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ISSUE 34:
Hermeneutics of Nusantara
「群島」詮釋學
September, 2017 策劃: Tenn, Bun-ki 刊頭: Wensu Wong (黃文塑) 協力: Rumah Attap Library, LiteraCity
Sep
2017

(本期刊頭為馬來西亞藝術家黃文塑〈關於歷史〉,2017)從2017年5月到2018年4月底,為期整年的「《數位荒原》駐站暨群島資料庫計劃(第一年)」執行將近一半。在這一半裡,《數位荒原》除了邀請馬來西亞藝術家周盈貞(Okui Lala)、符芳俊(Hoo Fan Chon)各為期一個月的駐站研究(Phase 1),並提出關於未來作品的提案以外,也開始「群島空間系」的駐外調查(Phase 2),邀請策展人柯念璞(Alice Ko Nien-pu)擔任研究員進駐吉隆坡的亞答屋84號圖書館(Rumah Attap Library),訪談創辦人並發表於《數位荒原》。雖然整個計劃囿於預算規模,還沒有能力直接與不同族裔的藝術家和空間對話,但透過合作、翻譯等,我們也介紹了「街頭書坊」(Buku Jalanan)創辦人茲克里拉曼(Zikri Rahman)及其關於「文學之城」(LiteraCity)藝術節的實踐,甚至與藝術家吳其育合作接著要發表的吉蘭丹獨立書店訪談。這些都為我們後續引進群島知識生產的實踐案例,奠定初步合作基礎。

拜國內藝文政策轉向(如文化部「翡翠計劃」、「園丁計劃」)與其他因素所賜,近年來本地社群出訪東南亞各國頻繁,來過台灣的東南亞藝術家也越來越多。儘管有如此密集的交匯,大部份台灣人對於東南亞各國的文化想像仍相當有限,更說不出持續交流的理由。於是,為重新評估「藝術進駐」在東南亞作為知識生產路徑之必要,並提議一種「生產者」導向的區域資料庫,《數位荒原》也在2016年『亞洲現代思想計劃』新馬辦公室於日惹「重返馬來亞2.0:政治與歷史思想的連結與斷裂」(Revisiting Malaya 2.0)研討會跨國族、跨語言的啟發下,提議「群島資料庫」(Nusantara Archive)這一套結合「藝術進駐、文化翻譯、共同生產」等方法的知識實踐模型,試圖將臺灣、馬來西亞、印尼藝文工作者的知識實踐納入未來東南亞交流的藍圖中,更以跳脫國族(nation-state)對國族交流進程的「超國界」(beyond border)想像,推動資料庫的建構。

對筆者而言,「群島」雖然是以中世紀爪哇島中心的「島」(nusa)與「其他」(antara)所組成之方案,此外,早在以馬來文為交通基礎的馬來群島之間已有「前國際」的傾向,但在指涉包含台灣在內的區域資料庫時,它可以說是體現了有如「數位荒原」的「後設」文本視野。儘管到目前所邀請的藝術家都不是馬來/印尼母語者,但巧合的是,「群島」作為某種南洋華裔的身份認同方案,確實是出自馬來西亞重要的文運書坊(Gerakbudaya)創辦人張永新先生的口中(見訪談)。由於「群島」的曖昧性,在理解到周盈貞、符芳俊兩位與本地有關的研究素材時—台灣與檳城的福建話,及從新加坡引入台灣的吳郭魚—也必須考慮到(不同文化)涉及比較或涉及轉譯的面向。就好像周盈貞討論的福建話在不同發展進程裡,如何呈現語言作為國族意識形態載體的潛能;而符芳俊研究的吳郭魚,在兩名台籍兵原本為日本帝國出征、卻私自帶魚種回到台島的傳說中,怎樣觸及「國界」或「認同」可能重疊的轉換?換言之,這些未來提案何以是「群島」的?

思考語境的轉換不只對創作者而言是重要的,對歷史而言更如此。這也是國立台灣圖書館在今年初策劃《望見南方》展的背景。其中解說「南洋」一詞的背景與由來,是第一次世界大戰結束後,國際聯盟將原本德國在南太平洋群島上的勢力範圍委託日本統治。因此日本設置「南洋廳」並稱其管轄區為「內南洋」,其他非管轄區域為「外南洋」—「南洋」在此大致包含我們現在所說的東南亞,甚至延伸到南亞與澳洲。(「東南亞」一詞出現在第二次世界大戰時,英美設置東南亞指揮部,涵蓋如今被稱為東南亞的11國。)從這個後殖民的路徑思考,1963年獨立之前被稱為南洋的「馬來亞」(成立於1948年的馬來亞聯合邦,包括西馬半島),是否也可以銜接到1936年日本人在台灣推動「皇民化、工業化、南進基地化」作為前進南洋跳板的遺緒,並重新思索與東南亞(南洋)之間「去殖民」姍姍來遲的相互參照點?

