雄辯事實、懷疑主張
陳維錚,日本京都精華大學院藝術研究科博士後美術(Fine Arts)領域。2004年聖誕節前夕,維錚在台灣高雄豆皮文藝咖啡館,偕同新生代藝術家林俊宇完成了一項合作展;頗具挑戰性的是:從作品的構想到落實僅有四個工作日;而在這個過程中,便有好奇者陸續前來,和創作者發生維妙的互動關係。在稍後交流中,我們一面聆聽維錚講述自己的成長故事、留學生涯和藝術情思,一面透過電腦屏幕,感知他所進行的多元形態的創意想像。當代藝術的接受方式,除了觀看、聯想和理解,觀眾還需要敞開胸懷參與體驗。就維錚絕大多數哲學味濃郁的創作而言,多媒體技術的運用不單是一種表現手段,說到底,它亦是引誘觀眾與創作者產生心靈震蕩的激素。(註1)
蔡長璜:請談一談這件作品的創作動機好嗎?
陳維錚:(維錚的食指開始在鍵盤上動起來…與此同時,他出示一張展覽請柬,上面印著:「在過去,古希臘人曾認為眼睛是一盞會發光的燈,所以睜開眼才看得到眼前的東西。而這個常識貫徹了1500年以上。現在科學已告訴我們瞳孔和視網膜的功能了,可是也同時讓我們驚覺:原來我們只不過是在透過一個小小的洞來窺視真實世界而已!」)有次我在雜誌上讀到這段文字,思緒就活絡起來。大家這樣堅信科學,認為凡是可以經由科學驗證的東西便是事實。要是有天,當我們突然得知世間上存有著另一種法則或道理,而非得否認科學的話,我們能不能接受?所以,我一直在探問:世上有沒有一個客觀存在的事實?於是便把展覽命名為「事實雄辯」。
蔡:同林俊宇的這次合作裡,你扮演著怎樣的角色呢?
陳:他是立體專科,所以比較專注在造型和數碼編輯方面的製作。至於概念、logistics乃至器材上的運作則由我負責。關於為什麽會有這件作品?為什麽會用這些素材?等等…所有的「必然性」都由我跟俊宇在高雄當地找出來。
這個裝置的構造是這樣的:一個緩緩旋轉的圓盤上放著一個像人腦般的物件(object),裡頭裝了兩個web-cam,充當人的雙眼。這個圓盤轉動一圈大概需要一分鐘左右,兩個web-cam所拍攝到的景物,像周圍走動的觀眾等,都會投射到牆上。它就是那麽簡單,來到現場的觀眾一眼便望穿了。可是,這個容易理解的背後倒是有一個「陷阱」,關鍵也就在這裡。觀眾都信以為說:只要站在鏡頭前便會瞧見自己的投影,實際上卻並非如此。就從那個「咦!為什麽不會?」開始,大家便不得不去想到底事實是怎麽一回事了。
蔡:對啊!為什麽不會呢?
陳:其實那些投影是我們預先錄好的片段。我跟俊宇穿著同一件衣服,並且已經知道事先拍攝時各自的位置,若有觀眾來時我們便站在那裡。當大家一起並立觀看投影時,觀眾會驚覺自己人不在場,而我們卻顯現了,從而激發他們對自我的存在產生懷疑。如果仔細察看,觀眾準會找到破綻。只是大家往往都有先入為主的觀念,像那句「眼睛是一盞會發光的燈」,當它被認可為唯一的事實時,試問如何去接納其它的想法呢?想要擺脫這個陷阱並不難,但他越是死守自己的想法,便會愈發陷入懷疑的深淵,而一時回應不來。
蔡:我倒想知道有沒有觀眾成功揭穿這個「陷阱」?
陳:觀眾通常都會自己得出一個結論,反應大不相同;確實有人認為它是預錄的,因為觀眾是可能看穿作品的實際操作情況的。有一些人則會嘗試解釋:呵!它剛剛拍了我,要過一會兒才出現!有些人不明就理,也有人根本就不想費神。
蔡:除了這些,還有什麽樣的反應?
陳:有一個出乎我意料之外的反應是:有人嘗試用「記憶」來當成這件作品的釋義,因為他們看到腦狀物體,由之聯想到是這個腦袋在作怪。雖說眼睛看過許多東西,但人的記憶會篩選它想記住的事物,所以才造成自己在投影中失踪了。這個見解是我這次創作的一大收獲喔! (笑)
蔡:看過你的作品後,讓我想問的是:你會不會特別推崇互動的、合作的創作方式?
陳:嗯!不過,所謂的互動性並非只是觀眾對我、對作品之間的互動,它也可以是觀眾對著自己。好比說,我交給他一支針,他不由自主地扎了自己一下:啊!原來會痛的!我的作品純粹是為觀眾提供了一個空間或醒悟的機會而已。
蔡:在你的創作中,有一些可是跟不同人合作的,除了俊宇,還有劉珊──她在這件結合電腦動畫與空間營造的〈啊…〉實驗作品裡負責人物動畫的部分。就你個人而言,連同那些強調互動性的裝置作品中,那一件才是最值得向大家推薦、值得提一提的?
陳:其實每一件都值得一提…(笑)曾經有一個時期,我篤信「唯我論」(solipsism)。這是一種只承認自我存在的思維方式,即世界只有「我」的存在,其他人的存在都是因為「我」的意識裡有「他」,所以「他」才存在。如此一來,「我」便可以為所欲為了!
我覺得這種想法非常危險。因此,當你問我是否有一個自己認為「唯一」值得推薦的作品時,我無法決定,因為這是一件很恐怖的事!我只能夠懷疑,不僅僅是唯我論,科學也好、宗教也好,倫理也好,我只有一個立場便是懷疑,永遠沒有一個固定的主張!
蔡:如今你顯然是一名「懷疑論者」…。(後記:陳維錚發表作品無數,表現形式多元,計有數碼錄像、電子音樂、網絡藝術、行為藝術等,近年則較為著重觀眾體驗的互動裝置。他也傾注於素材與媒體的混和實驗,從豬肉牛血人發到冥錢壽衣筷子,從暗房燈光系統到超聲波感應器…如此獨出心裁,在在予以展演個人所理解的、所體悟的哲學概念和生存感覺。)
(藝術家簡介:1976年誕生於柔佛州,畢業於居鑾中華中學電機電子班,後從事工程製圖與建築廣告設計工作。 1996年赴日本深造,2001年畢業於山形縣東北藝術工科大學資訊設計學科媒體藝術系。隨後考入京都精華大學藝術研究所,專攻媒體藝術,復於2003年獲頒碩士學位。目前進入同研究所純美術博士後課程。曾於日本國內美術館、文化中心與畫廊展出不少力作,例如:〈物質與記憶〉(2002年)、〈在〉(2002年),〈紙與光〉(2003年,碩士學位作品)以及新作〈制度的居民〉(2004年)等,在大馬開設美術大學是他的最大夢想。若想了解他的最新動向,可至其個人網站:http://tanjc.ne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