Malacecay,是阿美族語「合為一體」的意思。一棟家屋的建造,需要眾人合力,也需要各種植物集結在一起,站在對的位置上。眾人與萬物一起工作,才是家的起點,也是生命的起點。(轉引自《鄉間小路》2020年10月號)
從2019年底到2020年夏天,整個世界因為一場疫情呈現前所未有的「反全球化」轉向,藝術家們的國際交流與進駐幾乎停擺;但也正是在2020年七月,陳豪毅準備許久的傳統家屋施造,透過「Malacecay阿美傳統家屋構築與寶庫工坊」的臉書專頁,以「幫工換宿」(mipaliw)的方式招募計劃參與者,從主結構、側牆、屋頂、床台⋯等所有細節,耗費三個月完成。完工的家屋更是另一段旅程的起點,陳豪毅在此展開了關於傳統醃肉(siraw)、釀酒、捲菸、竹編便當盒的知識傳承,也讓更多人受到阿美族文化的浸染。
在「群島資料庫」2021年上半年發起的「『傳送門』計劃:疫病、原鄉、移工、全球南方」第二場實體活動裡,我們來到舊名「麻荖漏」(Madawdaw)的台東成功鎮,並邀請長期關注原住民藝術及相關參與性實踐計劃的研究者黃瀞瑩與家屋計劃主持人陳豪毅對談,期望透過轉播呈現與家屋計劃相關的過程性實踐,進而,促使我們思考南島原鄉與馬來群島之間可能存在的對話空間。
關於講者:
黃瀞瑩是臺南藝術大學藝術創作理論研究所博士生。長期關注現/當代原住民藝術與相關參與性實踐計畫,2005年開始參與高美館南島當代藝術計畫人物特寫採訪專欄至今,文章收錄於《島嶼跫音:臺灣南島當代藝術側記》。曾策劃展覽:「存在物與思辯:微不足道就只是輕淺薄皮」、「井底計畫2:autofree」、「再現原始:原民/原始藝術再現系統的探討」、「都蘭印象(協同策展)」、「微分影像」。文章散見於《藝術認證》雜誌。
陳豪毅(Akac Orat)為南王卑南族人。從研究所開始進入策展和評論的學習,並在其間創立的乒乓藝術工作室,策畫過多檔實驗性展覽:《標誌聯盟》、《錄像雜技隊》、《活彈藥》等,其策劃的展覽除了關注美學與當代藝術現況之議題,也在每次展覽多樣地融入職人、素人甚至是發展新的角色關係,在藝術與現實生活交疊的面相上突破新的場域,並常在展覽中創造事件性的計畫與活動,試圖以展覽來表演其論述。並曾於台東任教六年,面對同是原住民的孩子,體會到傳統學科領域無法符應他們的學習興趣,因而花了許多時間和學生們一起合作、策劃展覽,除了開發多樣跨領域教學案例,亦帶領孩童學習原住民傳統技藝。近年來亦投身於藤編工藝的田調,和多位耆老長時間沈浸式的學習,並堅持自己採、自己剖、自己削,因為所有的技法都可以用影像記錄起來,唯有山林材料的認識與處理經驗是無法複製的。(引用自Pulima link)
贊助: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主辦:群島資料庫(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屋外工作室
協力: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技術協調:陳嘉壬
策劃:鄭文琦
觀察員:羅仕東、Posak Jodian
(特別感謝黃瀞瑩、陳豪毅、李德茂、林怡華於過程給予協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