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丁尼克 (註1) 藝術世界的最大缺憾為評論的缺席,不少該評論圈的參與者都同意此等發現:馬丁尼克很小,並且難以避免裙帶關係。皮耶.呂賽特(Pierre Lucette)身為一位被視為「例外」的評論家,他的膽量及他發言的相關內容皆曾被頻繁的引用。呂賽特作為一位專業音樂學家,於1958年被馬丁尼克電台(Radio Martinique)聘請主持一檔文化節目。直到1980年,他的節目及許多出版文章皆曾效忠於包括音樂、劇場、舞蹈及視覺藝術在內的所有文化領域。作為一位音樂專家,他於該領域的論點較為嚴謹,但這並不能避免他被視為一名藝評家,而其藝評作品亦被大量肯定。呂賽特的評論真誠且不隨便,而以日報《安地列斯法國報》(France-Antilles)所主導的島上報刊來說,它們的評論則完全是另一回事。即便已有一些嘗試,今日依舊鮮有藝評家試圖針對地方上的產出建立起連貫性的討論。
1993年,在多明尼克‧貝赫特的(Dominique Berthet)推動下,情況有了些許改變:這位美學、藝術科學暨哲學博士(Docteur en Esthétique et Sciences de l’art (Université de Paris I), Docteur en Philosophie (Université de Paris I)創建了美學暨造型藝術研究中心(Centre d’Etudes et de Recherches en Esthétique et Arts Plastiques,CEREAP)。(註2) 該中心於草創時期仍非常有活力,並且和安地列斯群島、法國內地及海外相同領域的研究中心及實驗室合作。他們在藝術領域的研究很多樣,並同時出版期刊《美學研究》(Recherches en Esthétique)。
––
就算在脈絡上有其困難,自1970年代起,創立馬丁尼克藝術史的計劃依舊獲得大幅度的進展,藝術的合法地位於此奠定。當時很少有畫廊宣傳地方產出,而唯一的一座博物館則沒有當代藝術專屬的展廳或部門。這顯現馬丁尼克藝術世界的弱點:一座其機構仍舊太過於偏好繼承西方遺產的世界;更重要的,是一個缺乏扶持、且其最精彩的實踐卻被忽視的世界。
馬丁尼克文化機構所面對的主要問題,在於意識到文化活動被優先視為政治利益的延伸。困難的是如何教育馬丁尼克人民、並使之反抗殖民同化,對抗國家想要保護〔的法蘭西〕國家文化、反對將馬丁尼克編造成法國文化展示櫥窗的慾望。法蘭西堡市文化活動服務中心(Service Municipal d’Action Culturelle de Fort-de-France,SERMAC)與前馬丁尼克文化中心(Centre Martiniquais d’Action Culturelle,CMAC)(註3) 於早期的競爭關係,以及「馬丁尼克大區當代藝術基金」(Fonds Régional d’Art Contemporain Martinique,FRAC Martinique)(註4) 的失敗,皆反映地方與國家文化之間的對立。該競爭關係亦可見於不同的層級上,並「傳染」到島上的各文化場所之內。改善本島藝術家其生產及事業發展的困難並不符合國家補助系統的需求,且我們欠缺了面向島外的聯結網絡。馬丁尼克藝術圈卡在文化及政治利益之間,不僅發展極度艱辛,同時亦常需面對國家與地方文化/遺產間的衝突。
即便已經過數十載的改善,藝術於馬丁尼克的位置依舊充滿問題:「藝術」的困擾是本身失去作為裝飾及休閒活動的地位。而不論在馬丁尼克或瓜德洛普,我們甚至可注意到特定品質的重要文化活動消失或「去地方化」(de-localisation)。不論是短命的刊物《藝題》(Arthème)或其他活動,很難不令人推想:馬丁尼克社會其實對藝術僅有微小的興趣。島上多數知名的藝術機構皆曾經歷不少危機,並在已千瘡百孔的地方藝術地景上留下更多傷疤。
