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ISSUE 49 : The Asian Quadrant: South Asia
Retrospective: The Bangladeshi Art Scene in 2020
「至少,還有至少…」2020孟加拉藝術場景回顧
May 31st, 2021類型: Opinion
作者: 鄭惠文 編輯: 鄭惠文
本文作者Fiona Cheng於2020年間旅居孟加拉,受《群島資料庫》委託於年底完成對於孟加拉藝術場景的年度縱觀,也為這個距離臺灣說遠不遠、說近不近的南亞國度留下難得的紀錄。作者特別感謝Mustafa Zaman、Shawon Akon接受訪談,對本文的完成有重要的貢獻,也感謝Zihan Karim在書寫中提供作者的觀點建議。
Salma Abedin Prithi, "Torn" project, first displayed at curatorial exhibition [Off Limits] in Chobi Mela 0 (International Festival of Photography), February 12-21 2021. Credit: Chobi Mela and the artist. see: www.worldpressphoto.org/programs/develop/joop-swart-masterclass/2020/salma-abedin-prithi

疫情爆發前:村城空蕩寂

2020年像是一把屠刀齊頭式地向中老年殺去,在多數城市訃聞如雪花紛飛,南亞地區的死亡率雖然相對歐美國家稍緩,但仍有難以計數的人們在此時期感染、隔離、自癒或辭世。村村城城空蕩肅寂,在最危急的一個夜裡,甚至會收到兩三件朋友的長輩同時過世的消息,更不用說周遭社區因感染而遭軍警封鎖,行動被監控的常見街景。而藝術家社群多來自中產階級,因家中從醫或任公職者眾(是孟國死亡人口的主要族群)而受一波波防備不及的噩耗沖刷,在生命中割裂一道道創傷。

當世界秩序遭受病毒攻擊,藝術圈也是經濟重災區之一。在孟加拉由於政府幾乎無預警地嚴格封鎖整個國家至少三個月,雖然有為底層人口提供糧食救濟,但沒有給文化工作者任何支持。在無法前往工作室、難以取得慣用媒材、畫廊關閉、展覽取消、薪水與支援網絡冰消瓦解…等情況下,除了面對病毒、至親死亡的壓力,藝術家還得承受工作權遭剝奪的暴力。許多人遭到重創,無法持續任何創作。

4月:藝術團體的回應

孟加拉老字號藝術團體Britto Art Trust的Lipi和Mahbubur發起「ZERO WASTE-FoodArt」運動,透過作物的種植與分發,重新開啟與周遭的關係,減輕疫情初期帶來的工作危機與食物焦慮。這場關於食物生產的農業運動有三項類別:一、與少數民族/村民合作收穫;二、從屋頂到餐桌:城市農耕;三、食物保存與分享。第一項針對社區的長期種植計劃中有許多案例令人期待,城市方案也有小小的慰藉,當然也少不了藝術家擅長的各種紀錄。(註1) 雖然對於農業大國孟加拉來說,糧食安全實際上不是太大的問題,但植物、勞動、鄰人互助的療癒,著實讓遭逢斷炊的藝術家找到一點力量,這些生命網絡也回過頭來支持受創的人們。

"Lemon and Hill Chili Garden at Roadside" in ZERO WASTE-FoodArt Project. Initiator: Joydeb Roaja; photo courtesy of the artist
Online Mentoring, image by Courtesy of Brihatta Art Foundation

本土藝術市場最熱的80後(1980年代出生的)藝術家之一、達卡大學藝術學院助理教授Bishwajit Goswami疫情前成立Brihatta Art Foundation,則在疫情期間公開徵選十多位年輕藝術家,給予資金、技術及導師支持,持續線上創作對話與創作陪伴,最終成果3月13日於Bengal Shilpalay展出。

Installing scene. Photo: Bishwajit Goswami, by courtesy of Brihatta Art Foundation

