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ISSUE 12 : Twinning the Wastelands
Arty-Arty: Inteview with Malaysian artist Kok Siew-wai
ARTY-ARTY馬來西亞藝術家系列:專訪郭小慧
June 6th, 2013類型: Interview
作者: 蔡長璜 編輯: 鄭文琦
出處: arty-arty.blogspot.tw
這篇女藝術家郭小慧專訪原載於《VMAG》2006年7月,吉隆坡:MEASAT Publications Sdn Bhd。作為數位荒原2013年東南亞當代藝術主題的馬來西亞藝術家專訪系列,是經由ARTY-ARTY作者蔡長璜授權同意轉載繁體中文版,特此聲明。

電子抒情方式

她單獨在平地上奮力地隨意彈跳,隱隱中猶傳來急促的鼓聲。忽而,錄像中的她克隆出一個相似的人,緊接著再克隆出另外一個相似的人,然後她們仨繼續奮力彈跳著,或原地跳或繞圈跳,視感明快,恰似一幅「運動中的人物素描」。這是〈Leap〉(2005/4:55分)的鏡頭片斷,創作者郭小慧,一位用新媒體技術來諧擬實際存在的錄像藝術工作者。

 

蔡長璜:我看過你留美時期的部份作品,大概了解生活中的點點滴滴,比方說:吟唱童謠、穿衣脫衣、炒菜煮飯…等,極可能都被你轉化成具有意向性的感性表達,事實正是如此。然而,為什麽是這些大家習以為常的事件?

郭小慧:首先要回溯到七、八歲的時候,從那時至今,我一直有寫日記的習慣。日記,就是把一天裡發生過的某些事記錄下來,不單如此,你還可以將自己的情緒,乃至某種層次的反思融入其中。我創作錄像的方式就跟寫日記大同小異,假使當下的我萌起了一個想法,那我便會馬上行動—不像拍電影的人會先把劇本和故事腳本準備好了才開始工作—這種作業的情況往往都很即興、直覺的。至於剪接,即是composition(構成)的時候,也是我重組思考的時候,在創作上,這是一個非常重要的環節。

我覺得「self-knowledge」(自知)很重要,即清楚自己為什麽做什麽。如果我們一開始就不斷從外部接受刺激以便「認識自我」,顯然是比較危險的;反之,由內而外則實在許多。記得有一位哲人說過:(大意是)真正的「革命」務需從自體開始。

另外,我不認為「小事情」真的只是小事情。這一些點點滴滴是在說著你的故事,只因你存在它們才存在。問題是:你看到了嗎?你聽到了嗎?我不認為一定要有很震撼、偉大的題材才是值得尊重的藝術,我反而會去尊重極隱私的作品。要知道把個人隱私表現出來,需要一股勇氣、自我了解和自我接受。你沒有一個想像中被認同了的模式/團體/理論/概念去保護、關照、解釋你。你只是你,很脆弱。而對我來說,這是人的真實狀況。

 

蔡:常有藝術家對我說,他/她們的創作是一些日記式的東西,我準會不懷好意地問一句:既然是個人的日記,為什麽又要公告天下?

郭:哈…你若沒有寫日記的習慣,恐怕無法領會裡頭的矛盾。日記的大部份內容可以說是作者本人說不出口的話,遂在諸多抑壓下化成文字,其最終目的無非是顯而不隱。實際上,他/她嘗將心裡想說但是礙於某種因素而說不出來的話,透過別的管道,用一種比較舒服的方式—卻非赤裸裸地釋放出來。這是它的矛盾之處。譬如像我在還未適應現場的表演之前,因為我沒有勇氣面對觀眾,所以便躲在攝影機背後預演。換句話說,我是在尋找一個管道換一種方式講出內心話。

 

蔡:藝術,無非是確證人存在的方式之一。所以在創發一件作品時,藝術家往往會由跟自己攸關的生活經驗/事件中著手構想。我的問題是:就你而言,你是為何或如何而選定將某個意識記憶的片斷挪用到創作實踐中?