僅有附屬於馬丁尼克最大公司伯納德.哈約集團(Le Groupe Bernard Hayot,GBH)的「克萊蒙基金會」(Fondation Clément),看起來在此遊戲中如魚得水,並從各種複雜處境中獲取利益。即便他們的法蘭西國家網絡已替他們在島上帶來宰制的地位:包括他們近年與龐畢度中心、達裴基金會(Fondation Dapper)或雷諾藝術收藏(La collection d’art moderne de Renault)的合作關係,將民眾難以接觸到的藝術品帶到馬丁尼克。然而,克萊蒙基金會卻未嘗試規劃、或進一步將本地藝術家向島外推廣。
許多有品質的機構則根據主宰全球的弱智文化觀點,選擇花費較多心思於「娛樂性活動」。就像是經歷第二次的「同化」(assimilation),馬丁尼克削弱了其原本普遍的菁英文化表現,並忽視島上的藝術及其他文化財。即使馬丁尼克藝術有此脈絡及矛盾之處,但近10年鄰近島嶼及網絡似乎正對地方產出感興趣。我們必須感謝諸如《ARC雜誌》(ARC Magazine;最重要的專業加勒比海當代藝術雜誌)的出版、巴巴多斯「鮮奶藝術空間」(Fresh Milk)的駐村平台、荷屬阿魯巴島「89工作室基金會」(Ateliers ’89 Foundation)的「加勒比海聯結」(Caribbean Linked)駐村及「大衛朵夫藝術計劃」(Davidoff Art Initiative)的環球駐村 (註5) 等計劃,讓較少受到關注的法屬加勒比海藝術家獲得機會。因為語言障礙及缺乏支持網絡,這些藝術家較少獲邀至重要計劃,並和區域內的藝術家或團體進行互動。但仍有越來越多加勒比海藝術家造訪馬丁尼克甚至留了下來。近年除了多明尼加共和國出身的藝術家露茲.賽維利諾(Luz Severino)選擇於馬丁尼克定居和工作,其他藝術家如阮.史密斯(Nyugen Smith)、尚—烏利克.德綴(Jean-Ulrick Désert)、喬治.皮內達(Jorge Pineda)、哈貴.帕耶庸斯基(Raquel Paiewonsky)、雷內.寇克斯(Rene Cox)及艾達爾.度瓦爾–卡利(Edouard Duval–Carrie)等人皆不只一次造訪本島,參與島上展覽及計劃。
自從2009年馬丁尼克發生上次總罷工以來,許多地方及國家機構 (註6) 的行動或活動開始幫助推廣和支持當代藝術。然而,這些活動仍舊需要進到區域及國際脈絡之中,還有許多工作有待執行。且讓我們這麼說:2013年的「馬丁尼克當代藝術雙年展」(BIAC Martinique – Biennale d’Art contemporain)原本是一個可讓我們更緊密地連結加勒比海及國際藝術社群聯結的重要機會,雖然該展已成功地讓尚–烏利克.德綴、雷米.容克曼(Remy Jungerman)、約翰.貝多(John Beadle)、喬治.皮內達、佛洛琳.德莫斯探(Florine Demosthène)、查爾斯.坎培爾(Charles Campbell)及阮.史密斯等重要藝術家聚於島上,但貧乏的活動管理讓雙年展無法達成目標。雙年展與地方藝術家的聯結沒有建立,活動沒有獲得法語圈以外的媒體報導,原本可以花費更多時間來執行的整體工作計劃,最後被國際藝術雷達所忽略而草草收場。
北緯14度西經61度當代藝術空間
差不多在同一時間,在數十年的海外工作生涯後,我在2012年回到島上,創設「北緯14度西經61度當代藝術空間」(L’espace d’art contemporain 14N 61W;以下簡稱「14N 61W」),作為一個專業展示馬丁尼克相關藝術家的平台及畫廊空間。因為是藝術家負責執行,結果並沒有特定的傳播或商業策略。同時也希望和當地民眾分享「馬丁尼克」所製造的藝術作品,並在區域內及國際上產生對本島藝術的關注、專業化及發展動能。
––
