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刊頭為以色列藝術家Nadav ASSOR作品〈Spripe Musrara〉,作品亦在2016年「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負地平線」中展出。)第13屆文件大展策展人克莉斯朵芙-芭卡姬芙(Carolyn Christov-Bakargiev)以《100份筆記–100種思維》(100 Notes – 100 Thoughts)取代一個清晰的主張式論述,藉著藝術家與文字作者合作的眾多筆記、塗寫、隨筆或是書信取代物件式的文件展。正如作者李立鈞過去曾在文章〈關鍵字:文件、卡塞爾、當代藝術〉裡指出:其作為策展人也「必須替新一屆文件大展生產一個新的概念、新的姿態、新的詞彙」,並承接著前人,繼續書寫「當代藝術」。終究,這些即使沒有偉大主張的「藝術家文件」仍被視為理解作品的依據。
但在本次荒原與《負地平線》的合作裡,我們嘗試達到一種文件與作者的平衡關係,書寫既非單純用於詮釋作品或增進讀者(觀眾)對於藝術作品(藝術家)的理解,也不只是為一組藝術概念所生產的深奧術語(密碼)—它們更像是某種「剩餘」的詩意產物。它們既處在觀眾感知作品的最初時空之外,也不時指向展場作品背後的隱密思路。這些最初的文字或可一篇翻譯、隨筆、訪談、幾段摘錄自他人的文字或者/甚至是一首詩。然而一旦策展人與作者的對話隨著展覽與作品的構思在信裡展開,篇章就有了獨立移動的軌跡,更在文字優先的考量下逐漸凝結為晶體。策展人許芳慈是這麼說的:
策展的時刻與時間感如何體現?特別在是次2016年台灣國際錄像藝術展「負地平線」的集體性知識辯證過程中,制動的機制不僅指向帝國擴張的影像慾動、跨境遷移的人像徙動、歷史怪獸腳下的生存地景律動,作為策展論證書寫的知識感覺參照,更關鍵的是藝術家創作的悸動,這些思考的軌跡在德勒茲的《運動-影像》與《時間-影像》哲學式地進入影像本體進行思辨的語境下,或許可以看作是動態影像之「精神自動裝置的動力」。
於是,我們邀請了參展的Futoshi Myagi、Lucy Davis、王虹凱、劉吉雄、楊俊、Nguyen Trinh-Thi(阮純詩)、Nadav Assor分別提供他們創作暨思考過程中的一份「關鍵文本」,一份不侷限文體或作者的創作參照,私密感性地乃至公眾智性的文字檔案(其中Nadav Assor也從橫幅影像擷取一段.gif檔案作為本期刊頭),除了透過作品敘述提供觀眾進入展示作品的歷史乃至地域的脈絡,也期待透過這些「他者文件」(The Other Documents),展開論述面向之外的認識層次。不僅如此,通過另一位作者林怡秀的文筆,香港藝術家白雙全的〈熟悉的數字,陌生的電話〉也如機遇之歌般,拓落一條從隨機號碼連結到香港雨傘運動之後的共棲軌跡;在那之中,原始剪報翻轉為檔案,並雙雙呼應了藝術家自剖如何與社會對話的認識路徑。
就像是芳慈說的「精神自動裝置的動力」,藝術家或作者的文字,也將分別在多重的時空裡不斷召喚不同的心靈與之相遇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