Crack International Art Camp(CIAC)也把年底活動搬往線上,以「Does Distance Matter?」為主題集體創作。參與藝術家每晚在Zoom、WhatsApp上分享各自的創作、討論主題,當地的吟唱藝人Bauls也為藝術家獻出首次線上彈唱。CIAC組織者Shawon Akon說,這次線上駐村產生一種新的串流合作模式,例如某人寫了首詩,過幾天另一人為詩拍了影像,另一人再翻譯這首詩…意外地產生時延性的共同創作。當2020年所有事都搬到線上,跨國合作的數量反而增加了—至少對在地社群而言,這些都是全新的體驗。

2月:疫情前的全球盛會 Dhaka Art Summit

2020年2月,大約是疫情剛從中國散播到多國、世衛組織剛宣布病毒的正式名稱COVID-19時,尚未遭受波及的孟加拉首都,正在舉行由Samdani Art Foundation組織的Dhaka Art Summit(DAS)。本屆主題彷彿呼應Documenta 15主題,有很大一部份關注全球南方藝術團隊。參與者多來自全球南方,包括扮演論壇重要角色的ruangrupa。有別於DAS獲得各界盛讚的上一屆,各大藝文媒體對本屆的報導稍嫌安靜,許多地方社群則表示對本屆難以評價,因為它的主軸在於眾多小型或細碎的新合作,視覺及廣泛的公共知識位置下放(或直接被建築空間吃掉)。藝術團體跟作品進來了,但氛圍沒有跟著進來,彷彿蟄伏多年的蟬群因氣候變遷穿地而出,眾聲喧嘩之際卻發現身處之地仍大雪紛飛。

DAS的其中一個小展《Nobody Told Me There’d Be Days Like These 》策展人兼藝評Mustafa Zaman,對於達卡成為全球北方與南方藝文團體的會面點、各地組織與本地組織一起合作的這件事,有很高的評價。「這是一個自治的第三場域,通過空間,我們相連。對我、對每個藝術家來說,有國際觀眾是很重要的,其他國際藝術家也會在這裡找到新的機遇。

7月:政府對藝術家的回應

但政府文化機構對疫情的回應不但稍嫌雞肋,更欠缺想像力。在疫情最高峰的七月,舉辦了唯一一個看似支持藝術家的工作坊「對抗新冠病毒的藝術」,提供現代畫家創作媒材與場地,讓三百多位藝術家前往國家藝廊(在疫情尖峰時?)創作,最後舉辦展覽與出版畫冊。就如絕多數的政府文化活動,這是一個讓口袋名單的藝術家活動筋骨的健身園地。

8月:過世的先鋒文人

疫情陸續帶走許多巨人。先鋒藝術家、詩人、作家 Murtaja Baseer 在8月不敵病毒而過世,除了創作者身份,他也是一名左翼政治運動者,亦為運動製作宣傳版畫,曾參與1952年母語運動、1971年解放運動、90年代反極權運動。因為他的逝世,Bengal Foundation破例在疫情期間舉辦一場展覽,福岡亞洲美術館也為他發了篇訃文。不幸殞落的重要文化人,還包括文學巨人暨社運人士Anisuzzaman(5月)、藝術家暨教育家Monsurul karim(10月)、作家暨《Kali O Kalam》雜誌編輯 Abul Hasnat(11月)等,接連的訃文帶給圈內的成員深深的失落。

12月:塑像破壞政治鬥文化

焦慮時代,舊衝突偃旗息鼓的時刻,另一脈伏流則再度混濁政治與文化。西部的庫什蒂亞(Kushtia)在「勝利月」(按:紀念孟加拉國獨立戰爭得勝的12月)發生兩起政治人像遭破壞事件:一是孟加拉國開國元勳暨現任總理父親的塑像,另一個是對抗英國殖民政府自由鬥士的水泥塑像,理由都是原教旨主義禁止聖像。聖像被破壞在孟加拉不是新聞,印度教寺廟、教堂、佛寺塑像遭攻擊的消息偶有所聞,這次涉及建構國家政治神話的塑像,引發政黨、原教旨主義派的喧囂,以及文化人的再對抗。

