圖說:一群台北的印尼移工與看護趁著工作空擋,在靠近忠孝新生捷運站的公園裡休息,如圖所示,一名位於日惹的Bakudapan食物讀書會成員Khairunnisa(穿著白帽與灰球鞋者)正在公園裡與看護為伍,照片是2016年八月Gatari Surya Kusuma(同為Bakudapan讀書會成員)攝於她竹圍工作室進駐期間。
生存就是努力通過考驗,努力忘掉該被忘掉的,或修補某些事情,並籲求在記憶、遺忘和繼續生存之間的空間。此籲求空間化為一個場所,填滿了好奇的手札,對一切事物的反省,過度思考之實作成果,新與舊的狀態,及所有破碎而深刻的內容物。這類空間遂長成一處有關任何特定事物的可利用檔案庫概要。
我的計劃致力於創造不同的檔案庫樣貌,藉以填補從熟悉空間以外的旅行和工作時機而產生的空間。這些檔案庫的發展將以那些生活和居住在台灣的移工日常時間配置來組織,而這些移工日常生活的組織,是以移工所書寫的短文和詩歌為基礎。這些書寫是他們設法從其工作義務之間,竊取微薄時光而生產的知性工作的勞動,在進駐期間,我將於移工的文學作品往來爬梳,並容許這些作品表達我如何看待台灣地景並學習如何嫻熟延展與鬆開時間的技巧。建立檔案就是學習如何持續前進,它是一種生存的行動;在本次演講中,我將呈現我對這類文學敘事如何交織我的觀察,還有個人檔案方法之探索。(努拉伊妮.朱利亞斯杜帝)
努拉伊妮.朱利亞斯杜帝是印尼日惹KUNCI文化研究中心的共同創辦人,KUNCI是一個聚焦於理論與實踐之間創意實驗與辯證方法的研究團體。她擁有阿姆斯特丹大學當代藝術亞洲研究碩士及萊頓大學文化人類學博士等背景。其研究書寫曾廣泛發表於印尼媒體與文化機構如:Tempo、Kompas、《雅加達郵報(The Jakarta Post)》、印尼視覺藝術資料庫(IVAA)、雅加達藝術協會、Ruang Rupa;國際出版單位如《澳大利亞藝術月刊(Art Monthly Australia)》、Metropolis M、Afterall Journal、Discipline;藝術家書與專刊如Stedelijk Museum與Sternberg Press;或相關學院期刊(Jurnal Perempuan、《亞際文化研究》等。在與KUNCI文化研究中心的合作上,她以研究生產為主體,使用出版、展覽/發表與搜集資料作為呈現和參與的方法。KUNCI曾發展《共同製造(Made in Common)》計劃並於阿姆斯特丹市立美術館(2013)和日惹國立美術館(2015)發表。2015年透過香港Para/Site與在港印尼移工發展「工餘讀書會」,並累積出版為印尼、菲律賓移工或華工的《工餘》短文與詩集。2017年,KUNCI發展《熱帶異聲:殖民檔案的知識解職(Tropical Dissonance: Decolonising Knowledge through Colonial Archives)》並於熱帶美術館呈現,KUNCI也從2016到2019年進行一名為「不適當教育學校」的長期計劃。目前努拉伊妮也在發展自己的《家務記事(Domestic Notes)》計劃,《家務記事》是以出版為基礎的計劃,它用家事和移動空間做為討論日常政治的場所,權充支援體系的組織,也是另類文化生產的方案。
吳庭寬畢業於政治大學廣告學系,曾任《四方報》志工。2014年雲門舞集第10屆「流浪者計劃」流浪者,期間開啟其對移民、移工的研究興趣。自2015年開始,服務於「燦爛時光東南亞主題書店」及「移民工文學獎」,同時為台北車站大廳「行動圖書館」(持續至今)創辦人。2016年入選第二屆「全球客家串流計劃」,並統籌出版印尼作家湯順利的短篇小說集《幽靈船》。2017年,受託於國立台灣文學館,研究並舉辦「那些我們的歌-台灣歌謠與東南亞」音樂會;下半年擔任國立台灣史前文化博物館《繁衍、祈福和保護:背兒帶文化》印尼巡迴展展覽顧問。
《數位荒原》駐站暨群島資料庫計劃(第二年):http://www.facebook.com/NusantaraArchive/
主辦單位:數位荒原(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
協辦單位:在地實驗、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觀察團成員:鄭惠文、吳庭寬、Posak Jodian、柯念璞(本計劃由「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贊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