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ARCHIVE
ARTICLE
Filter By image , 總計99篇
FILTER BY
似是而非的現身 我總是虛構一對男女主角於創作中。對我來說,再現的概念不是回溯事件,而是事件的劇場化。訊息形式上的精確,卻又是訊息的無法辨識,這是一種介面的非理性狀態,功能性的背後,剩下的是介面的感性,一種景觀。 我第一次看到那名icon般的「無姓之人」,是在2010年許哲瑜的個展《尋覓那光暈痕跡》裡,當時我並不認識也不知道畫中反覆出現的人物名字(我想應該也不會有什麼人知道的)。一如許哲瑜向來對作品...
另一個世界 1891年,為了推廣自己的發明在物理學和自然科學中的運用,法國醫生、生理學家馬黑(Étienne-Jules Marey)在科學期刊上發表了一篇關於「時間攝影」(chronophotographie)的文章。不過,或許因為不能滿足於自己的新發明只運用在科學領域,馬黑在文章裡安插進一整個章節來說明「時間攝影」在視覺藝術中的使用。 馬黑先檢視了從古希臘時代以來藝術作品中呈現的運動姿態,並藉...
Nicolas:所以你覺得形式大於內容不是一個問題啊? 二姊:我不是這個意思。你看我老弟,他就是找到了一個精準的形式,加上了所謂觀念化的內容,才能走到今天「international Asian artist」的地位。 弟弟:觀念化?我覺得你是暗示我沒有實際的內容。 —〈Practicing Live〉第二幕   想像我們身邊有一個這樣的家庭,它的每個成員都是藝術圈裡的代表人物:父親...
藝術家陳瀅如與洪子健在葉偉立工作室的《試駕靈魂》(DEAD SOULS at the TEST DRIVE)(註1) 展覽,從許多方面來看,都具備心理學家容格描述雙魚時代的二元對立特徵。舉例來說:標題裡的「靈魂」彷彿指向一種精神性的存在,「駕駛」又是一種關於物質的操作,但進一步解釋時,「測試駕駛」可說是新手正式上路前的心智訓練,而英文「死靈魂」(與果戈里小說同名)又具有物質貧瘠的暗示。因此「試駕靈...
接在「戰爭的影像、影像的戰爭」這個大標題之後,為了避免誤讀,在一開頭我們就可以挑明地講,這邊的「戰爭」並不是一種「修辭」,而是它字面上的意思—戰爭,「war」,來自於古英文的「wyrre」、「were」,古法文的「were」,原始日耳曼語系的「werz-a-」,意味著「大規模的軍事衝突」。因為字首的「wers-」,所以也暗示著「戰爭」這個字原先「陷入混亂、混淆、不確定性」的意義。語言學家認為,拉丁...
如果說這是影像充斥的年代一點也不為過。從電視、電腦、手機到平板,我們習慣仰賴影像進行詮釋。每個人的眼睛仿佛都變成了攝影機的鏡頭,在運動如洶湧浪潮的今日,「拍照存證」仿佛成了走上街頭最流行的話語之一。 人的瞳孔可以像攝影機鏡頭般放大、縮小,可以從茫茫影像海中揪出這一位就是毆打人民的警官,那一位就是被打的民眾,然後截圖、放大,在社群網絡持續散播。每個人的眼睛也像可迅速運行的蒙太奇製造機,可以把不同影像...
作為我們應對生態問題的方式,生態主義可能是今天我們的主要意識型態場域,在此我講的「意識型態」是傳統意義下的「意識型態」,錯誤地思考與感知現實的方式,原因何在?意識型態並非錯誤的空中樓閣,意識型態應付非常真實的問題,但同時將問題神祕化。意識型態其中一個運作的機制,我稱之為「意義的誘惑」。當發生了某些恐怖災難,我們的自發傾向是搜尋意義。災難必須包含某些意義。 —紀傑克(Slavoj Žižek),〈愛...
如今感受現實擾動的頻率越來越劇烈,直觀式的文本已不再能常規化現實複雜難測的趨力,更不論是匯報這些複雜性的,源源不絕的大數據 (註1) 流。直覺文本能說明氣候變遷或者市場價格變動嗎?你的大腦變異或你的搜尋紀錄呢? —鄭曦然(Ian Cheng),譯自Future Fictions;Frieze Issue 156   絲蘭投資貿易工廠 在2014年台北雙年展「劇烈加速度」中,過世的藝術家...
從來沒有想過我也會需要別人。以前在地球上的時候,我從來都不需要。總是有很多很多的女人,很多的性、卻沒有愛。你瞧瞧,這就是我們一手造成的世界。於是我決定離開,因為那裡沒有可以擁抱我的人。(註1) —《人猿星球》(Planet of Apes, 1968)   薛沙‧達伍的〈邁向可能的電影〉(Towards the Possible Film, 2014),是今年的台北雙年展當中少數的錄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