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NTRIBUTOR
總計29篇
Wang, Po-wei
王柏偉

He is the project leader of ETAT forum, and was a corresponding author of ARTITUDE (藝外). Mainly focusing on art theory.

「在地實驗」計劃論壇主持人,前《藝外ARTITUDE》雜誌特約撰稿人,藝術理論工作者。

致穎於國際藝術村百里廳的展覽《像,閃光,攝影機》展出〈像〉(2017)、〈攝像機(36)〉(2016)、〈攝像機(16)〉(2016)與〈閃光〉(2017)四件作品,它們都指向被拍攝者在面對攝影機時的反應。 〈像〉將藝術家手機中朋友以各種方式遮住視線的照片製成幻燈片,放在幻燈機中投影到前方透明的投影...
本篇文章主要起於「數位荒原」平台規劃的一場座談:「生產(中)的藝術2:姚立群+區秀詒」,座談邀請牯嶺街小劇場的姚立群館長擔任馬來西亞藝術家區秀詒的引言和與談人,來談亞洲的「真實性(real)」問題。(註1) 這個看似奇怪的問題意識,來自馬來西亞觀光局推廣的官方口號「Malaysia Truly As...
為純粹的語言本身是非歷史的,而絕對的自然不需要歷史。想像一個人一出生就懂得語言,就能夠說話,對這樣一個沒有幼年的人,語言就不再是已經存在需要挪用的東西了,對他而言,不存在語言與話語間的斷裂,也沒有語言的歷史性。但這樣的人即刻就能與他的自然結合,他的自然也總是先在的,他找不到任何斷裂和差異,因此也就無...
視覺的真正的自我維持,實際上是在一個擁擠的泡泡裡發生的。(Brian Massumi) 由馮涵宇與郭知藝等人創立於2010年的CBMI團隊以〈Render Ghost〉一作奪得2015年數位藝術表演獎首獎。〈Render Ghost〉這個作品並非景框式舞台作品,CBMI以一坐帳棚在劇場內部重新創造一...
聲音與媒介 〈Re: Second Body〉從一段長長的、人的身體所發出的聲音開始,置身於黑暗空間中的觀眾在幾乎無法看到舞者的狀況下被呼吸聲跑步聲所環繞著。可以非常確定,編舞家不願意我們先看到某個身體,所以他在舞作開始的幾分鐘內,給我們的是一個只有聲音沒有視覺的黑暗空間。在一齣舞蹈作品開始的不短時...
羅絲的〈坐著、吃著、睡著〉(Sitting, Feeding, Sleeping)當是2014台北雙年展中最為接近「物件導向本體論」(Object-Oriented Ontology)思考的作品,這個作品以散文電影(essay film)的方式 (註1) 處理「如死性」(deathfulness)的...
《造音翻土-戰後台灣聲響文化的探索》必定是2014年台灣最為重要的幾個大展之一,在策展人鄭慧華、羅悅全、何東洪及數位協同策展人的努力之下,這個展覽延續並推進了鄭慧華長久以來對於「聲音」的關注,以音樂作為威權時代的逃逸方式(控管與隙縫)、音樂作為認同追尋的媒介(聲響翻土)、族群意識與聲音認同的再思考(...
歷史,一個自其深處被抽離的時代的深度,一個沒有真正小說的時代的真實小說。記憶,晉升至歷史的中心—這是對於文學的盛大悼別。 —皮耶.諾哈(Pierre Nora)(註1)   到底是在什麼樣的時代情境下,臨摹中國傳統古畫式的偽山水與錄像式的萬歲山水(〈萬歲〉、〈萬萬歲〉)會共處同一個山水?...
在使語言與言語、符號和信息等等分離(以及伴隨著這種分離的一切東西)之前,必須承認差異的系統產物,差異系統的產物也即延異(différance),在其結果中,人們通過抽象和根據既定的動機,最終能夠區分關於語言的語言學和關於言語的語言學,等等。 —德希達(Jacques Derrida)(註1) &n...