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From Drawing to Reconciliation: The Asian Father Interview Project
對畫,作為和解的開始—侯俊明的〈亞洲人的父親〉
July 1st, 2018類型: Opinion
作者: 侯昱寬 編輯: 鄭文琦
2008年侯俊明開始〈亞洲人的父親〉系列。後來他造訪不同城市,藉由訪談再繪畫的方式建構一系列檢視自身的創作計劃。2018年4月底,由策展人鄭慧華與申寶瑟(Nathalie Boseul Shin)策劃於韓國總體當代美術館的第三階段《現實秘境》展覽,策展人也委託邀請侯俊明前往韓國進行兩個月的駐地訪問、研究與創作首爾版的〈亞洲人的父親〉系列。「首爾篇」作為最新的轉向,作為人子、人父的侯俊明,如何描繪亞洲相似又相異的家庭?
侯俊明將受訪者的內容轉為圖像與文字; photo courtesy of artist

2008年,侯俊明從橫濱開始名為〈亞洲人的父親〉的系列。後續他造訪不同城市,藉由訪談對話再製繪畫的方式,建構他一系列重新檢視自身的創作計劃。

侯俊明提及創作此系列的主要目的,是為了探尋他自身作為人子的生命經歷,進而與他的父親和解。而「父親」、「亞洲」作為這計劃的關鍵字,也同樣帶出標題後方所顯露出於亞洲近代史中,儒道佛的傳統思想與現代化、全球化後的碰撞與轉變。這些東西方思想的交雜如何型塑當下的亞洲父親?又如何探照出亞洲的日常?在亞洲國家歷經移民、殖民、冷戰、美援等不同情境後,在政治、家庭模式改變的亞洲父親,是否也同樣地指涉這些地緣政治下日常的轉型?

2018年4月底,由策展人鄭慧華與申寶瑟(Nathalie Boseul Shin)策劃,在韓國首爾首座私人美術館「總體當代美術館」(Total Museum of Contemporary Art)展開第三階段的《現實秘境》展覽。在《現實秘境》中,鄭慧華提及展覽旨在探尋、重思冷戰(後)的亞洲人的日常樣態,以當下生活處境中去探尋那些遺留的冷戰遺跡(或現在進行式),作為此次展出的思考主軸。侯俊明從2008年開始的〈亞洲人的父親〉系列涵蓋橫濱、台北、台中、曼谷、嘉義、香港六個城市,在不同的文化紋理中建構當下亞洲父親的面貌;策展人也委託邀請侯俊明前往韓國進行兩個月的駐地訪問、研究與創作首爾版的〈亞洲人的父親〉系列。

侯俊明請受訪者金道泳填寫問卷; photo courtesy of artist

此次侯俊明在首爾的駐村計劃中,將那些父親從殖民時期至冷戰、美援時期間的日常紀錄,以遙想訪談的方式,標示成為某些圖像、情境或符號,進而將那些對家族具有意義的象徵與符號,連結成為韓國民族的象徵與符號。此次創作分為幾個階段,第一階段是訪問,侯邀請一對父子,以問答方式,請父子二人回應對父親的想像,除了口說之外,也必須繪製下那些想像。第二階段侯俊明分別依據父親及兒子的回答,作畫並寫下短句。第三階段,侯俊明將畫作給予這些受訪者,請他們依照自己所見的畫作,在畫作上寫下感想。最後,侯俊明會將父子的畫作融合為一張大畫,這是一個逐漸由他者轉向主體的方式,最後呈現出來的畫作,是一步步將他人故事吸取為自身符號的創作作品。

回探這兩個月的創作歷程,侯俊明的創作如何建構首爾的〈亞洲人的父親〉觀察?答案或許能從他此次計劃與其他城市系列的不同之處找到關聯。首先,面對韓國民族性強烈、不易外顯的性格,侯無法以對外公開徵件,而選擇以邀請的方式。藉由友人的協助,侯俊明邀請三組父子進行此次〈亞洲人的父親:首爾篇〉,在非公開徵件的狀態中,這些訪談者更有被社會束縛的意念,如何對外談論父親,如何公開地將家庭狀況顯露在外,種種因素或許是前往韓國前無法想像的,卻也外溢出這些訪談者所身處的社會情境。

侯俊明請受訪者金槿源填寫問卷; photo courtesy of artist

其二,侯俊明針對首爾,首次建構了父對父、子對父的雙重對照。他訪談家族中父親對其父親的記憶,兒子對其父親的記憶,從三代中拉出一條延續家族的線索,顯現亞洲對於「傳承」的想像,家族的拓展僅限於男性間,男性在華人世界中的血脈延續,有著父權敘事與國族主義的連結。侯俊明的創作中,並無思考著對應原有文化意識的思維,然而這些狀況卻在受訪者的訪談中,讓我們聯想的亞洲人的父親,不僅僅是家庭的紀錄,同時也是亞洲家族思想的重現。

回到首爾篇的三組家庭:「金氏家族」,父親為韓國大企業主管,兒子目前正在服役中;「任式家族」,父親為公務員,兒子則是畫廊業主;「元氏家族」,父親為韓國重要的文化遺產,製鐘者,兒子則繼承家業,繼續在推廣製鐘的傳統產業。侯俊明在與三組家庭訪談後重新拼裝,這些被述說的形象,轉而成為具獨特意義的想像。父如虎\如鐘\如犀牛\如松,父嚴肅\慈祥\酗酒\早逝,這些種種的家族記憶被作為圖像重新被述說,不僅僅是故事的集結,同時亦包含著侯俊明個人主觀自我了解\療癒的過程。那不僅僅是他人的故事,在訪談後、草稿轉繪畫語言後,也成了侯俊明的故事。

亞洲人的父親: 首爾篇, 元千秀之父; photo courtesy of artist

在《現實秘境》中,「冷戰」作為一個重要的關鍵字,在侯俊明的作品中如何發酵?此次訪談的父子中,製鐘國寶與繼承家業的兒子\公務員\大型企業主管\畫廊業主\服役軍人,在三則故事中,侯俊明藉由受訪者對父的描述,在日常的訪談中,重新捕捉過往的經驗;酗酒的父親\買吉他的父親\製鐘的父親\挖防空洞的父親等,突顯冷戰間(後)的個人生活經驗,被交織在圖像與文字之間,將種種的過往碎片被包覆在民族歷史中。

侯俊明在《元千秀之父》一圖中,將代表韓國皇族的《日月五峰圖》作為圖像後方的背景。在《有父愛如松》中在背景巨大的海浪中溶入韓國國旗的色彩,國族與家庭間相互影響的生成,個人的故事被包含、納入於可見的背景內。此次訪問的難度增高,同時韓國人也普遍不願談及自身家庭私事,故受邀的家族均為生活小康的家庭。或許,在韓國也僅有這樣的家庭願意提及自己的家庭私事。同樣地,侯俊明也提到在計劃訪談參與上,這些受訪者也較為保守,似乎不斷地考慮公開家族後的狀況而有所隱蔽,亦突顯韓國民族特性。

侯俊明提及這系列創作時,說是自身跟父親和解的計劃。而他也認為在這系列的創作中,的確改善了自身與父親的關係。「首爾篇」是此計劃的最新篇章,也是一次轉向。侯俊明作為人子、人父,似乎總帶著許多的虧欠。這是一個漫長的自我療癒過程,面向他自身及拓展出的家庭關係。侯俊明作為一個亞洲人的父親,在自我的經歷中,要如何投射、如何想像、又如何與自身和解?這也成了本系列中不斷探尋的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