郭:我會隨心境而變…我的題材來自生活,從實實在在發生的事去了解、學習一些道理。所以它們不是理論、想像,它們是深刻的個人體驗。你可以說我是自己的一個最忠心、尖銳的觀察者。我用藝術這「第三隻眼睛」觀察自己的一舉一動,嘗試了解自己「到底怎麽活」!比方說,我的那些one-act-performance,以〈Faces〉(2002/7:08分鐘)來講,它的出發點不外是因為當時生活壓力很大,覺得體內有一股緊張感,我需要將之表現出來。然而,怎麽做呢?或許別人會採以宣洩的手段,我卻用了紓解的方式,直接可以聯想到的是—按摩。所以,基本上我一共攝錄了五次,每次專注於單一的五官,如:眼、鼻、耳…連續地輪替按摩,最後才把這些影像重疊在一起。這件錄像作品便是在這種情況下完成的。

 

蔡:從心理的變化方面來說,當你後來進行剪接時,你的心情是處於什麽樣的狀況?

郭:可以說按摩的時候,正是情緒最為激烈的時候。到了構成的階段,我的情緒大概弱化一些,顯得比較理智 ,特別是那股很個人、很raw的感覺已經削減。我想,後期製作離不開歸納整理,這個時候就不能一味講感覺了。

 

蔡:你的一些作品也涉及「女性意識」的表達,它是不是也屬於上述的範疇?

郭:就生活環境的關係,留美期間接觸了一些女權主義者,因此明了這也可以是藝術創作的語境之一。從個人家庭環境到整個社會氛圍,包括美國,即使女性的能力都受到高度重視,普遍上它依然是一個「男權至上」的社會…男女實在很難平等,畢竟像電子綜合藝術這個創作領域,女性藝術家所佔的比例還是比較少的。

在作品裡,我不想將語境過於政治化,所以只是專注在一些個人的經驗上。我覺得在這個男性主導的藝術媒介裡,身為女性作為其中一個活躍的工作者,在處理某些課題時立場、手法都是女性的,這本身已經是一個訊息了。

 

蔡:你覺得類似生活小事件的擬仿,對美國的藝術受眾來說會不會是一種「異國情調」呢?

郭:會的,尤其那首童謠,畢竟語言直接讓人察覺了文化差異,煮飯和吃飯亦然,可是,有時倒是那裡藝術觀眾的過度詮釋所造成的。好像〈Home Letter〉(2004/11:40分鐘),它共有兩個部份,前半部是拍攝準備烹煮的過程,後半部是非常即興的哼哼唱唱而已;我不過是在樹林間應和鳥的鳴叫,它一唱我一和,可是他們卻錯讀成為我的「文化傳統」。但我不認為我的所有創作都會引起上述反應,事實上它根本不是我的賣點,〈Home Letter〉或許是唯一一件含有濃厚的文化想像的作品!然而,我更加傾向於認同「national-less」的一個人,一心想探尋一個common ground,每個人都有的common ground,不奢望去闡釋與文化攸關的東西。我的出發點只是人,無關馬來西亞人或亞洲人,只不過因為自己即是馬來西亞人,又是華人和女人,所以這些特質會自然流露,它們都是我的一部份。

 

(藝術家簡介:1977年誕生於吉隆坡,坤成女中畢業。 20歲到美國深造八年,取得紐約州Buffalo大學文學士學位與Alfred大學藝術碩士學位。她擅以電子/數位媒體來採集個人心緒上、情思上的流變,不但輯成一種音波文獻,亦詠懷了時間。其實踐方式環繞在影像、聲音與表演等元素的整合,尤以錄像藝術見稱,作品有:〈The Breath of Time〉(2005)、〈 Duet〉(2003)、〈 In the Tank〉(2002)…等,趣味和意味相隨。)

See Also
专访郭小慧 KOK SIEW WAI ,蔡長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