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關鍵字:王福瑞、實驗噪音、野百合學運(三月學運)、零與聲音解放組織、「同人」文化
.Key Words: Fujui Wang, Experimental Noise, Wild Lily Student Movement (also known as March Student Movement), Z.S.L.O. (Zero & Sound Liberation Organization), the Otaku Culture
Before NOISE:噪音圈中的「同人」
創作!過程如同一趟未安排的旅行,目的不定,方向難以控制,旅程中所有事件彷彿雨般落下無可阻止,(我們的時間)
「聲音」成為一項行動,做什麼,怎麼做,錄音和擺置位置,準備的工作,器材的搜集,修改,互相觀望,沈默,而後相約123一同出發往未知的所在。
(中略)
「藝術」不須要革命,唯一要改變的,是感官!面對空間流逝,毫不留戀的離開!離開被建制的現實,物化的耳鼻口眼陰,以免未來未成形卻已科層化的自由主義!
我們的聲音沒有聽眾,也沒有內涵,如同畫中的空白,無聲地說明電視和音響的喧嘩,但混沌終日卻始終不成個形象。
——節錄自「0與聲低能兒解放組織」的「宣言」(粗體字為筆者所加)(註1)
台灣的實驗噪音(experimental noise)首先在野百合世代的龐克、搖滾客中而生(註2),頭號代表是1992年6月成立於輔大校園,「只使用而不彈奏樂器」的「0與聲低能兒解放組織」(簡稱「零與聲」)(註3)。「零與聲」與1989年成立的獨立樂團「濁水溪公社」(簡稱「濁團」)都被視為台灣九〇年代初最具代表性的噪音團體。DIY(自己幹)、無政府/安那其、文化反堵/文化干擾(culture jamming)與「創舊/異軌」(détournement)、身體官能解放以及「反情報」(註4)等等,諸此立場皆是對「零與聲」、「濁團」這兩個團體最貼近的形容。幾乎無唱曲的「零與聲」比「濁團」更逼近實驗噪音:演出時,在感官甚至肢體上挑釁觀眾、向社會體制怒斥,胡搞、失控,引爆驚駭、威脅與禁忌,反、反、再反——反對一切既有的認知與秩序。樂團成立時才二十初頭歲、還是大學生的他們,常在「演出」中出現即興、不和諧、刺耳的聲響——來自非「唱」非「話」的人聲,來自被「使用」的樂器,以及舞台上團員突發式地對團員甚至對不特定觀眾展開直指「性虐」、「猥褻」、「狂躁」甚至具「攻擊」與「侵犯」意圖的行為。如同前一段「宣言」指出,「零與聲」認為「聲音」是富含行動主義精神的。「零與聲」要的是「解放」本身,要的是解放禁錮身體與約定俗成的感覺結構,而不是聲音的極致化表現。演出時「做了什麼」是演出的主題,至於過程中聽到什麼,反倒是主題的附加。
在「零與聲」之前,全球工業噪音始祖,同時也是「反情報」的先行者,是1976年於倫敦ICA(註5)登台的「悸動軟骨」(Throbbing Gristle)樂團(註6),他們以「來自死亡工廠的音樂」為口號,聲音取樣(sampling)自工業噪音,影像的部份,則將大眾媒體呈現的腐敗現實影像與成人影片等,以色情與暴力形象混入原有的傳播媒體邏輯,挾帶進入大眾視聽,產生驚愕與干擾(註7)。八〇年代,實驗噪音創作者(creator)來自更多國家(包含義大利、德國、法國、美國、日本、香港等),更具有高度的文化反堵意識與行動主義;以自宅錄音(home recording)方式製作作品,創作者通常也兼任音樂廠牌(Independent Music label)的代表人。實驗噪音的「樂迷」——更準確地說是「同人」(註8)——以音樂專輯、廣告傳單、書信、傳真等實體物的交換/交易相識。在八〇年代末的前數位網路時代,同人之間的連結更加多元,諸如「刊物」(多為獨資的粉絲小誌:fanzine)、「廣播電台」(註9)等獨立媒體,由點成線,再構成網,搭建起跨國的「同人獨立媒體兼銷貨系統」。
台灣第一位旗幟鮮明地宣告他加入全球實驗噪音圈(noise scene)的「同人」社群——準確地說是以自己作為國際實驗噪音網絡的傳播節點者——是台灣聲音藝術先行者王福瑞(Fujui Wang)。他於1993年獨自亦獨資創立的樂迷小誌(fanzine)暨音樂廠牌《NOISE》,至1996年共發行十期;小誌一期為陽春的A4影印裝釘,每期印製200份,一份售價15至30元。收錄文章大多是王福瑞與各國創噪音作者通信摘錄,部份為專文評論、報導實驗噪音作品。1994至1995年王福瑞赴美國進修電腦資訊碩士學位之前,「NOISE/TAIWAN」已發行二十多張錄音帶、CD。「NOISE/TAIWAN」首張代理發行專輯即日本噪音團體The Gerogerigegege 1993年的「Nothing to Hear, Nothing to… 1985」,1994年時發行「零與聲」首張噪音CD專輯——是為台灣第一張噪音專輯(註10)。除了專輯,也有合輯。「NOISE/TAIWAN」的「噪音網」(NOISENET)系列合輯共八張,收錄日本、美國、德國、瑞士及英國等地的實驗噪音作品,多屬於重擊、爆裂風格的實驗噪音(註11)。1997年王福瑞自美國返台,《NOISE》紙本時期於前一年結束,並將「NOISE」轉型為「NOISE@Taiwan」(https://www1.etat.com/noisetw/)與「全球聲音藝術資訊網」(http://www1.etat.com/soundart/sanet_tw01.htm)兩個網站,前者介紹王福瑞個人參與的創作與演出消息,後者為全球實驗噪音資訊入口網。網站架設於王福瑞2000年加入的「在地實驗ET@T」網域,形同於世紀末開始,便透過數位網路技術繼續”making NOISE“。
「九〇年代噪聲作動的頻譜:從周逸昌、黃明川與王福瑞的藝術實踐談起」評論計畫文章共六篇,分別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