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CONTRIBUTOR
總計29篇
Wang, Po-wei
王柏偉

He is the project leader of ETAT forum, and was a corresponding author of ARTITUDE (藝外). Mainly focusing on art theory.

「在地實驗」計劃論壇主持人,前《藝外ARTITUDE》雜誌特約撰稿人,藝術理論工作者。

本文寫作動機是數位藝術基金會與臺灣少有專精時基媒體藝術的典藏修復師陳禹先,在「科技藝術典藏基礎計畫」進行到第三期,從引介翻譯國外觀念、討論與架構轉往思考本土科技藝術典藏分類與操作方法時思考的問題:到底臺灣典藏人力相對缺乏的中小型美術館在面對科技藝術作品典藏時應該怎麼辦? 跟陳禹先在〈美術館與典藏品生...
《人類黑區》是蘇文琪在「科學與藝術」軸線上新的嘗試,希望不同於(自然)科學對於世界秩序的文字與數學性說明,改以在有限的表演時間內,透過不同於文字、概念及命題的其他感知媒介,找出另一種敘事的方式,甚至展現不同於科學的對象。藉由與視覺藝術家廖祈羽、張暉明與聲音藝術家賴宗昀、Esteban Fernan...
對於藝術作品的典藏來說,作品的技術物內涵與作品之意義及其表現形式的關係為何?如果「藝術」的意義不是自然而然地由藝術作品流溢而出,那麼有沒有可能改變「典藏」的方式與內容? 著名媒介理論家葛洛伊斯(Boris Groys)建議我們將美術館典藏視為是決定「現實(reality)」內容的因素。對我們來說,把...
內在性正是哲學的暈眩。 ―吉爾.德勒茲(Gilles Deleuze) 吳梓安在國際藝術村的個展《天體觀測》,展出包括〈世界的畸零與盡頭〉、〈觀星〉、〈月句〉與〈太空與雜念〉等作品。一直以來,吳梓安的影像創作主要在與實驗電影史對話,這次雖然展出了幾件裝置性比較強的作品,但影像仍是他關注的重心所在。...
在《啓視錄:台灣錄像藝術創世紀》展覽中,高重黎的〈整肅儀容〉是一件以1983年創作精神在數位時代重新製作的作品。藝術家在這次展覽的創作論述中特別提及,由於要在2015年展出已佚失的〈整肅儀容〉而必須重製。但是高重黎認為,如果要按照1983年版本來處理,不僅在器材的搜羅上難以克服,而且由於影像視聽科技...
2017年二月,鄭先喻在VT非常廟的個展《Injector_before Null》裡,展出一件名為〈沙箱〉(sandbox)的作品。這件作品利用展場中的電波發射器,誘發觀眾手機創造一個程式測試空間 (註1),在觀眾進入展場數分鐘之後,手機開始收到一連串諸如「你有沒有看到任何東西?」、「你是否在入口...
難道人生不就是一系列隨著自我重複而不斷變化的圖象嗎? —安迪.沃荷,《沃荷對上基里珂》 編舞家孫尚綺在12月初於臺中國家歌劇院帶來〈攝影師〉這齣多媒體劇場表演。(註1) 這場表演以快速攝影先驅愛德華.邁布里奇(Eadweard Muybridge)的軼事為藍本,描寫他的妻子芙蘿拉(Flora)因...
許家維參與2016年台北雙年展展出的〈神靈的書寫〉是一件錄像裝置作品。展廳中央的投影螢幕分成兩面,一個投影面的內容是許家維請示鐵甲元帥,是否能夠允許他拍攝一部有關元帥的影片,影片內容正是他對於元帥是否允許之祈求,以及跟元帥解釋另一部動畫的處理方式的過程;而另一個投影的內容,是以3D動畫的形式來處理元...
台灣的「動力機械藝術」(Kinetic art)是不是數位時代即將消逝的類型?這個問題如果可以成立,應當不是在「作品」的層次上,換句話說,並不是因為「數位」與「動力機械」兩者在問題意識上看似明顯的「媒介」(或「媒材」)之爭,而是一個論述層面上的提問。換句話說,我們把「動力機械」作為一種作品的「類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