以現代媒體為批判素材的作品,時常刻意忽略—長期以來僅用同一套智識系統詮釋訊息的再現,甚至高度強調性別的議題也反而模糊資訊中「人格」與「性別」語言能被架構的格局。除非你對流行語很敏銳,否則很難一眼辨識對方隱藏在屏幕後方的真實樣貌。或者說、任何年齡、體態、性別的差異者,一旦進到這些由電腦程序安排的「社交系統」後,所先呈現的都是同一種狀態相似的「身體想像」。本文將從平庸者的社群世界、到實名消費下的金融場景,同時透過兩個對「娛樂化未來」的藝術對抗、與一個人格材料的展演工具,分析「人格」在資本充滿的場景中,其逐漸擴充的演繹方式。
社交展演化與平庸者的社群世界
當日趨便利的美學特效被直接嵌入各種社交工具中,除了加速整個社會網絡的「媒體化」,也讓社群世界逐漸剩下「專業展演者」與「圍觀群眾」兩種類型。查理.布魯克所編製的詩選劇《黑鏡》,從《The National Anthem》開始,便以政治困局掀開了一個正在發生的事實—「不斷展演化的世界」。公眾與政府都關注著屏幕,卻無人留意現實社會。中國行動直播興起後造成的「現代文盲」現象便是一例。(註1) 這些在特定社交容器內被養成,擁有一套共同記憶、且消費思維固定扁平化的群體,已經「溢出」至原本不同文化面貌的互聯網社區、甚至在價值觀上互相影響。固化這類群網民特定閱讀力的,還有近年不斷在社交或資訊中加重的影視、娛樂媒體等功能,包括直播軟體高速開發的衝擊 (註2),更讓人明顯感覺到、後續接踵而來的「文盲化」狀態。科技物件的生產原本就改變我們部份的閱讀方式,而新興的社交工具更是簡化了溝通和對話基礎。網紅直播中所動用的消費替代物 (註3),讓社交語境僅剩下:貨幣交換、消費行為、虛擬榮耀。而習慣這些消費語言的用戶在返回其它社交網絡時,就呈現頗具規模的語言錯位。
社交工具普遍添入「直播」功能,或許亦能看成內容生產現階段普遍有著一種「即時展演」的急迫需求。多數人都想進入別人的「黑鏡」之中、去佔有一席之地,而無暇顧及他人想闡述什麼。2016年中國網域一篇標題為〈殘酷底層物語:一個視頻軟件的中國農村〉(註4) 的文章甚至掀翻了一次社交容器邊際內、外,知識份子與惡俗文化之間的閱讀對峙。文中透過作者頗受爭議的極端取樣,描述一個常見於中國二、三線城市的App — 快手,來強化中國城鄉的階級想像。由GIF圖像起家到至今仍舊介面簡單(甚至簡陋)的「快手」,正因其無過多影像特效功能,反而吸引一批固定使用者。那是一個讓平庸者也可以低成本製作內容素材並棲息的環境。無論是哪一種社群平台,幾乎最後能夠收到實質回饋與成就的都是那些「少數的突出者」,因為我們的真實社會也是這麼運作著。但、這個世界是由平庸之人構成的世界,不是到處都是白領階層的世界,這也是互聯網的去中心化特質初期這麼吸引人的原因。於是這批無法到「知乎」 (註5)秀知識、無法憑靠顏值在各大直播平台曬身軀、卻又「能量充滿」對「舞台表現」有強烈需求的人,就這樣群聚在「快手」裡。
信用評分與實名消費下的金融場景
在2016年引發幾場道德事件的「支付寶」,在以信用評分與實名消費為基礎的「社交展演」上,更毛骨悚然的加速實現一個詭譎的金融景觀。從「到位」試圖透過移動定位服務、搭建社交場景,讓用戶既是展演者也同時作為觀眾。該功能可由開通者提供的健身、手工、維修等十餘種類目的服務構成,點擊服務者頭像,便會顯示具體服務內容、價格、以及芝麻信用分數等。(註6) 這個宛如阿拉丁神燈的功能,甚至可以自定義輸入個人化的服務,包括任何你想像得到而不違法的事項。同年11月,支付寳又推出「圈子」功能。尤其設置了「校園日記」和「白領日記」,兩個分別由女性大學生和白領發佈動態與評論的設置,其它閱覽者僅能「點讚」或「打賞」,如果用戶在「芝麻信用」中積分達到一定級別,則可留言。
當多數人正對此社交模式做道德底線的批判時,網上許多資料也顯示,那些引發爭議的露骨照片、多為殭屍帳號或虛假圖片。有數據顯示,校園女生和白領女性是「最愛發自拍的群體」,同時也是微商的集中區,多數人認為這是一場支付寶自組的宣傳活動。從另一個角度看,這場乍看低級露骨、實則具備互聯網「劇場性」的展演形式、無論是產品團隊主策還是意外,其實都有點絕妙。甚至讓人打趣地評估,他們是否直接借用《黑鏡》第三季〈Nosedive〉,作為運行策略 (註7)。當然,即便將它視為一場批判性十足的「人性寫實魔幻劇」,也無法忽視支付寶此次社交開通所帶來的:階級分裂、使用者物化、隱私資訊的強行佔有,甚至是更多誘引人性的博弈等嚴肅命題。
兩個對「娛樂化未來」的互相控訴
與黑鏡〈15 Million Merits〉中試圖控訴的,被高度娛樂化的未來有著相似的場境 — 第一次進到「Msirp」的服務系統時,總能被一種由多重電子語音加疊出來的招呼語給震懾住 —「您好,歡迎光臨。」在這聲音深處,有種隱隱約約的嘰嘎聲,好像製造聲音的機器已非常衰老、破舊,一種宛如久未上潤滑劑的殘存機器,複雜聲響屢屢傳出。實際上,「Msirp」的註冊方式使用的是同名組織所虛構的、一種稱為「Socialization」的資訊編寫技術,就像一列訂貨單,用來決定使用者在這個社交網絡中的生命路徑,背叛、友誼、愛情、報復、幸運。