對知識份子而言,「把不同地方的經驗相對化的過程,不僅僅只是作為知識的理解,而是要真正跟自己的歷史作連結。」(魏月萍,〈沖繩經驗—知識份子與民眾的關係〉)是否可以在交流過程裡,透過每次與對方的互動,更充份地理解自身所處的,無論是歷史上或地理上的位置?誠如班乃迪克.安德森(Benedict Anderson)在《A Life Beyond Boundries: A Memoir》一書裡所說的:「比較不只是一種方法,甚至不是一種學術技巧,而是一種話語策略。」(Comparison is not a method or even an academic technique; rather, it is a discursive strategy.)唯有我們具體意識到比較背後的意圖(找尋共性或差異)和跳脫語言的限制,透過對方觀點真正進入他者的視野,我們才有可能真正連結到自身的歷史經驗,更好地認識彼此,這也正是「群島」詮釋學得以印證的前提與目標。

See Also
See Also
很榮幸成為〈《數位荒原》駐站暨群島資料庫〉的第一位邀請藝術家,開始進入正提前,我先播兩段影片。第一段影片出自我在泰國錄的作品:〈How do we meet? How can we meet?〉(2016),在影片裡面,我和婆婆一直用不同語言重複:「闔家平安、家孫平安、出入平安、遇見好人。」四句話 (註1),這裡我們使用的是潮州話。第二段作品則是出自我的作品〈My Language Profici...

什麼是「能旁」(Numpang)?我的某位朋友一生都住在一個共同住宅。他一搬進這個位於日惹南邊的藝術自由空間辦公室,就打點這裡的一切細節。他沒有付租金,但他花了大量心力維持住宅。他就是個藝術空間辦公室的能旁(借住人),也是該空間的其中一員。「能旁」是寄人籬下,棲居在一個「屬於」別人的地方。

日復一日,這位朋友會清理房屋,修繕老舊設備,或者讓它變得更是宜人居,在其他人來訪時。這個...

與周盈貞對話:語言與遷徙的藝術 Okui Lala, Alecia Neo (訪談), 鄭文琦 (翻譯)
August 1st, 2017
1. 讓我用一組符號描述自己的藝術實踐概念:(關係)=(自我)><(他人)。它可以解讀為雙向的關係,一種往返兩端的過程。我常藉著分享我的背景與想法展開我的對話,同時聆聽他人的背景與想法,去理解我們共同來自何處。我不是真正投入倡導什麼,但我正在尋找關於身份認同與歸屬的替代述說方法,此外,還擴及更大的社會、文化,和政治環境。(身份)><(遷徙)。我對自身認同的探索開始於我與母親...
Zikri Rahman選譯—繪製吉隆坡文學空間 茲克里拉曼 , 許詠榕, 吳畹妤, 劉欣楠, 洪靜儀, 楊曼玉 (翻譯), 曾劍鳴 (校潤)
August 5th, 2017

城市是社會關係的形式和象徵,那是寺廟、市場、法院、學院的座落地,在這裡人類的經驗轉換為可操作的標誌、象徵象徵、行為模式、秩序體系。

—路易士.芒福德(Lewis Mumford)(註1)

&...

Zikri Rahman選譯—感知都市文學 茲克里拉曼 , 陳啟耀, 卓慧妮, 張雪兒, 張瑞婷, 陳巧建, 蕭瑋琪 (翻譯), 蘇穎欣 (校潤)
August 5th, 2017

作家和作品中的人物角色想像和追尋一個真正的、複雜的社會空間,吉隆坡也將因此繼續活出文學生命,直到永遠。因為,至少有超過110個文學作品提到吉隆坡及其中的事物。

然而,我們通過作品看吉隆坡,並不像別的大城市一樣簡單。在其他大城市如都柏林和開羅,有詹姆斯.喬伊斯(James Joyce)的《都柏林人(Dubliners)》和納圭布.馬哈福茲(Naguib Mahf...

阿米爾穆罕默德(AM):或許不是情節上、而是心裡上的(背景)。假如我們觀察像漢札胡辛(Hamzah Hussein)和沙末賽益(A. Samad Said)一類的作家,他們原本都立足於新加坡,後來才搬回這裡。也包括名導演比南利(P. Ramlee),他也是一位專精於寫劇本的作者。這裏有種再創造吉隆坡神話的努力,因為在他們之前,吉隆坡根本不被視為一座「性感」的城市。這座城市不是一個港口,所以它的羅曼...
沙末塞益(SS):如果我沒有搞錯,是有一首阿末伽瑪阿都拉(Ahmad Kamal Abdullah)寫的長詩,標題叫做:〈吉隆坡,吉隆坡〉,也被改編上舞台了。所以,要說沒有任何作品是談論吉隆坡的,可能是一個誤會。他的詩特別是在描寫關於吉隆坡,而且改編成一個音樂劇,並以舞登台。   文學之城(LiteraCity):你會選擇這件作品來描述吉隆坡這座城市嗎?   SS:不,這不表示...

要時時刻刻提倡讀書,努力選擇好書籍,使大家不至於把時間浪費在毫無意義的事情上,要逐漸協助新兵接觸文化,關心國家大事。學員內心逐步產生的求知欲望或令人不安的周圍客觀形勢的逼迫,都能推動學員們由淺入深地去閱讀書刊。

—切.格瓦拉(Ernesto Che...