受現實擾動的頻率越來越劇烈,直觀式的文本已不再能常規化現實複雜難測的趨力,更不論是匯報這些複雜性的,源源不絕的大數據 (註1) 流。直覺文本能說明氣候變遷或者市場價格變動嗎?你的大腦變異或你的搜尋紀錄呢? —鄭曦然(Ian Cheng),譯自Future Fictions;Frieze Issue 156   絲蘭投資貿易工廠 在2014年台北雙年展「劇烈加速度」中,過世的藝術家...
從來沒有想過我也會需要別人。以前在地球上的時候,我從來都不需要。總是有很多很多的女人,很多的性、卻沒有愛。你瞧瞧,這就是我們一手造成的世界。於是我決定離開,因為那裡沒有可以擁抱我的人。(註1) —《人猿星球》(Planet of Apes, 1968)   薛沙‧達伍的〈邁向可能的電影〉(Towards the Possible Film, 2014),是今年的台北雙年展當中少數的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