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ISSUE 15 : Digitalization: from Vision to Motion
The Seen and Unseen: Two Systematic Presettings of YCAM’s RAM on Motion
看見與不被看見的─RAM對動態的兩個預設
July 3rd, 2014類型: Performance
作者: 謝杰廷 編輯: 鄭文琦
出處: 《典藏今藝術》No.260
本文為「數位荒原」與《典藏今藝術》合作之「在影像中,尋找當代舞蹈的新限制」舞蹈論壇其中一篇。此專題起於2013年11月台北數位藝術節邀請的山口藝術中心RAM系統開發人員訪談,並邀請評論者謝杰廷參與,並針對RAM系統對於動作的預設提出其批判。

穿上感應器,舞者一邊動,一邊看見在螢幕上,他們在動態裡的身體被轉為了點/線的幾何圖像,即時地呈現出他們的動態。從螢幕上幾何的身體,他們還是能辨識出每一個點/線對應到的是自己的身體或是其他舞者的身體,是他們的頭、手或是腳。舞者看見他們身體的幾何圖像,他們的身(肉)體卻不被看見。

 

觸發「溝通」與「動態想像」的RAM

這是舞者安藤洋子、程式工程師以及山口藝術中心(YCAM)的工程團隊一起開發出的系統,RAM(Reactor for Awareness in Motion)。就像安藤洋子所說的,開發這套系統最重要的目的,是要觸發舞者的「溝通」與「動態的想像」。對她而言,在動態裡的舞者通常不能即時的感知到其他舞者或自己的動態,然而,藉著這套系統,一方面,當舞者能在螢幕上即時的看到自己(與其他舞者)的動態時,這些被轉為幾何圖像的影像,將能觸發舞者去「想」自己(與其他舞者)的「動態」(無論是當下或是過去的動態)、和「動態」與空間的關係,而在動態裡即時的去想像「動態」;另一方面,螢幕上的即時動態影像,將能觸發舞者去「溝通」,無論是與當下或過去的動態、或與其他舞者的動態、或與空間「溝通」。然而,它讓人驚歎的可能性,是否只有在討論了系統對動態的預設後,才能有更確切的意義?而它究竟是怎樣預設了動態?

 

一、動態是被看見的「影像」

首先,RAM第一個對動態的預設是:動態是被看見的「影像」。RAM系統的螢幕已指出「看」的重要性。雖然安藤洋子等人提到,他們曾經想過不從視覺而從聽覺讓舞者感知到動態,最後他們仍選擇了視覺。在這套系統裡,「感知」成為了「視覺」,「動態」成為了「影像」。在RAM的螢幕上,影像能呈現出全部感應器所感應到的全部動態、也就是所有舞者的所有動態。螢幕上的影像因而像是一個全知者所看到的影像。而RAM也只有在穿上感應器的舞者看見螢幕上的影像時才有意義。在系統裡,所有的舞者都成了觀者。安藤洋子所希望觸發的「溝通」因而是從「看」開始的。

二、動態是「位移」

Étienne-Jules Marey's chronophotography

RAM第二個對動態的預設是:動態是「位移」(locomotion),也就是,動態是物體從上一個時間點上的位置移動到這一個時間點上的位置。動態被看成是物體在空間與時間裡的「位移」,而不是物體的「變動」(change)。在這套系統裡,當舞者穿上了動態感應器,身體與身體的動態成為點/線。在螢幕上,舞者看見的一個點對應到的是一個感應器,而點與點所連結出的線,可能標記的是一個身體部份(像是手或腳),也可能是系統所提示的點與點的關係。一個感應器是一個點,這一個點,標記的是這一個身體部份,是在這一個時間點上、在這一個位置上的這一個身體部份。在即時影像裡,點的位移,標記的因而不只是從一個位置點到一個位置點,還是從一個時間點到另一個時間點。

「點」不只是一個視覺上的呈現,還是一個「標記」。而「點」能成為一個時間與空間的標記,就在於「點」是一個在幾何上被定義出的「點」,它並不在實際的現實裡,它沒有部份,不能被拆分,不佔有寬度、厚度,而是一個在想像裡的最小單位。在RAM裡,點是標記,它標記了在一個時間點上的一個位置。而當穿戴著感應器的身體部份成為了螢幕上的一個點,這一個被標記為點的身體部份(例如手)已無法被拆分成更小的部份(例如手指)了,一個標記點已是一個最小單位,不能被拆分。在RAM裡的一個感應器,就是一個最小的單位,它不能被拆分出更小的感應單位去感應一個身體部份(例如手)裡更小部份(例如手指)的位移。要感應更小的身體部份的位移,就只能去戴上另一個感應器。

 

「時間攝影」與「點/線」

事實上,RAM將動態看成是「影像」與「位移」的預設,已在一百多年前馬黑(Étienne-Jules Marey)的「時間攝影」(chronophotography)裡。馬黑讓物體的動態,每隔一個等長的時間單位,重複地曝光在一張照片上。在一張照片裡,因為模特兒穿了黑底、側面畫上了白點/線的緊身衣,模特兒走動的動態因而成了一列又一列幾何的點/線的圖像。每一個點/線標記的是一個模特兒的身體部份,每一個點/線還標記了這一個曝光的時間點。在照片裡,每一次曝光出的點/線在空間上的間隔雖然或寬或緊,這或寬或緊的間隔在時間上卻是等長的。在這張照片裡, 點/線標記的不只是空間上的位置點,還是時間點,而模特兒的身(肉)體則幾乎隱沒在幾何的點/線圖像後,不被看見。

