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動紀錄:https://youtu.be/mV5iR1Ma19A
「作為亞洲最繁忙的水域之一,麻六甲海峽的海上生活以及伴隨著衝突利益的事務複雜性累積在人們的身體上。由Irwan與Tita蒐集並轉述來自群島另一面的故事,在他們造訪過廖內群島的諸多島嶼之後,特別是巴淡島,一個曾在1970年代被擘劃成為一個工業區的地方,但如今面對著嚴峻的社會問題挑戰,並陷入以爪哇島為中心的利益與權力糾纏,這些糾纏也創造了失控的扭曲。藝術家經由海上旅程觀察並與馬來群島的赤道旅客相遇,並提出如邊界等相伴著地緣政治毒瘤的議題,殖民時期、王國時期和全球化是作者從主流敘事之外再敘述的最初發想。通過藝術介入、對話、現地造訪與一則毒咒,這件散文電影說明了〈洗名〉計劃的背景。」
本場「傳送門計劃」藉由播放2020年影片〈BATAM〉聚焦馬來群島的複雜地緣情境,並藉印尼藝術家與臺灣東港漁工的視訊對話,激盪藝術與社會底層間真實的交流和認識(本片屬於「2020未來群島工作坊」計劃的最終呈現之一)。
關於藝術家:
Irwan Ahmett和Tita Salina是一對自我教育的雅加達藝術家。他們最初的作品是將想像通過表演性的介入,置於雅加達這個面臨失控都市化與污染兩難的大都會的混亂公共空間中。藝術與行動圈子兩者的網絡發展,也鼓勵他們的藝術實踐朝著更深層、厚實的情境進展。他們現在正在從事一項關於太平洋火環地區的地緣政治毒瘤的長期計劃,這個區域也有最多的自然災害及長期意識形態暴力的創傷後果。他們運用高速的行動力作為主要載具,參與特定地區的駐地計劃、研究、田野調查與展演,而這些地區也矛盾地表現為地表的天堂與致命般的絕美景點。Irwan與Tita意圖在找尋關於人類生存之行星集體焦慮的答案,通過演化觀點,更通過藝術,生產關於不公義、人性、生態相關的知識。
(這件作品與映後的藝術家談話,是屬於「2020未來群島工作坊」計劃的最終呈現之一。)
〔財團法人天主教社會慈善福利基金會附設海星國際服務中心(原名為海星海員服務中心)是由約翰–唐納胡神父(Fr. Joseph Donahue)於西元1968年所創立。創立此中心最主要目的原是提供當時越戰美軍一個安全的休憩養身的地方,讓他們能受到妥善照顧。在越戰結束後,唐納胡神父轉而致力於停靠高雄港之商船,大部份為美國商船來台購買各種台灣商品。西元1992年,高雄港開始陸續有許多來自亞洲各地區之海員,而本中心在那時由宗座外方傳教會PIME接手管理。1996年2月,嘉祿傳教會來到台灣高雄,並於當年7月1日正式接手中心,中心名稱也由海星海員服務中心更改為海星國際服務中心,專心致力於服務外籍勞工及其他弱勢外籍人士之使命。〕
贊助:財團法人國家文化藝術基金會
主辦:群島資料庫(財團法人數位藝術基金會)、海星國際移工服務中心
協力:打開-當代藝術工作站
技術統籌:在地實驗(蔡孟汝)
策劃:吳庭寬、鄭文琦
觀察員:羅仕東、Posak Jodian
特別感謝 Irwan & Tita、Achmad Mudzakir(FOSPI)、Jonathan S. Parhusip、史旻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