自從「14N 61W」於法蘭西堡(Fort-de-France;馬丁尼克省會,亦為島上最大城)開幕後,該空間曾經受到質疑:這樣的平台要如何橋接馬丁尼克及加勒比海當代藝術的新格局,尤其要如何越過法語區屬地的邊界之外;還有如何讓與藝術家、專業工作者的互動不僅能回饋計劃參與者,同時也能回饋到在此之外的任何特定社區、區域或地區等。
正如巴巴多斯「鮮奶藝術空間」的安納莉.達維斯(Annalee Davis)在《C&》(為最重要的非裔當代藝術雜誌之一)雜誌的訪問裡提到:
以歷史層面來說,加勒比海視覺藝術領域的挑戰包括:於國家及私人機構層級缺乏領導能力,缺乏專業發展機會及資源,藝術基金會、收藏家、畫廊及畫商的缺席,以及尚未發展的藝術贊助事業。在過去10年,藝術家營運的空間/團體主動地回應藝術社群的需求;譬如:牙買加的「新地方空間」(New Local Space,NLS)、格瑞那達的「接地氣空間」(Groundation)、荷屬古拉索(Curaçao)的「好景機構」(Instituto Buena Bista,IBB)、多明尼加共和國的「第五隻腳空間」(Quintapata)、巴哈馬的「啵啵工作室」(Popopstudios)、荷屬阿魯巴的「Studio O」、千里達的「艾莉絲園」(Alice Yard)及波多黎各的「狼空間」(El Lobo)等。許多這些小型組織透過建構觀眾、支持藝術家、鼓勵評論寫作及促進論述發展來刺激地方環境。在挑戰國族主義者及市場主導的討論下減輕藝術圈的孤立感,藝術家主導的團體跨越語言隔閡、催化地方及區域內的轉變,並得以連結到海外的離散群體。
參與「傾斜軸論壇」(Titling Axis)(註7),給予「14N 61W」機會能透過不同角度來概括了解區域內的情況,並得以使我們針對馬丁尼克當代藝術及其區域交流作出可能的回應。許多被提出的問題皆非常近似我個人於馬丁尼克的經驗,以及藝術專業者同儕們在區域內的實踐。這些問題包括:細緻化加勒比海當代藝術的新模型、當代藝術世界與市場對該區域的興趣、關於藝術教育與贊助的問題、觀眾定位、海外遊歷經驗的加值價值及返鄉後的相關問題等。分享彼此在藝術領域不同層次上的經驗,也加強了我們必須根據自身想法創造改變的意念,包括了在加勒比海等區域創造永續性及連結性的架構。該論壇令我們得以發現比起過往的時代及實踐,當今的藝術家擁有何種不同的可能性。
當然,前輩們為今日的舒適鋪好了道路,然而透過從他們的教導及經驗所取得的知識,我等皆同意這是個替加勒比海藝術史創造新章節的時間點。我們必須為加勒比海藝術及藝術家創造新市場,同時又必須要保持批判性的參與其中。交流及合作策略必須要強勢地持續:如果我們想要強化針對該區域當代藝術的能見度及可觸及率。綜合來說,該論壇是個重要的機會來自我表達我們想做什麼?以及在區域內的每個島發生了什麼事?該論壇給予我們機會得以接觸一群充滿熱情的工作者,讓我不再感到有任何的孤立感,我現在唯一盼望的便是與在論壇認識、願意一起合作的夥伴能於近期成功完成接下來的計劃。
打從一開始,「14N 61W」便自視為一個平台,藉此在幾乎不存在藝術市場的馬丁尼克行銷及散播來自馬丁尼克及其他地方的藝術家,以至於最終得以將他們的作品賣給觀眾。我思考是否存在任何可能性,得以處理區域內新興及年輕的藝術家和團體之間的交換及連結。就算存在某些老舊的互動模式,仍期望盡可能地培養及激勵馬丁尼克及加勒比海藝術的變革。
––
正如同許多區域內的年輕藝術家,「14N 61W」希望可持續成長為區域內論及藝術推廣時的必看空間,並為馬丁尼克內外增添更多對於藝術的興趣。這是一個辛苦的任務,但心智上的提升、裝置新的事物、更充足的文化硬體,和近期內不同參與者之間的互動已經為加勒比海社群的視覺藝術建構出更符合、且更易理解的路徑。只要還有可能,「14N 61W」便會持續地滋養、碰觸藝術史,最終成為馬丁尼克與加勒比海區域的當代藝術前哨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