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pyright
Rights of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re reserved to the original authors or media. No Man’s Land is authorized to reproduce and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freely. Users may distribute the articles on No Man’s Land accordingly to the above terms of use, and shall mark the author, and provide a link to the article on No Man’s Land .
「數位荒原」網站上文章之著作權由原發表人或媒體所有,原發表人(媒體)同意授權本站可自由重製及公開散佈該文章。使用者得按此原則自由分享本站收錄之文章,且註明作者姓名、轉載出處「數位荒原」與網頁的直接連結。
Contact
Please fill out your information to contact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Subscribe No Man's Land
Please fill out your email to get the latest from No Man’s Land .
The information you supply will only be used by No Man’s Land .
Unsubscribe No Man’s Land
ISSUE 48:
The Interpreters’ Writing II: Across the Continent
詮釋者寫作計劃之二:穿越陸塊
March, 2021 策劃: Nobuo Takamori 刊頭: The School of Mutants Project
Mar
2021

如果說海洋將兩處遙遠的端點進行聯結,那陸地則是由一系列多變的複合體所嵌合而成的。如果說在港口及機場之間的跳躍,產生了如同穿越劇一般的效果了話;那穿越陸塊的旅行則更像是緩慢變化的漸層色。進入內陸(或遠離海洋)是個複雜的異國情調命題:前往內陸並非前往遙遠的彼岸,而更像是陷入某種深邃的地域,逐步地遠離我們所熟知的世界。這種向深處探求的旅行經驗,不斷地出現於許多文學作品之中。

在台灣及東南亞過去的論述中,島嶼性、海洋性或群島(archipelagos)性已有許多的累積。但如果真的存在一種與上述論述相對的敘述空間,那該種作為對應面的「大陸性」是否真實存在?還是這所謂的「大陸性」只是一種被發明的「虛數」,作為某種工具化的策略來強化島嶼/群島論述的真實性。

「內陸」作為一種反向的指涉空間,用來乘載封閉、神秘、外人無法進入的複雜結構。它既可以是《黑暗之心》(Heart of Darkness,1899)中的瘋癲王國,亦可以是在當代文本中被反轉的「瓦干達」(Wakanda)。「瓦干達」作為康拉德(Joseph Conrad)文本的鏡射空間,實際上並未替所謂的「內陸」進行解殖或除魅,反而令該語彙擺盪於兩個極端值的端點。而介於極端之間的真實空間及真實敘述究竟為何,則是尚待填補的空缺。

 


刊頭創作:Hamedine KANE、Stéphane VERLET-BOTTÉRO、Nathalie MUCHAMAD,〈The School of Mutants, 2020〉(Special thanks to Lou Mo)

See Also
See Also
大陸(continent)與島嶼存在著一道模糊的界線:一座島嶼必須要多巨大,才會被稱為「大陸」;反之,一座大陸要多緊密,才會被稱為「島嶼」。這個問題不僅困擾著澳洲的自我定位,同時也困擾著人們對於世界的認知。令人感到意外的,以海權作為其命脈的英帝國,卻在其最為輝煌的時代誕生了以陸權為前提的戰略假說。該假說認為由亞洲、歐洲及非洲三大陸塊所構成的地域為「世界島」(World-Island),而只要掌握中...
這裡散播開來的確實是一種奇異的、聞所未聞的銀色噪音。沒有人知道是誰在歌唱—也許是David Gilmour的歌聲,歌中傳來他的聲音,也許是聽眾,儘管沒有出聲,等到所有的條件都已滿足,奇蹟發生,就會放聲歌唱。聲音技術與自我意識之間難以想像地靠近,反饋迴路在傳送者和接收者之間形成了一種幻象。 —弗里德里希.基特勒(Friedrich A. Kittler),《留聲機電影打字機》 基特勒所描繪的,是聲...
自從2018年初,由瑞安.庫格勒(Ryan Coogler)指導的賣座電影《黑豹》(Black Panther)上映以來已超過一年了,而其所施展的魔咒依舊餘音繞樑。幾乎所有關於非洲意識重塑的對話,於虛構的瓦干達(Wakanda)開始與結束,並點燃了非洲文藝復興的概念;但這同時也幾乎是個不協調的觀念。在魔幻寫實主義的描述下,有一座先進及神話般的非洲社會,藏身於文明世界的目光之外;科技與儀式於此融合,...
《變異派學校》這個展覽項目在非洲誕生。2018年,兩位藝術家亞梅定.肯內(Hamedine Kane)與史帝芬.維列–波特羅(Stéphane Verlet-Bottéro)在西非塞內加爾首府達卡(Dakar)的市郊走訪一個新的「智慧城市」(註1) 時開始探索這個城市邊緣新舊烏托邦計畫交會之處,並發現了一座名為非洲未來大學(Université du futur africain)(註2) 的宏偉...
以終點為起點  應該很少臺灣人知道符拉迪沃斯托克(Vladivostok)在哪,至少在我決定要搭上西伯利亞鐵路之前,我以為那裡應該叫「海參崴」。海參崴其實是滿洲語,是清代中國給它的漢名,意思是海邊的小漁村,這個地方在1860年時由俄國(俄羅斯帝國)接管 (註1),而後被命名為符拉迪沃斯托克,有東方統治者的意思。曾被俄國作家契訶夫形容為貧窮之地,契訶夫在1890年夏季隻身前往庫頁島 (註2),從此地...
我們與多哥饒舌歌手Elom 20ce展開對談,他意圖將政治帶給群眾。 很難想像在這個地球上有多少饒舌樂手能夠和來自多哥的Elom 20ce一樣,如此小心翼翼地去處理參照。他可以在他處理的每種媒材上,都灑上大量歷史與文化的參照來展示出他的政治定位。從儀式性的面具與踩蹺,到精挑細選的傳統肯特布紋(Kente Pattern),快速一瞥他的影像不難發現所有的參照與符號都有許多面向。這位以洛美為活動據點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