由於孟加拉語中雕像(sculpture)還再分成「聖像」(মূর্তি)「塑像」(ভাস্কর্য‎),「聖像」破壞行為某種程度被激進派默許,而政治「塑像」的破壞則是新的宗教政治行為。身為少數民族的行為藝術家Joydeb Roaja便在社群媒體上發表一連串諷刺:「我就是活雕塑(living sculpture),你要保護或破壞我?你保護/破壞的我,是聖像還是塑像?」

 

全年黑幕:Digital Security Act(DSA)

社群媒體興起後,全球多國以「防治假新聞」之名,名正言順地壓制言論自由,疫情期間的防疫之名使壓迫更無所忌憚,孟加拉以《數位安全法案》(DSA)壓制世俗知識份子對當局的批評。錯誤的軍警授權與程序不正義已經殘害、致死眾多諫言者。令人擔憂的是,當局殺雞儆猴力量已發酵,眾怒不公義的同時,也迫使越來越多知識份子對時政保持沈默。

如何期待2021?漫長的封鎖與文化隔絕之後,年底的首都經歷了一場渴望藝文的大反彈。為期一個月的第22屆《青年藝術家雙年展》人潮破紀錄:由於過去政府主辦的展覽多帶有濃厚政治味,展場通常都空蕩蕩,今年或許因為主辦方Bangladesh Shilpakala Academy(BSA)採取新的規劃,也或者人們已被關在家太久、需要透氣,等待入場的隊伍排得好長,跌破許多觀察者的眼鏡。Shawon Akon把疫情時代大眾相招看展的原因,歸結為主辦方首度加入由全國各大藝術學院獨立策劃的展區,以及tik tok世代對更高層次的娛樂需求—有趣的藝術當然是自拍影片的最佳背景。當然也必須提及把好玩有趣的當代藝術引介給公眾、培養公眾進藝廊看藝術習慣的DAS影響力。Mustafa Zaman也對人潮感到驚訝,但他近一步指出主辦方應該利用人潮推展藝術教育活動,尤其BSA是接收最多國家經費挹注的文化單位。

其他藝文單位也打算在疫情後期重振旗鼓,達卡的Dwip Gallery、Britto Art Trust、Pathshala South Asian Media Institute、Bengal Foundation、Brihatta Art Foundation、Kalakendra、Gallery Shilpangan…陸續展開實體活動。Shawon補充,在北部農村地區Thakurgaon的團體Gidree Bawlee的農村策略與耕耘值得關注,由少數民族藝術家營運的Santaran Art Organization也令人眼睛一亮,兩者對於社區、在地媒材、在地美學都是有趣的實踐。

Unknown performer in Chobi Mela 0. Photo credit: Chobi Mela 0

Mustafa觀察到,疫情後的藝術家對自然的態度改變了,相較於在1980年代的自然只是一種圖像,現在的藝術家重新思考與自然的生態關係,開始與自然協商;新冠病毒不只是洪水怪獸,也是教育人們意識環境的重要一課;並特別提到在全球日益增長的伊斯蘭化與世俗化政治對抗中,有幾位藝術家值得稱許地嘗試走入伊斯蘭學校(Madrasah),增加其教育系統中對圖像、對藝術的認識。(註2)

至少,很多人都在努力解決問題,至少,這些嘗試讓人探一點光明。  

Footnote
註1. 微信上的「CM城市創新實驗室」針對這個食物計劃,有詳盡的簡體中文翻譯。
註2. 由於對《可蘭經》解釋的差異,孟加拉的伊斯蘭教育系統大多反對所有動物、人物的圖像,只推崇抽象形式,取消相關圖像及視覺教育,因而可能造成學生對形象、圖像等的「圖盲」。少數藝術家例如Jafar Iqbal等人試圖以工作坊的方式嘗試帶進一點改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