ISSUE 41:
Models of Listening
聆聽的範式
June, 2019 策劃: Gabriele de Seta 刊頭: Anjo Bolarda
Jun
2019

絕大多數處理聲音的人們立即會同意一件事:聆聽不是單一的作用。在最基礎層次上,聆聽(listening)通常相對於聽見(hearing)—後者是氣壓波的生理感知(sensing),前者則是某種有意圖、專注的聽覺感知實踐。而從論理到作曲、從聲音研究到聲音藝術,聆聽都已經隨著不同的方法和隱喻而分化、衍異和倍增了。

對阿多諾(Theodor Adorno)而言,聆聽是關於風格(style),每種聽者類型都代表一種對音樂的社會反應;對謝弗(Pierre Schaeffer)而言,聆聽有四種不同的可能方式(mode),每種都提供了不同與聲音的關係;更晚近時,亨利.托爾各(Henry Torgue)劃分三種聆聽面向(aspect),同時艾瑞克.克拉克(Eric Clarke)也重訪知覺的生態理論,並主張聽覺的實踐可以有無數方法。

所有這些種聽覺感知的觀念化—聆聽的類型、方式、途徑或層面—不僅僅是分析類別的趨近完善:它創造了共享的世界,塑造了聲響的實踐,更強調了感官知覺的範式。即使只是談論「聆聽」這樣一種明確的實踐範疇,都指涉了一種區別於五種獨立的人類感官的範式。不同的聆聽範式導致截然不同、有時甚至是彼此衝突的關注。

唐.伊德(Don Ihde)捍衛的「聽覺轉向」,仰賴一種依循及擴展謝弗「縮限聆聽」的現象學探究,調動胡塞爾與海德格以通盤考慮特定個人的聽覺經驗視域。建立於吉布森(James Gibson)認知生態學的、聆聽的生態學範式,重視的是事件、經驗與環境對聽音法(audition)的影響 [1],鼓吹以深度聆聽作為一種與世界同步的實踐。

歷史範式的聆聽可以回溯它們的社會結構與素材形成,拆解關於聽音法的本體論預設觀念,並連結與文化變遷有關的科技發展。將這樣的嘗試再往前推一步,認識論模式則是依賴民族誌合作來理解聆聽自身(和更廣泛地感官經驗)如何扣連為一種認識情境脈絡的方法。當絕大多數的聆聽模式仍定錨於人耳的時候,越來越多轉向農作、動物、行星、機械與異質性的聽音法,描繪出非人類聆聽模式即將實現的情景。

多元的聆聽範式在本次客座專題所收錄的不同書寫中湧現並交會。〈追灣及:電魂〉連結了具象音樂的現象學骨架與高壓電流的非人類物質能源,鄭文琦的外部展覽評論凸顯出隱藏在留聲式聆聽背後的技術關係與操作痕跡。藝術家區秀詒與外部連結何義麟的〈戰爭與網播宣傳〉聚合了無線電波聆聽與播送的歷史研究,以及聲音記憶的關懷,同時作者顏峻與胡子哥提供兩則新加坡與台北的聆聽事件與聲音實踐的情境速寫。

最後,雖然可能很少人不同意關於聆聽的多樣性,關於聽覺的類型、方式、層面與途徑,仍然是現象不透明.歷史先決與認識論情境化的分類作用。正如安雅.康吉瑟(Anja Kanngieser)在〈田野錄音的四個提問:耶茲.R.法蘭奇專訪安雅.康吉瑟〉中的回答,聆聽是其創作實踐的核心元素,它也包含「非雙耳所聆聽卻佔據我身體的事物,那些在我的肌膚上、體腔中振動的頻率」,於是創新、實驗、混雜的聆聽範式,也必然印證這個向外擴展的振動世界了。
[1] Gaver, W. W. (1993). “What in the world do we hear? An ecological approach to auditory event perception”. Ecological Psychology, 5(1), 1–29.

See Also
See Also
一個有聲,一個無聲;一個是無聲之聲,一個是有聲的無聲;一個孤獨,一個熱鬧,一個既孤獨又熱鬧;一個寂寥無聲,一個似乎還可隱約聽見十分鐘前的喧鬧和迴盪,一個模擬著這種寂寥無聲、迴盪和喧囂;一個是室內的室外的室內,一個是室內的室內的室外,一個是室內和室外的同語反覆。一個辯證、一個波羅米安環(Barromean rings),一個起源的神話—及其破滅。 歡迎參觀、聆聽具有「灼見」(burning visi...
「聲音的宇宙,」考克多的無線電理論結語寫道,「因依然不為所知的超聲波而變得豐富多彩…我們會發現魚類會吶喊,大海裡充滿各種噪音,在看似虛無的世界裡到處都是現實的幽靈,它們的眼裡看到的我們也如同我們看到它們時一樣。」(註1) 弗里德里希.基特勒(Friedrich A. Kittler,1943-2011)在《留聲機 電影 打字機》一書中以考克多的這段話來提示儼然無形體或必需寄居在形體的物...
安雅.康吉瑟(Anja Kanngieser)是一位政治地理學者與聲音藝術家。作為一位跨領域學者,他們將創意的方法注入對於空間與政治的調查裡。他們目前的研究廣泛地考慮聲音如何揭示人類、環境與系統治理的政治、社經關係。他們的作品是以聲音作為持續、某種固定存在與無法逃避的現象為前提—無論是否為人類、非人物種及科技能聽聞、感受或察覺的對象。   耶茲.瑞利.法蘭奇(Jez Riley Fren...
追灣及:〈電魂〉 Itaru Ouwan, Sheryl Cheung (translator)
May 5th, 2019
〈電魂(Electric Phantom)〉是一曲具象音樂(musique concrète),特別利用放電的聲音去製造一種原始物質凝練的狀態和其中隱藏的能量運動。 西方的科學和文藝領域多次提及有關人體的隱形力量,而這些論點主要集中於對電的討論。從古希臘智者蒲林尼(Pliny)到現代科學家湯瑪斯.愛迪生(T. A. Edison)、尼古拉.特斯拉(N. Tesla),電被形容為一種自然中的無形、神...
要讓烏鴉閉嘴的最佳方式就是用槍枝射殺牠們,槍擊突如其來的亢奮噪音也能壓抑倖存烏鴉的心理。而且沒有人會對這些屍體有任何同情,一旦你宣布烏鴉有時會攻擊人類。在此情況下,你甚至可以獲得某些剷除烏鴉的專業協助,以那些看似射擊俱樂部的紳士想像吸引志工。 這正是新加坡政府的做法。 烏鴉是我所喜愛的鳥類,我喜歡聆聽他們獨特的啼叫,當我在世界不同角落旅行時。我稱牠們的叫聲是「空氣斧頭」,我很幸運,到處都可以遇到這...
這段錄音是關於洗衣店,這是由台灣女節所委託的(王詩琪《化物氏》)。我受邀與兩個朋友做一件裝置,而且我們可以選擇國家劇院的任何地方,於是我們挑選了洗衣間,因為,作為女性藝術家,我們想要稍微談談關於女性和勞動,以及洗衣機作為上述的隱喻…   我正在設法妥協各材料之間的危險平衡:一個需要安置在木頭欄杆上及包住它的塑膠袋之間的移動式收音機—不包括把塑膠袋戳出一個小洞的收音機金屬天線—...