在這,幾何的點/線顯然被認為較模特兒的身(肉)體更能清楚的呈現出動態,這或許不僅是因為動態是被預設成看見的「影像」、更是因為動態已被預設成「位移」,而就只有在身(肉)體(部份)被標記為點/線的幾何圖像時,身體(部份)在空間、時間裡的位移才是清楚的。因而,普通的外衣遮掩了身體(部份)的位移,而脫去了外衣的裸體或許還不夠,因為裸體的「肉體」還像是外衣,遮掩了「位移」,「肉體的位移」仍不像是「點/線的位移」清楚,因而,只有在模特兒又穿上了黑底白線/點的緊身衣,讓身體成為幾何的點/線,「位移」才能被「精確的標記」。馬黑的「時間攝影」是標記「動態」影像,更是標記「動態位移」的影像。

雖然在RAM裡,螢幕上的影像並不像攝影是靜態的影像,而是動態的影像,系統呈現的動態影像卻像是馬黑的「時間攝影」,是標記「動態位移」的影像。它呈現在螢幕上的動態影像,目的是要觸發舞者的「溝通」與「動態想像」,然而,當RAM的影像事實上是標記「動態位移」的影像,舞者的「溝通」與「動態想像」因而只會是關於:標記身體部份的「點」能怎樣連結出「線」?在動態裡看見在影像裡的「點/線」又能怎樣觸發想像的「點/線」?它的「溝通」因而是關於在動態裡去看見、去連結、去想像「點/線」的關係,是關於「動態位移」的關係。在RAM的螢幕上,舞者實際的身(肉)體則像是馬黑的模特兒隱沒在點/線的幾何圖像後,不被看見。然而,身(肉)體是否真的遮掩了動態?

 

變動的表情

Laocoön and His Sons, Wikipedia

事實上,只有在將動態看成是位移時,身(肉)體才會被看成是對動態位移的遮掩。然而,動態卻不只是位移,動態還能是變動。身(肉)體,不位移,卻或許在變動。肉體因為呼、吸而有伏、起;肉體因為力的鬆、緊而有凸、凹。就像是人體雕塑,雖然是靜態的,觀者卻能因為感受到裸體的肉體有起伏、凹凸,而在靜態的雕塑裡感受到了像是在動態裡的人體。就像是勞孔與其子(Laocoön and His Sons)的雕像,劇烈糾結的肉體,傳達出的是他們的痛苦,對觀者而言,他們的肉體就像是被痛苦擾動而像是在動態裡。雖然雕像是靜態的,觀者卻還是能感受到勞孔像是在動態裡。這指出了對「意義」(例如痛苦)的感知經常是連結著對「變動」的動態(例如肉體的糾結)的感受。當觀者感受到勞孔的痛苦,觀者已在與雕塑的溝通裡了。「變動」的動態經常是溝通的關鍵:就像是說話者的表情,或許只是微緩、細微的變動,卻經常能較他所說的話傳達出更多的意義。RAM或許能精確的標記舞者身體部份的位置,卻無法標記舞者的表情,就算有更精確的感應器能標記臉的動態位移,在螢幕上的影像卻仍無法傳達出這是一個笑,傳達出這是一個傻笑、微笑或嘲笑。因而,當系統裡的舞者看見螢幕上的影像而成為觀者,影像所能觸發的溝通,或許只能是關於點/線的想像,卻不會是關於表情或表情的意義的想像。

 

動態裡/外的感知

RAM是「Reactor for Awareness in Motion」的縮寫。在它對動態的這兩個預設下,它對動態的「感知」(awareness)卻是否仍是「在動態裡的感知」(awareness in motion)?當舞者在動態裡的身體被轉為了在螢幕上的點/線的幾何圖像,即時的呈現出他們的動態,則舞者的動態像是成了一個在舞者外的動態影像。當RAM的系統只有在舞者看見螢幕上的動態影像時才有意義,又,當在動態裡的舞者是藉著螢幕上的動態影像去感知自己的動態,則舞者對自己動態的感知不是在動態「裡」,而是在動態「外」。當然,舞者總是在動態裡,只是RAM螢幕上的影像卻又讓舞者在舞者所要感知的動態外。即時的動態影像讓舞者的動態分離成了一個「對象/像」。而這一個影像的「分離」,或許就像是諾曼(Bruce Nauman)的裝置《即時—預錄影像走道》(Live-Taped Video Corridor, 1970)傳達給「觀者」的感受:窄小的走道盡頭放置兩個螢幕,其中一個播放的是預錄影像,是沒有人的走道,另一個播放的則是走道的即時影像;當觀者走入這窄小的走道時,會在播放即時影像的螢幕裡看見走入走道的自己,然而,當他越走近螢幕,他卻會看見螢幕裡的他自己越走越遠。

想在動態裡感知動態的RAM,在舞者走入了它的系統時,究竟是走近了動態或是走遠了?在動態裡的舞者是否仍是在動態外去感知動態?然而,舞者對動態的感知是否真的需要藉著看見一個解離的「對象/像」去感知動態?卻不藉著在動態裡的身體自己去感知身體自己所在的動態?RAM讓人驚歎的可能性,在討論了它對動態的兩個預設後,有了較確切的意義:RAM的可能性是關於「看見」與從看見開始的「想像」,是關於在看到標記身體動態位移的點/線時,去想像點/線還能有怎樣的關係、還能怎樣在動態裡去連結、在連結裡去溝通。然而,它的另一個提示或許是:是否能在看見時仍能想到不被看見的。

B. Nauman, Live-Taped Video Corridor
See Also
在影像中,尋找舞蹈的新限制 ,鄭文琦
尋找舞蹈的新限制─專訪山口情報藝術中心RAM創始者與技術總監 ,Ando Yoko, Takayuki Ito (interviewed by Lin, Yi-shiu + NML)
當「科技」遇上「舞蹈」:當代舞蹈的數位化方案 ,雷煦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