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學和戲劇的傳統裡,對話是最基本的形式。它可以是作者想像的對話,也可以是真有其人其事。而在藝術相關的書寫裡頭,透過訪談這種對話的延伸形式認識藝術家,早已為當代藝術的觀眾所熟悉。在這次的〈對話劇場〉專題裡,我們為讀者設想了三組不同的訪談人員和場景,分別以日本虛擬偶像(初音未來就是未來的語言喔!)、未確認生物界權威(火旺教授的未確認生物劇場),和一個誕生自科技藝術劇場的人偶(遇見黃安妮:深夜一個人偶的告白)為溝通對象,試圖將對話的形式拓展不同的藝術/科學領域以及層次。
西方正典始自柏拉圖的對話錄,耶穌門徒也以對話傳世,藝術家肯崔吉(William Kentridge)和學者蓋里森(Peter L. Galison)在〈時間的否決〉(The Refusal of Time)這篇文章裡也提到,愛因斯坦透過兩個都是虛構的角色:克理堤克斯(Kritikus)和瑞勒堤夫斯特(Relativist)這對兄弟的辯論闡明相對論;更不必說永遠以對話為基礎的東方哲學經典了。但若我們把媒體上的訪談視為某種關於現實的理解方式,那劇場裡的對話顯然指向隱藏於現實後的另一面,同時身為觀眾的讀者們應也不陌生。或許這說明了蘿瑞‧安德森(Laurie Anderson)運用電子偽音化名(Fenway Bergamot)發聲與自己對話的動機(想要挖掘內在的真實),還有即使讀者們可以也很少懷疑訪談真實的立場。
重新開展一種關於對話的溝通是可能的嗎?如果答案是肯定的,那麼想像可以為藝術家所關切的事物帶來怎樣的改變?如果在劇場裡一切都可以重新開始,那麼,我們應該重建一個怎樣的溝通管道,透過訪談的形式理解對話之人想要傳達的意圖?牛俊強的「即使她們從未相見」從一張張未曾謀面乃至面容不清的照片,連結到不同時空存在的有形或無形對話,所為也不過如此(交會的神秘之光:即使她們從未相見)。在此重要的不是辨識何者是真實而是理解,以及「如何認知真實」。於是在這個不斷去(科學的、藝術的)意義的劇場裡,我們不再以真實或虛擬的觀點來看待網路上的一切,而是透過不斷融解與再造的連結去重新認體驗此時所發生的一切,和自身所在的空間-不論何者,對話都是我們得以透過彼此而看見自我的方式。
歡迎來到這個對話劇場,精采的訪談即將上演,請您千萬不要走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