人們喜歡花錢買私密接觸,賓至如歸的感受,有人照顧,有人喜歡,這構成了各行各業服務包裝的重要成份。
《Msirp》的創辦人 — Foryov Service受訪時說了這麼一段話。(註8)
在用戶勾選同意書後,「Msirp」便會驅動硬體內建攝影機,對每位新註冊的顧客啟用準確的遙距匯集工作,以一組超高速電腦替用戶算定個性輪廓和全部癖性、經過各種精密的行為「診斷」,最後編寫出一段「Life.soci」。.soci 即為「Socialization」的附檔名,表示一段完整的社會化過程,一本扎實的生命手冊。Msirp 同名藝術團隊表示,虛構此系統的概念源自對 Facebook等主流社交平台與現實身份高度黏合的反諷。「Msirp」可免除(多數)孩子於社群網路中、生命路徑率先由父母決定的常態,不過如果您的孩子選擇由「Msirp」的母胎數據中「出世」可就不一定了。此時系統會提供你一則專案列表,你無需對訂貨內容羞於啟齒,「Msirp」會永遠保密:「 當每個生命都處在強大的服務企業關注下,真實事件和高度資訊調控事件之間也就不容易察覺差別。」這項服務在一開頭就說了,「『Msirp』的系統中出世的人們不再能夠自發地出生或死亡,因為一切都是電腦運行代數計算中的一個短序列而已。」 —而你已簽署了這項協議。
作為「Msirp」的對手,「Personetics」(註9) 描述的環境不是一個現成、固定、凍結的世界,它是一個以「時間」為邊界的平台。在「Personetics」裡,全都只有倚靠時間所分割的群組,更是一種技術系統已幾乎領先於其他社會系統的社群環境。我們普遍認知、人類所存在的空間被稱作三維,而「時間」則是第四個維度,每個人在不同的情況下對時間進程會有不同的感覺。即便我們透過物質科技的發展,從汽車到飛機、縮短了到達世界各地的時間,我們依然無法隨心所欲的去到任何一個時間座標。因此,「Personetics」逼視用戶得重新程式化他們的皮表。在這裡,疆界的設定不是種族、不是實體國家政權與其相對影響力、不是地域空間的分別,而是一種具備速度理解的自覺,一種「時間」作為邊線的可控性。換句話說,內部的「時間落差」能決定如何詮釋群組中的存有敘述。
這個平台倚賴的運算技術將註冊者以「時間認同」進行物理常數的分類,包括:國際單位制中的時間理解(稱為「機械計制」的認同)、「光」在真空中的速度詮釋(或稱之「光速認同」)、速率的上限值(可視為「時間逆流」認同),等項目。這些對於「時間落差」的選擇便成了內部社會群落的獨有疆界。舉一個顯著例子,在「Personetics」中持有「時間逆流」的社會認同,能以訊息身份本體變慢的機制、將已成為「死物」的過期資訊物變回某時段以前的狀態。選用這類系統的用戶,可依憑「Personetics」內部算式,傳遞訊息給「過去的人」。正如「Personetics」創辦人所說「在現實的每分鐘是相對於電腦世界中的一整個時」,畢竟—「時間」在這個世界出現之前就已經存在了。
一個社交場域中的人格材料展演工
《Kryptotransla》為一由台灣藝術家—施懿珊 (網名:xxxxx413)所虛構的網路身份生產器。平台是由希臘文隐藏(κρυπτός)和英文「Translate」複合而成,其內容的核心結構是將「二維資訊走入動態屏幕過程」具象化的一組網絡機械。「Kryptotransla」系統能將參與者所提供的資訊物,包括頭像、聲頻、或難以解構的社群行為,依照(用戶)數位質變需求打印成身體元件。與多數網傳直播謠言中藏納的「非法性」不同,「Kryptotransla」(.app)的用戶從來不碰違反各國律法的事,他們熱衷的是一種去除社會身份的經濟實驗、販賣的是看臉時代操作外的知識與文化運作,由這些用戶所串接的「網路市場」則被稱為「隱蔽走廊」。廊道中沒有管理者,不在乎頻道重疊或媒體市場的瓜分效應。
這種多重屏幕的受眾想像,即是在相同空間中同一用戶可能接受不同頻道的閱覽關係而設定。「隱蔽走廊」就像全球娛樂節目的鏡像,你能見到一批穿戴紙模頭套進行美食評論的無名者、或是頂著難以辨識的複合元素、紀錄昆蟲生態,主持人澄清這不是科幻片,並告訴你—他正在資訊化成一隻紙巢蜂(Polistes fuscatus)。更有《反真相》這樣的新聞頻道,播報者每週化身為不同裝扮的遊標(Cursor)、坐在各大新聞頁面中像睡前童話那樣親暱的告訴你:
這世界其實沒有真相。
儘管人類是一種善於辨認臉孔的動物,但還是有大約2%的人具有某種缺陷。「隱蔽走廊」上的人不是瘋子,他們僅是一群熱衷去除社會身份、一群嘗試販賣顏值操作外文化運作的新xx形態經濟勞動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